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47

第47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几乎所有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自信。

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远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1950年,索菲亚·罗兰的第一次试镜以失败告终。导演卡洛·庞蒂告诉她,她够不上美人标准,建议她把臀部削减一点儿,把鼻子缩短一点儿。

但是,当时年仅16岁的罗兰却坚决拒绝了导演的要求:“如果我的鼻子上有一个肿块,我会毫不犹豫把它除掉。但是,说我的鼻子太长,那是毫无道理的。我喜欢我的鼻子和脸本来的样子,我为什么要长得跟别人一样呢?”

罗兰没有对导演的话言听计从,更没有因为别人的轻视而丧失自己的信心,所以,她得以在电影中充分展示出她与众不同的美。她独特的外貌和热情、开朗、奔放的气质受到人们由衷的喜爱,最终登上奥斯卡影后的宝座。

获得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除了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外,其健康的心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以为尧舜”,是道德自信心;

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能力自信心;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自信心;

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心;

……

自信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自信的心态绝对不是教会孩子喊几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让信心扎根在孩子的灵魂深处,让它跟随着孩子的血液流遍全身,推动着他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1)告诉孩子“你不是普通人”

2000年,4000名少年精英报考了清华大学国际MBA,最终62人被录取,其中就有才华横溢的王海翔。

王海翔是一个“很自信,不自卑”的人,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说起海翔的成长,他的妈妈感触最深的是“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海翔的自信正是来自妈妈对儿子的赏识。当儿子遇到困难时,妈妈从不给儿子任何压力,而是在一旁赞赏儿子已经走过的路程,帮他“数脚印”。妈妈常对他说:“孩子,记住,你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尽管现在表现平常,但是只要你努力,你会比任何一个你认识的人优秀。”这大大激发了儿子继续向上攀登的愿望:“人家行,我为什么不行?让我试试吧!”

清华大学MBA分普通班和国际班,考入国际班的学生英语水准很高,英文听、说、读、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与他们不同的是,海翔没有在外语环境中工作过,口语当然不如别人好,所以一开始他就面临很大压力。

细心的妈妈看在眼里,劝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望着妈妈期盼的目光,海翔坚定地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下工夫不会有问题。”

这之后,海翔用数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学习。第一学期坚持下来,期中考试就获得优秀,在清华大学MBA国际班里拿到一等奖学金。

(2)用鼓励代替嘲笑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敢于挑战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时,家长千万切忌用嘲笑的口吻“指导”孩子。当你的孩子不会或者不敢“做梦”的时候,也就是他平庸的开始。因此,明智的家长会将嘲笑变成鼓励,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要知道,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才能树立起自信。

如果父母经常挑剔,嘲笑孩子,孩子刚形成的自信很快就会消失。有一个17岁的男孩,非常喜欢画画,画出的画非常富有想象力,而且,他还每天坚持画好几个小时。另一个人见此情景,对男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问男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自觉画画呀?而且,他看上去非常喜欢画画。”男孩的妈妈淡淡地笑了,说:“我虽然不懂画画的艺术,但是我懂得欣赏我的孩子,每当他画画的时候,不论好坏,我总是对他说‘孩子,你今天画得更好了,比昨天进步了’。我是他最忠实的观众,孩子非常喜欢画画给我看。”

由此可见,孩子的自信是需要不断地鼓励的。在鼓励的过程当中,父母要注意掌握以下的原则: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只有随时地、恰当地鼓励,才能不断地提高孩子的自信。

(3)有自信就没有失败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父母往往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其实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现在的缺点很可能就是未来最大的优点。

据说爱迪生发明电灯做了1000多次试验才找到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有人曾经问过他,这么多次失败的打击,你是怎么挺过来的?爱迪生说:“我并不觉得这些是失败,每当一次试验完成后,我都会很高兴,因为我终于知道了这种材料并不适合做灯丝。”

这就是自信。在真正自信的人眼里,没有失败这个概念。失败只不过是一个瞬间词汇,只能代表完成目标整个过程中的某一段。这些人相信迟早会完成他们的目标,所以根本不怕走弯路,也不怕失败暂时带来的遗憾与打击。

实践证明,“可以失败”要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当孩子主动地要去做某件事情时,即使家长知道有可能失败,也要让孩子去试试看,这是很重要的。家长如果感到对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而对其进行多余的关照与帮助,就会剥夺孩子的积极性,妨碍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