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38

第38章 要教育孩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德国有句谚语,叫做“无终不如无始”。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

始乃终之因,终乃始之果。在始与终之间,是一段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顺利,也许曲折,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不能坚持到终点的人,不可能达到人生的目标;不能坚持到终点的人,甚至不能取得阶段性胜利。善始而不能善终的人,不足以谈成败。

在困难面前退缩,或是在挫折面前失去信心,或是在持久战中失去耐心,都会使一个人半途而废。

如果你问一个半途而废的人,成功的喜悦如何?那他的回答只能是“不知道”。

如果你问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失败的滋味怎么样?那他的回答还是“不知道”。

没有成功的风光,没有失败的悲壮。对于半途而废的人来说,只有有始无终的耻辱和遗憾。

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坚持不懈的更深层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成功。譬如长跑比赛,要比赛就会有胜负。率先冲过终点的人,当然值得庆贺,但明知夺冠无望而努力不止的人,更值得尊重。鲁迅先生就曾将这种取胜无望而能努力不止、坚持跑完全程的人,称为真正的民族脊梁,认为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失败吗?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是终其一生而没有不屈不挠地奋斗过。

人生最强的意志力在于:决不轻言放弃。如果你从未被艰难困苦吓倒,那么当你走尽人生道路的那一刻,你才可以说,你问心无愧。

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任何事业离开了艰难困苦和挫折、失败的孕育,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那些不为失败所击倒,愈挫愈奋、屡败屡战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位西方作家说:“人生就是要含辛茹苦。”中国古人则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想成功,想出人头地,就要坚强,要承受苦难,决不能轻易就被打倒。

历史上,平庸者成功和聪明人失败一直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那些看似愚钝的人有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如磐石的决心,一种从不受任何诱惑、不偏离自己既定目标的能力。相反,那些聪明却不坚定的人,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目的,四处出击,遇到困难就躲,经常半途而废,结果分散精力,浪费才华。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对此,家长不可视而不见或迁就放任,而是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孩子的耐心需要父母巧妙引导

生活中,很多孩子做事都缺乏耐心,漫不经心或有头无尾,令父母发愁。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在良好的环境下,3岁儿童能够连续集中注意力3~5分钟,4岁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10分钟,5~6岁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15分钟左右。所以一般情况下孩子缺乏耐心是属于正常范围的,不必过于担心。不过,儿童的耐心也需要采用某些方法来培养,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采用。

例如,孩子对画画挺感兴趣,可总是没耐心画完一幅完整的画。有一天,他只在纸上画了几棵小树,就跑去让爸爸跟他做游戏。爸爸看了看孩子的画,提议和孩子来个“画森林”比赛,看谁先在纸上画满小树,画成一片美丽的森林。孩子立刻高兴地拿起了画笔,专心致志地埋头画起来。

又例如,孩子正在用积木搭一个大轮船,刚搭了一半,又在玩桌上一只小塑料瓶。妈妈看见了,知道他又没耐心搭积木了,于是走来对孩子说:“你看这只小瓶子像不像一只烟囱?我们把轮船搭好,然后把它放在轮船上做烟囱吧。”于是孩子回到积木游戏上来,直到一艘漂亮的大轮船被他“建造”起来,才跑出去跟小朋友玩了。

这两个例子表明,当孩子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时,应该巧妙地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回原来的活动上,并且帮助孩子把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

(2)父母要指导监督孩子做事

在孩子做事的全过程中,父母在关键时刻要给予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不可给予帮助,而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予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就不再半途而废了。

(3)让孩子坚持参加锻炼

一般说来,身体健康、体魄强健的人,容易养成坚强的意志。古代罗马的民谚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魄。”

日本学者德永等人曾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表明,体力差的学生相对来说自卑感强,神经脆弱,主观固执,不爱活动,服从性、意志比较薄弱,而体力好的学生大多表现出相反的倾向。这都说明,坚强的意志与健康的身体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不仅为坚强的意志力提供了必要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它还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例如,长跑有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登山能锻炼一个人锲而不舍的毅力,球类运动也可以培养一个人果断、勇敢的品质。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培养起来的意志品质又可以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去,推动学习的进步。

(4)培养幼儿的耐心,不能扼杀天性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不扼杀幼儿天性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耐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耐心与幼儿的注意力有很大关系。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加上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易分心等,使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宜耐心的培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从多个角度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培养教育。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碍耐心的形成培养。家长应尽量避免有关的干扰,如幼儿听故事时,家长尽量少走动,别打断,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正在画画时,家长最好不要进行看电视等刺激较强的活动,应为幼儿从小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成长环境。

(2)避免幼儿过度疲劳。

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的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使注意力涣散。有时父母因为孩子缺少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强迫孩子一再坚持,这不仅使孩子易疲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更加不喜欢该项活动,不利于耐心的培养。

(3)增强幼儿的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

幼儿的活动应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方式要游戏化,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如教幼儿穿衣服时,家长可编成儿歌,使他们易于接受。如,“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吱吱吱上房子。”

在幼儿进行枯燥的涂色练习时,家长可以用拟人法使幼儿接受:给圆形娃娃穿五颜六色的衣服,不过衣服不要太大,不能涂到线以外,等等。

(4)不断地鼓励、支持幼儿,使其有始有终。

不断地鼓励、肯定幼儿,给幼儿以自信,使他乐于此项活动,让他明了自己可以干得好,干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