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恩做人责任做事全集
45182500000225

第225章 别给自己找借口

只有不给自己任何借口,认真开始做每一件事情,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借口让人浅尝辄止,在还没有发挥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前就放弃了。就好比一个挖井人,他挖了一辈子的井,在上百个地方都尝试过了,但每一次都是只挖到一米,觉得不会有水就放弃了,这样他一辈子都不会挖出一口有水的井;而另外一个挖井人就在前者曾经挖过的某个地方,向下多挖了几米,很快就打出了一口井。

没有经过认真刻苦的努力,就认定自己没有某方面的天赋,这是给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哪怕是举世公认的天才,都需要潜心的学习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莫扎特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天才,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却谱写了传颂百世的乐章。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创作得来全不费工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来思考如何作曲,任何名家的作品我都仔细地研究过许多次。”

发挥出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既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也需要自我判定的能力。一个人不可能在全部的领域都拥有出众的能力,同样只要不是先天的生理缺陷,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落后于人。

艺术大师凡·高在27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绘画,此前,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艺术作品经销商。从那本他与弟弟的书信集《亲爱的提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商人的生活充满了厌倦,下定决心开始学习绘画。与那些从小就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的画家相比,凡·高的早期美术训练基础几乎为零。在27岁那年,他从头开始学习绘画,并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摒弃了一切学院派的艺术教条,开始纵情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才有了绚烂的《向日葵》、浪漫的《星月夜》等不朽的艺术珍品。

凡·高在27岁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以及天赋,虽然他错过了基础美术训练的时期,但正是没有经过这样程式化的训练,才使得他最后能够摆脱传统艺术的束缚,以画笔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感受。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心灵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自我探索,勇敢地尝试新的领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给自己任何借口,才能最终找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道路。如果凡·高以追求安逸生活为借口,或以绘画基础太差为借口,安于继续做一个商人,他在物质生活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保障,但他的内心深处永远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更不会有那些佳作的问世。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个体思想成熟的标志,如果我们准许借口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想过要成为一名作家,他每天埋头写作,然后把作品寄送给各个出版机构,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退稿信。在尝试过几次之后,他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天赋并不在此,于是放弃了做作家的梦想。后来他到了纽约又想当演员,可是在接受了演艺训练后,他发现自己的天赋也不在此处。最后,他终于发现自己的演讲最能激发听众的热情,于是,他把人生的目标定在成为一名成功学导师上。最终,他也的确做到了。

人力资源管理学中有一个关于职业选择的建议:一个人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至少应该经历三次不同的职业选择,选择三种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逐一尝试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在哪种行业内最受欢迎。当然,这样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的实习来完成,或者通过一些兼职的机会来尝试不同的领域。通常在经历了三次选择后,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又擅长的行业。

人力资源学的建议并不是让人们放弃自己的事业,而是有理性地选择。因为职业规划是要为以后40~50年选择一个人生目标,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花上2~3年的时间,给自己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以确定对自己最有利的职业,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明智的行为。

人不可能只对某一个职业感兴趣,而对其他的都一概排斥;同时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人天赋决定了总有一些领域是比其他领域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的。甘于安逸的人会给自己很多借口,诸如“目前的收入还不错”,“我对工作虽然没有热忱,但也不讨厌”,“如果换一个领域会有更大的风险”,等等,但在保住了目前的工作的同时,也放弃了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的可能性。就像蜗牛一样不愿意丢下自己重重的壳,因为壳带给它们安全感,一有风雨,随时都可以躲到壳里,但也让它们变成了行动最迟缓的动物之一。

慧言点拨

给自己找借口的人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用潜在的风险作为借口,拒绝更多的尝试和变更,却忽视了每一个人在成功之前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才能找到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