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69

第69章 热忱能推动孩子的成功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热忱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成功学大师希尔博士认为热忱对于一个人能否成功,事关重大。他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忱。没有热忱无论你有多少能力,都发挥不出来。”

家长虽然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如果想让给孩子花的钱不是“打水漂”,对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心血不白费,有一点必须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学习东西的热忱。

热忱是成功的推动力,关于这一点,著名人寿保险推销员法兰克·派特最有发言权了,他用自己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只有充满热情,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法兰克·派特非常喜欢棒球,后来,他转为职业棒球手。可是转为职业棒球手还没有多久,他就遇到了重大的打击:被球队开除了。虽然他还没有打过几场比赛,但是他动作无力,缺少球员的热情,使得球队的经理非常不满。球队的经理在开除他之时,与他做了沟通和交流。经理说道:“你在赛场上没有热情,你这样慢吞吞的,哪能赢得比赛呢!为你的前途着想,我建议你,离开这里之后,无论你到哪里做任何事,都要充满热情。若不提起精神来,你将永远不会有出路。”

经过这次打击,法兰克·派特如梦初醒,他告诫自己必须振作起来,对所做的事要充满热情。后来,一位朋友把他介绍到了另一支球队。到了新球队第一次上场,他就调整自己的状态,表达出了自己的热情。一上场,他就好像全身充了电一样,强力地击出高球,使接球的人双手都麻木了。有一次,他以强烈的气势冲入三垒,那位三垒手吓呆了。球漏接了,他盗垒成功。虽然冒着高温酷暑,并且逐渐地体力不济,法兰克·派特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在球场上奔来跑去。这种热情所带来的结果让他自己都很吃惊,他的球技发挥得超出了意料,经常是超常发挥。由于他的热情,也影响了其他队友,整个球队热情高涨,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法兰克·派特的人生从此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球迷们对他刮目相看,好评如潮。报纸上这样评价他的表现:“那位新加入进来的球员,无异是一个霹雳球手,全队的人受到他的影响,都充满了活力,他们不但赢了,而且是本赛季最精彩的一场比赛。”由于对工作和事业的热情,他的薪水也比原来提高到了7倍之多。在后来的两年里,他一直担任三垒手,薪水加到当初的30倍之多。在他自己看来,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唯一的改变就是添加了热情。

后来在一次比赛之中,法兰克·派特不慎手臂受伤,这影响了他继续打球的梦想,他不得不选择放弃。为了生计,他到人寿保险公司当保险员。最初的时候,他找不到方法,一年都没有做成一单生意。他为此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说,要想做成保险业务,热情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提醒了他,他像当年打棒球一样,又对工作充满热情,很快就成了人寿保险界的大红人。他说:“我从事推销30年了,见到过许多人,由于对工作保持的热情的态度,他们的收效成倍地增加。我也见过另一些人,由于缺乏热情而走投无路。我深信热情的态度是成功推销的最重要因素。”

著名的卡尔·威特博学多才,八九岁时就远近闻名,被誉为神童。然而有谁知道,卡尔·威特小时候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连孩子的母亲都感到绝望。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被他的父亲老威特培养成了举世奇才。老威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不打击孩子的热情,不给孩子泼冷水。

老威特认为,天才就是对事物怀有强烈兴趣和满腔热情的人。事实上,不管是天才还是凡人,在孩提时代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不同的是,有些孩子一旦在某一方面或对某些事情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去从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于是,天才产生了。而另外一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于是成为了一个凡人。

基于这种认识,老威特在教小威特学习时,特别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而从不去打击孩子。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这是因为他的爸爸老威特从他3岁半时就已开始教他认字。老威特无论在教孩子什么知识时,从不强迫施教,而是激发孩子的热忱和兴趣。在教儿子识字前,他先给小威特买了许多小人书和画册,是图文并茂的形式,孩子单从图画上并不能看懂故事。老威特耐心地给孩子讲完画册上的故事后,就会说道:“如果你能认字,你自己就能看懂这些有趣的故事了,想看什么故事就看什么故事。”有时候,他把一本精美的画册买回来之后,送给孩子。孩子看不懂其中的故事,就来缠着他给讲。老威特就会借口自己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拒绝孩子的请求。由于急切地想看懂画册上的故事,这激发了小威特学字的愿望,他缠着爸爸要学认字,于是老威特开始教儿子认字了。在教孩子认字时,老威特也不是死板地进行教育,而是去买来10公分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然后把这些字都贴到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字。以学字为起点,老威特教给孩子更多的语言和知识,使孩子在日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热情是人们最重要的秉性和财富之一,但是,它需要来激发或挖掘。那些整天说“真没意思”“真没劲”的孩子,并不是没有热情,只是他们这种热情深埋在心灵之中,等待着被开发利用。

丽丽是个6岁的孩子。妈妈认为打乒乓球可以锻炼身体,训练视力,而且对健脑也很有益处,就给丽丽报了一个培训班,让她去参加训练。每周六和周日,妈妈就会把丽丽送到培训班里,然后在旁边陪着,等练完了再把她接回来。

每次跟妈妈去练球之前,丽丽第一句话就是:“真没劲,又要去打球了!”一回家,她就会说:“总算又过了一天了。”爸爸一见,觉得孩子将练球当成一项讨厌的任务,心里对这项运动一点热忱都没有,如果这样下去,肯定会打不好球,于是就找来了邓亚萍等人的故事和比赛的录像,和丽丽一起来看。

邓亚萍的故事,大家想必也都清楚。小时候,她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不符合体校的要求,被体校拒之门外。爸爸见她上体校无望,就自己教她学打球。为了培养邓亚萍的技能,爸爸给她加大了训练力度。她每天练完体能课后,还必须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那时候,邓亚萍仅仅七八岁,但是,她对乒乓球特别喜爱,有训练的热忱。她明白自己先天不足,只有比别人更努力才有出路,于是她不但按爸爸的要求训练,还自己加码,在训练时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还把木拍换成了铁拍。这样每次训练完了,手掌都被铁拍磨破了,腿也肿了起来。虽然爸爸看着都心疼,可是她坚持这样锻炼,认为这样才能打好乒乓球。艰苦的训练奠定了她的基本功,使得她一步一步走上了世界冠军的巅峰。可以说,邓亚萍身体条件并不好,可是就凭着她对乒乓球的热忱,才取得了这样的成就。这虽然与她父亲的教育有方有关,但是与她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爸爸给丽丽讲邓亚萍的故事,告诉丽丽凡事想做好必须要吃苦,让孩子有吃苦的心理准备,为了练好乒乓球,吃苦是很正常的,并非难以承受。同时,为了激发丽丽对乒乓球的热情,他和丽丽一起观看了许多精彩赛事的录像,从里面找出一些打法或方式,让丽丽去训练时试一试,看是不是真的管用。

为了试验一下新学的技术好用不好用,丽丽第一次对参加乒乓球训练充满期待。训练回来之后,她也没有喊累喊没劲,而是高兴地跟爸爸说道:“爸爸,我用了你说的方法了,还真是管用。”

接下来,爸爸经常给她讲一些著名运动员的故事,让她看一些赛事,研究琢磨一些打法,这样丽丽就对乒乓球有了热情,很积极地训练,也不喊苦和累了,进步速度很快。

由此可见,热情能把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并促使人向成功的方向迈进。热情对于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很重要。一个充满热情的孩子,会保持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驱使他完成内心渴望达成的目标。作为家长,应该重视起孩子的做事热情来,并想出各种适当的办法,来激发出孩子的热情,这才是尽职尽责的家长。

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与人交往越主动积极,其人际关系也越融洽,越符合社会的期望。在与人交往中,孩子既可以感受爱和幸福,也可能体验伤心和痛苦。有的人热情、真诚,让与之相处的人如沐春风;有的人却冷漠、拒人千里之外,让人难以接近。因此,指导孩子进行社会交往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