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61

第61章 孩子从小要自立

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做事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性。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总想学好,可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制能力太差。还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干什么事都有依赖别人,做事总是半途而废,要能坚持就好了。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孩子操心,最后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咨询。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你最后就亲自替他整理了,对吗?”母亲说没错。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了去找工作,你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帮他。”这位母亲很惊愕,问专家说:“你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这位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会亲自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会给他准备好房子、车子和足够的钱送去。因此,我没办法帮你。”

其实,父母都知道孩子自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自立的培养往往却不能够引起重视。

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自立的人。

现今,我们的父母都在以自强自立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这种可贵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凡事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沓沓不见起色;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糊弄,甚至厌学、逃学……

其实,孩子不自强自立,不能怪孩子。我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没有走上理想的道路,或者缺乏自立自主的精神,父母都是难脱其咎的。还有一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自立精神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在原联邦德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从不包办代替。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在我国,对于孩子自立习惯的培养,其观点众多,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应越早自立越好,一些父母则认为不能拔苗助长,等孩子大一点再培养自立能力也不晚。那么,到底多大的孩子开始自立合适呢?

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指出,形成孩子的独立性,首先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因为人出生后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因为孩子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对独立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孩子。自主权利起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当您和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可以经常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么解决比较好?”“你的答案是什么?”同时,鼓励孩子说“我认为”“我的想法是……”针对一些问题最好不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创造。二是把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在生活中,对孩子遇见的困难和问题,不要亲自代办,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