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52

第52章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受人喜爱和拥护;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冷漠,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人际关系往往不好。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对孩子日后的成就非常重要,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同情心包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前者一般在孩子6岁之前发育成熟,后者决定了孩子理解他人观点和感情的深浅程度。所以说,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从幼儿时期就要开始。

自己带孩子的家长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刚刚3个月的时候,若是在他身边有其他孩子的哭声,孩子可能在妈妈怀里左挣右挣,感觉不安,甚至也会跟着一起哭起来。专家指出,这就是孩子对他人哭声的一种同情的表现,不过,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应该说,这是婴儿“感同身受”式的同情心,因为他并不是出于对他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因为他还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与外界的区别,所以听到哭声,直接把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也跟着哭起来。

虽然这种“感同身受”并不是真正的同情心,不过,这种表现充分说明,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同情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因为他能感知到别人的痛苦,而如果孩子长大后对他人如此冷漠,这应该说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败,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当孩子9个月时,若是看到别的孩子摔倒了,可能会眼含泪水地躲回到妈妈的怀里,好像是自己摔倒了一样。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适时地引导孩子,切不可让孩子与摔倒的孩子撇清关系:“哭啥,又不是你摔倒了!”而要抱紧孩子,一方面给自己的孩子安慰,另一方面指着摔倒的孩子说:“看,小朋友摔倒了,咱们得把他扶起来,安慰安慰他。”

当孩子长到1~3岁时,孩子的同情心已经会付诸行动了,不过,他的行动都是以自己的理解为出发点,他会拿起奶瓶去安慰心情不好的妈妈,会想出自己能想到的办法帮助亲人。

于丹讲到她的小女儿时,曾谈到这样的事:

当孩子刚刚懂事时,于丹为到电视台录制《百家讲坛》做准备工作。女儿问妈妈在做什么,于丹告诉她说妈妈要到电视台录节目,正在想穿什么衣服。女儿把她自己所有的衣服和发卡、蝴蝶结什么的都找出来,让妈妈挑选,以帮助妈妈解忧。于丹跟女儿说自己上电视有点紧张,女儿说她亲妈妈一下,妈妈就不紧张了,还组织家里的其他人,都来亲妈妈一下,以消除妈妈的紧张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了同情他人的行动,但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帮助他人,而且帮助的多限于自己的亲人。一般情况下,亲人的痛苦最容易引发他们的同情心,而对其他的人则较漠视,当然,自己熟悉的伙伴除外。看到别的孩子哭了起来,可能会拿自己的玩具去给他,以示安慰。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动,家长一定要多加赞赏:“宝贝儿,做得真好!他很伤心的,把你的玩具给他玩,他就会好起来了!”这样会使孩子这种行为得到强化,从而巩固孩子的同情心。

3~5岁这个时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关心别人,对一些小动物、花花草草也要爱护。

4岁的丹丹和几个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不知道是谁捉住了一只蜻蜓给丹丹。丹丹拿在手里,兴奋地找到妈妈,说道:“妈妈,你看,小蜻蜓!”

妈妈看了看,说道:“丹丹,把小蜻蜓放了吧!”

“为什么呀?我很喜欢它呀!”丹丹不解地问道。

“你看,天都快黑了,小蜻蜓该回家找它的妈妈了。它都饿了,妈妈给它准备了好吃的,正等它回家呢!”

“它也有家吗?它妈妈为什么不带它出来玩呢?”

“它当然有家了,它妈妈在家里忙着做饭,正等着它的孩子回家呢!你若是离开家想不想妈妈呀?小蜻蜓也想它的妈妈呀!”

丹丹听了之后,对小蜻蜓说道:“你快回家找你妈妈吧,她在等你回家吃饭呢!你可别贪玩到处乱跑了,你妈妈会担心的!”说完松手放开了小蜻蜓。妈妈称赞丹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走,丹丹也跟妈妈一起回家吃饭喽!”

这样,妈妈领着孩子,孩子拉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3~5岁的孩子,生活在童话的世界之中,家长可以借助这点来培养他的善良之心,教他爱护小动物,也引导他对弱者伸手相助,对需要帮助的人伸手帮忙。

进入了6岁之后,孩子的同情心已经进入了相对理智的阶段,他一般不只会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并以对方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妈妈说上电视录制不知道穿什么衣服。她可能打开妈妈的衣柜,选出自己认为妈妈穿着合适的衣服,虽然不一定特别合适,但是不会到自己的衣柜里找自己的衣服给妈妈穿了。

专家认为,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并形成对其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一个人重要的人格品质,具有同情心的孩子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会。所以,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年龄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办法来培养他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