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43

第43章 唤起孩子的好奇心

在碰到问题时,人们就产生探索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孩子天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这是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决定的。他们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刨根问底,并勇于去追求真相。其实,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充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育偏离了这一点,就很可能是失败的教育;如果父母不尊重和爱护儿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那么这样的教育定是失败的。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相对论。1921年因为提出“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非神童。3岁时,还不会说话,5岁时仍不大会说话。即使开口说话,也说得很慢。每次在回答别人的问题之前总要想一会儿,然后才回答。父母忧心忡忡,担心小爱因斯坦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不善于说,不喜欢说话,那不是病。于是,聪明的父母亲就为孩子制订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父亲海尔曼开了一家小工厂,经营电器修理和制造。他喜欢晚上给心爱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读席勒和海涅的浪漫诗篇:

“我革命的儿子,

递给我琴,

让我唱一首战歌。

语言是燃烧的星辰,

从高处射下;

它们烧毁宫殿,

照明了茅舍……”

海尔曼高声地朗读,到精彩的段落,就摘下眼镜,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对儿子说:“听,孩子,多美!”

孩子不回答,他只有3岁。

母亲是个贤妻良母,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爱文学,更爱音乐。听完父亲朗诵的诗,小爱因斯坦就听妈妈弹钢琴。母亲坐在钢琴前,轻轻地抚弄琴键,优美动听的旋律像潺潺流水,从她的手下流出。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那悠扬的旋律中,爱因斯坦被带到了一个心灵的世界中,那里是美丽、和谐和崇高的结合体。爱因斯坦在艺术的王国里受到了全新的洗礼。

父母还常带着小爱因斯坦到郊外去玩,在饱赏了湖光山色后,还有美味的香肠和醇郁的啤酒等待大家享用。小爱因斯坦很喜欢这种郊游,田野和森林给他一种新的感受。

有一天,5岁的小爱因斯坦生病了。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大人和他说话,他也无精打采。为了让他高兴,父亲就送给了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孩子的小手捧着指南针,只见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不听他的话,照样指北边。他把指南针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着北边。不管他怎样转,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一直指着北边。小爱因斯坦惊讶了,他睁大眼睛,盯着玻璃下面那根小红针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觉得肯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里面。

一连几天,他都拿着这个指南针玩,病也似乎好了,可是玩来玩去就是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开始向父亲求助,缠着父亲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指南针怎么不会转动?它为什么只指一个方向呢?”父亲看着这个说话不利索的儿子,似乎感到了一丝欣慰,耐心地解释给他听。

就这样,小小的指南针,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记住,孩子,要想做好一件事,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勤奋,第三是不说空话,而天才出自于勤奋啊!”父亲常常这样对儿子说。

幼时的家庭教育,使爱因斯坦养成了探求真理和勤奋思考的习惯。在学校里,他又是那样善良、虔诚,博得了老师的喜欢,学习成绩非常人可比,被誉为“神童”。

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品德、健康和才能的结合体。教育孩子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要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正如智力地培养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一样,孩子的优秀品德也必须从摇篮时开始熏陶,越早越好。对于孩子品德的教育,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注意培养孩子品德的父母,才是真正尽到做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