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19

第19章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南京一所小学,班主任老师到教室检查卫生,她刚走到教室门口就愣住了,正在洒水扫地、抹桌子和擦黑板的,不是班里系红领巾的学生,而是孩子们的爸妈。

越俎代庖到了如此程度,可怜父母心,可悲父母心。爱劳动是一种优良品德,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应该说,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今后“幸福”的重要保证。

一位教育专家说:“中国的家长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事情都不要你操心了。”这些家长们不知道,这样的观念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有一位高中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打瞌睡,从不交作业,讲究吃穿,追求享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父母没办法,说:“你真学不进去,不愿上学,回来算了,出去打工也能养活你自己!”他去建筑队干了一天活,晚上回来叫苦连天:“累死我了,真是要人命,这简直就不是人干的活!”一连在家休息了5天,妈妈说:“你这么大了,又在家闲着,我也不让你干其他家务,你把你的脏衣服洗洗吧!”孩子把眼一瞪:“叫我洗衣服?我看你是没事找事!我是洗衣服的人吗?”妈妈有点生气:“你不是洗衣服的人,难道妈妈就该永远给你洗衣服吗?”孩子暴跳如雷:“你不给我洗,我就专门穿脏衣服上街,看你老脸往哪儿搁!你生了我,就得养活我。你要不给我洗,我就去买衣服。你不给钱,我就把电视机卖了。”

这位母亲的苦恼实际上是她一手造成的,正是她忽视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造成的。

劳动创造了世界,是人类的第一要务。然而,“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条基本的人生要义早已被中国的家长们淡忘了。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劳动是良心和义务的第一个最公正的捍卫者。劳动是把精神的振奋和手的能量融为一体的活动,是最重要的人类幸福的源泉”。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十分重要,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是忽视了孩子最根本的生存教育。劳动教育将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意志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试想,一个没有毅力、意志薄弱、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的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吗?

不要小看这些家务劳动,它直接影响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孩子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处事能力。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参加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让孩子干家务,参加劳动,不仅是为了教他们学会做点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责任心、自信心。

劳动不仅能造就一个人,还能给孩子以欢乐和幸福。通过劳动,孩子会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自身的价值能在劳动中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孩子会逐渐从“我要”中解脱出来,变“我要”为“我给”,而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令人快乐。

劳动是通向独立的道路,也是通往坚强的道路。从小很少参加劳动锻炼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相反,从小就参加劳动、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的孩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孩子的劳动素质,主要指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父母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要从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始。家长对孩子参加家庭中的各种劳动应鼓励,让其从小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家长要多给予指导,给孩子成功感,使其体会劳动的愉快。

山东淄博某小学有位学生赵亮,在家中要靠家长为他整理书包,家庭作业老是忘了题目让妈妈到同学处去抄。在学校,再小的事情也不会自己处理,总是报告老师,小队活动让他收一下游园门票,他连票都数不清。

原来,他是独生子,家长十分宠爱他,许多事情老是替他干。学校值日怕累着他,家长到学校替他干。做作业怕用脑过度,便告诉他答案,有时还代做。家务活不让他沾手。结果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一离开父母便无所适从。后来,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从培养他的自理能力着手,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让他独立去解决。比如,家长故意一两天不在家,让他自己做饭做菜,自己安排作息,衣服让他自已洗,卧室让他自己收拾。现在赵亮不仅能为父母做生日晚餐,能整理自己的房间,而且在学校举行的“美化小居室”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一度被评为学校的“十佳少年”。孩子“懒”是家长“宠”坏的。不爱劳动的“懒”习惯,在家长眼里往往认为是小事一桩,不被重视,正是这种“轻视”,派生出许多恶习,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2)家长要走出教育的误区

一部分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

殊不知这种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这种“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

还有些家长以错误劳动观影响孩子。如一些家长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马路!”或者说:“你看隔壁那个大哥哥,每天做工多辛苦,就是因为他小时候不好好念书!”

这些看似不经意问的“激励”话语,传递的是对普通劳动及其劳动者的蔑视,是对最大多数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错误认识。长此以往,孩子势必形成错误的观念。

(3)教孩子掌握一些劳动技能

就像小孩子在走路之前要先学会爬行一样,孩子也要慢慢去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比如,先让你的孩子学习如何分门别类地把衣服放好,一个月以后再让他看着你如何叠好毛巾、衣服,等过了几个星期,再教他怎样把衣服挂到柜子里、如何叠放被子等。

如果你教孩子系安全带的方法,也许最终他不能自己系好,但是他至少能够把安全带从自己的胸前拉过去放在安全带扣的旁边。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即便小孩子只学会了一件事情的一部分,那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应该鼓励他说:“你成功了!你做得不错!”或者说:“你再练两次,肯定就成功了。”这样,你的孩子就会感到很自豪,他将继续努力。

(4)为孩子做出榜样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还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教孩子时,你要多做示范少说话。如果你只顾说,那么孩子就没有看你的双手在做什么,而是看你的嘴在说什么了。举个例子来说,你先把面包、装果酱的瓶子和餐刀都放在桌子上,然后确定当你舀果酱的时候你的孩子一定在认真看着,最后,给他示范怎样用一只手拿着面包另一只手在面包上抹酱。你示范一遍过后就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了,这时候你可以在旁边告诉他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有一位男孩,在家里从来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他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的时候,父母带孩子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发现男孩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第二次,父母又带孩子去野营。

但是,父母在野营中却不再照顾男孩,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来。平日不爱劳动的男孩,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尝尽了苦头。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男孩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这正中父母下怀。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男孩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

(5)纠正懒惰行为

家长把家里的活写在纸上,让孩子挑两样活但必须长期承包。假如孩子承包擦桌子,今天没擦,明天家长也“罢工”,不给孩子做饭,让孩子认识到家里谁不干活也不行。明确分工,严格训练,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因此,养成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必须从严要求。家长要帮助孩子制作一个日常工作表,上面列明孩子应完成的工作任务,明确告诉孩子,每天应干什么活,每周应干什么活,然后督促检查,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家庭的劳动制度,反复强化,由别人让他干到自己主动要干,形成“动力定型”,变成自己的生活需要。

(6)让孩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如果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闯祸都使你很生气,那么他将认为自己做了非常错误的事情。所以当他把东西摔坏或者把牛奶洒了一地的时候,你应该冷静下来,语气缓和地对他说:“我帮你把这里清理干净好吗?”然后告诉孩子怎样使用拖布把地打扫干净。毕竟让孩子自立的目的是使孩子有自信感,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

(7)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孩子缺乏劳动,便体会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对父母为家庭、为自己的付出不以为然。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也使得父母终日辛劳而不得解脱,难以得到孩子应有的情感回报,让人心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

当你的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沮丧。但是你不必帮助他避免受挫,你应该帮助他如何去面对挫折。你可以给孩子一些语言暗示,而不要自己来帮助孩子把剩下的事情做完。如当孩子做迷宫游戏多次失败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这条路你尝试走到底了吗?”让孩子在大人的启发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