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12

第12章 让孩子在被欣赏中成长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

人的天性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喜欢听别人的“溢美”之辞。所以家长要学会适时地“吹捧”孩子。在孩子每回答一个正确的问题时,要及时地肯定孩子,提高他的积极性。“你真棒!”“真不错,有进步!”简单的几句话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大部分父母都是用欣喜、赞扬的角度关注着孩子。然而,孩子逐渐长大了,尤其是进入小学后,父母语言中赞赏的含量越来越少,焦躁、急躁和浮躁的成分越来越多,一时间,叹气、埋怨、甚至打骂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可是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不见丝毫效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作为家长,恰恰忽略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策略和方法,那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是一时的冲动,它应该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1)用“赏识”的语言开启孩子心灵和智慧之门

许多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孩子无法沟通,很难管束,孩子想什么,大人都不清楚。还有的家长说,事业蓬勃的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其实,现在并不存在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是看你是否运用好“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和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赏识教育”是现代父母必须掌握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在进行赏识教育时,无须做更多的准备,你可以通过语言的激励、适当的表扬、物质的小小鼓励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角度等手段,肯定孩子在学习、生活、习惯、社交等方面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追求新的荣誉,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有的家长问,是不是赏识教育只适用于“好孩子”?其实不然,并不是只有好孩子才需要赏识,而是绝大多数孩子都需要赏识,通过赏识会使好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只有差孩子应该挖苦埋怨,而是一味的挖苦埋怨只能使差孩子变得越来越差。

(2)用“赏识"的手段作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倔犟,别人的孩子怎么那么懂事,那么好沟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那就是“越是亲近的人越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难以沟通,因为他们彼此认为非常熟悉,不必沟通了,觉得语言的沟通是多余的”。那么,家长和孩子怎样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赏识教育。

要知道,正是在家长的赞许和认可中,孩子才能逐步增强自信心,增强成就感和竞争意识,孩子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父母如果善于赏识孩子,能够运用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心态来真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就意味着你的沟通成功了,因为聪明的你已经赢得了孩子的感情,增强了亲近感,更重要的是你赢得了教育孩子的主动权,只有这样,你才能输入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可见,赏识教育的作用有多么大,多么有效。

(3)用“赏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琴琴虽然只有10岁,负责倒垃圾却已经5年了。5岁时,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爸爸妈妈为了保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培养她倒垃圾的责任感,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说她能干、勤快,还经常当着琴琴的面,在外人面前称赞她,引起人们的赞誉。这样越发增强了琴琴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孩子们的责任感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因为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价值而迷惘,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由此可见,责任感多么重要。在赏识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不妨做到:让孩子独立上学,表扬他对自己负责的行为;了解孩子对家庭、对父母关心的情况,并加以肯定;赞赏孩子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乃至对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

(4)通过“赏识”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现实生活中,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多,却极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在一些家长的心目中,一直残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评价孩子的标准。他们经常把“孩子真听话”“真乖”作为好孩子的评价尺度。如今这一观念已经陈旧。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看,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的精神及其勇于和敢于迎接挑战、挫折与艰辛的心理素质才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如果孩子具备这种素质,就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才有在未来竞争中战胜对手的可能。因此,家长要转变原来的“我说你听”“我打你从”的教育方式,采取民主的、激励的、赏识的教育方式;同时要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书斋,走出家庭和社区,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树立雄心壮志。

(5)通过“赏识”促使孩子完善自我

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地去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的赞美,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每周五的晨会,是腾龙学校的“赏识晨会课”。短短的20分钟,孩子们畅所欲言。听“金玮写的《优点卡真好》发表在《中国小记者报》上,多了不起,我十分佩服他!”“昨天我身体不好,头晕呕吐,是袁娇主动扫干净了脏物,借此机会,我感谢她!”“我赏识俞春花,因为她居然能把《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么长的课文读得一字不差,肯定是回家苦练了好几遍。”在家庭里,家长也可以借鉴这种赏识方法。因为这样的赏识话语发自孩子的内心,蕴涵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在赏识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看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努力,从而信任他人,欣赏他人,相互间多了羡慕、竞争,少了反感、嫉妒,他们不仅自我激励,更能相互激励,不断地吸取他人之长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6)通过“赏识”和孩子交心

赏识孩子要有发自于内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才能做得到。信任就是相信孩子能行,并把这种信任落实到平时的言行中,使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信任,进而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要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黔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黔的沃土中成长。宽容则是要求家长“容其所长,恕其所短”,绝不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

家庭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既能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有所规定和限制,又能满足孩子不断学习的需要。家长要认识到,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应该让孩子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地成长。我们的行为规范教育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不少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处处迁就,因此形成了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相容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针对现在孩子的这些特点,除了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丰富孩子生活外,还应与孩子多交朋友,与他推心置腹,以心交心。

(7)让赏识教育贯穿在“爱”之中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大部分父母都是用欣喜、赞扬的角度关注着孩子。然而,孩子逐渐长大了,尤其是进入小学后,父母语言中赞赏的含量越来越少,焦躁、急躁和浮躁的成分越来越多,一时间,叹气、埋怨、甚至打骂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其实,赏识教育不是一时的冲动,它应该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全过程。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爱的教育既是孩子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成人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爱的教育也是双方的。要与孩子交上朋友,爱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只有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情感,才会使孩子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社会。如果与孩子能真正交上朋友,以心交心,那么家庭中就会充满爱,教育也就更容易成功。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孩子是接受教育的能动体。如果家长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与爱,那么即使教育目标对头,方法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效果,因为孩子可以拒绝接受你的教育,教育的困难与失败往往就在这里,但教育成功的秘诀也常常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