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01

第1章 身教重于言教

现在,许些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权有势的人,摆架子、打官腔,在孩子面前大摆权威;有钱的人则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嫖赌逍遥。然而,这两类人在放纵自己的同时,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这样言行不一、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做法,能让孩子信服吗?肯定达不到教育目的。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朝臣。他不仅学识渊博、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廷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死后被谥为“文正”。

曾国藩教子有方是出名的。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伦、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家教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以启迪:

一是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官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微乎其微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对父母产生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二是告诉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会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三是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