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开阔眼界的战争故事
45168200000020

第20章 皮洛士远征罗马

西方军事史上,长期流传着一个典故,叫做“皮洛士的胜利”,意思是“得不偿失”。这个典故来自古希腊伊庇鲁斯国王远征罗马的作战经历。皮洛士(公元前319-前272年)出身于伊庇鲁斯王族,与马其顿王室有着亲戚关系。他少年罹难,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逃亡到邻国伊利里亚,12岁时,依仗姐夫的援助,带兵归国,夺得王位。但在他17岁时一次出国,政权又被敌对势力夺走,直到22岁才又复国。他崇尚武功,有雄才大略,从小就以未来的亚历山大自居。18岁那年,他参加了亚历山大诸部将为争夺权位而进行的伊普斯会战,初露锋芒,显示了良好的军事才华。他先后被埃及国王托勒密和西西里国王阿加托克利招为女婿,从此身价大增。公元前295年,皮洛士应邀干预马其顿王国的王位继承权斗争,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因为武艺出众,箭法超群,战斗勇敢,办事果断,人们称赞他很像亚历山大,以致名声大振。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日益强盛,相继征服了拉丁姆和中部意大利,进而向南部意大利进逼。南部意大利的希腊移民城邦和当地的路卡尼亚人,不甘心承受罗马的侵略,多次进行反抗,但根本不是罗马人的对手。公元前281年,罗马军队进攻希腊城邦塔兰托,塔兰托人便向北希腊的伊庇鲁斯王国求救。伊庇鲁斯王国的皮洛士国王,此刻正谋划着对外扩张,也就欣然接受邀请。皮洛士早就不满足于仅仅统治一个伊庇鲁斯,他图谋着正好借此机会先去远征意大利和西西里,然后再回师东进,征服巴尔干,真正像亚历山大那样建立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但是,他没有亚历山大那样幸运,此次远征以得不偿失的胜利告终,使他最后铩羽而归,留下一个“皮洛士的胜利”的笑柄。

公兀前280年,皮洛士率领着2万名训练有素的步兵,3000名帖撒利亚骑兵,2000名弓箭手,500名投枪手和20头战象,横渡亚得里亚海,来到了南意大利。这支远征军途中虽遇风暴,受到一些损失,但就当时来说,仍可称为一支劲旅。塔兰托城邦许诺,将其5万余步兵和2万骑兵交皮洛士统一指挥。他对塔兰托的人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后,便挥师奔赴战场。为了迎击皮洛士,罗马首先派出了4个军团。罗马人当时处于不断扩张、军威日盛的发展时期,军队的战斗力很强,皮洛士对此也不免小心谨慎。但是,面对这位名声远扬的希腊统帅,罗马军队也未敢贸然攻击。随着皮洛士军队的开进,罗马人逐渐收缩,一直退到赫纳克里亚附近,才摆开战场。随后,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会战。

这次会战中,尽管塔兰托等盟军对罗马军畏之如虎,连战连退,给作战带来了不利影响,但皮洛士却非常沉着,冷静应敌,指挥若定。他不仅充分发挥了步兵的威力,还亲率骑兵冒险进犯,直接冲锋,并在关键时刻使战象起了巨大作用。罗马官兵同样训练有素,并且久经战阵,作战勇敢,但他们的战马从未见过战象,一与战象相遇,便吓得掉头狂奔。皮洛士也就趁机挥军掩杀,大败罗马军,抢占了罗马军营地。据说,在双方第一次会战中,罗马死伤7000人,被俘2000人,是他们近几十年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但皮洛士为这个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官兵4000人,其中很多人是军官和骨干。

赫纳克里亚会战后,皮洛士跟踪追击,挥师进军罗马本土,一直赶到距离罗马城几十里的地方,才停下来安营扎寨。这时,罗马城内也紧张备战,败退下来的罗马军迅速进行了整顿,得到了补充,准备再战。罗马周围以及拉丁姆区,还有不少城邦如加普亚等,仍然站在罗马一边。皮洛士自料难以攻克罗马城,觉得与其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不如保持一个胜而不狂的美名,于是,决定同罗马进行和平谈判。

他选派了一位帖撒利亚人作为使者。这人叫西尼阿斯,既善于辞令又具有外交手腕。西尼阿斯进入罗马城后,在罗马元老院里为皮洛士进行了非常出色的说项。他奉命提出:只要罗马承认塔兰托等城邦独立,退还在战争中掠去的东西,皮洛士就不要任何代价而放回2000名罗马俘虏,停止战争。

元老院为此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正在犹豫不决时,盲人阿彼阿斯·克劳狄乌斯来到元老院,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鼓舞罗马人继续作战,提出只要皮洛士还在罗马,就拒绝与他谈判。这次和谈没有成功,不过还是相互释放了俘虏。这样,双方继续进行作战准备。

公元前279年4月,双方经过冬季休整以后,在阿斯库伦附近进行了第二次会战。这次会战,罗马方面集结军队7万人,并为对付皮洛士的战象而专门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战车,车上装有烧红的炭火炉和长矛等物。罗马人对于战场的选择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阿斯库伦附近地形起伏,沼泽很多,不利于皮洛土的骑兵特别是战象的行动。开始,皮洛士忙于跟踪敌人,来不及注意战场情况,所以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不能随心调动兵力,双方也未能决出胜负。皮洛士很快觉察到了形势的不妙,并当机立断采取了对策,因而使罗马人的计划也未能实现。

第二天作战中,皮洛士首先调整部署,抢占有利地形,巧妙地布设阵势,使罗马人不能继续发挥优势。皮洛士的步兵方阵在强大骑兵和战象配合下,又一次发挥出巨大威力,最后把具有数量优势的罗马军打败。在这次会战中,罗马伤亡6000人;皮洛士军队伤亡3550人,伤亡的主要是伊庇鲁斯部队的精华,其中有皮洛士的一些主要将领和知心朋友,皮洛士深为胜利所付出的代价而痛心。会战结束时,有人向他表示祝贺,他却非常伤感地说:“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胜利,我就要变成没有军队的光杆司令了!”由于他的这句话,此后“皮洛士的胜利”便成了人们常用的词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得不偿失的胜利。

皮洛士虽然两败罗马军,但他的处境并不好。当时的罗马处于发展时期,又在本国作战,兵源充足,战败的军队能迅速得到补充,而且还有拉丁同盟的支援。皮洛士则远离自己的国家,兵源和补给都相继发生困难,他本人又非常骄横,对邀请他来助战的城邦很不尊重,并且不顾当地风俗习惯,以致很快激起了同盟者的不满,因而也失去了必要的支援。就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刻,叙拉古等城邦派遣使者前来邀请他率军赶赴西西里岛,帮助他们攻打迦太基人;同时,巴尔干方面也有使者前来,请他回去争夺马其顿。皮洛士由此非常高兴,好似绝路逢生一样。他权衡了利弊,认为去西西里更有前程,也符合出兵的初衷,于是,便于公元前278年率领自己的军队开进了西西里岛。

皮洛士进入西西里后,受到叙拉古等城邦的热烈欢迎,被尊为“国王和领袖”。他率军向迦太基人进攻,连战皆捷,所向披靡。迦太基人招架不了,便乞求和谈,并表示支付大笔赔款。可是皮洛士的要价太高,并限令迦太基人全部撤离西西里岛,以致和谈最终破裂。后来,他又老毛病复发,由于辉煌胜利而骄横无比,粗暴地干涉叙拉古等城邦的内政,并公然杀害了邀请他来西西里的叙拉古首领塞浓,从而激起公愤,失去了当地城邦的支持,被人们唾骂为“忘恩负义”和“背信弃义”的人。“失道寡助”,后来许多人转而支持迦太基人。于是迦太基军乘机反攻,皮洛士孤立无援,后勤不济,最后遭到失败。真是无独有偶,就在这时,塔兰托城邦又因抵挡不住罗马的进攻,再次请他去援助。皮洛士也就顺着梯子下楼,以此为由放弃了同迦太基人的作战,率军东还,第二次前往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275年春,皮洛士率领110艘战舰和许多运输船只离开西西里。

途中遭到海上强手迦太基人的袭击,损失战舰70艘,剩下的除12艘完整外,其余都有损伤,兵力大大削弱。当年夏天,伊庇鲁斯军队到达塔兰托,不久就在贝尼温敦附近与罗马军队进行了会战。这次作战中,由于兵力和条件的转化,罗马人竟“第一次”把皮洛士打败了。从此,他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损兵折将的情势下,只好于当年秋天,带着残存的8000步兵和500骑兵返回伊庇鲁斯。

两年以后,即公元前273年,皮洛士又应斯巴达王室一位争权者的邀请,率军前往伯罗奔尼撒半岛。由于骄傲轻敌,行动迟缓,这回他又遭到了失败。次年,皮洛士再次被邀请进军阿尔戈斯,在谈判退兵问题时,被迫同人决斗,不幸飞来横祸,遭到决斗者母亲的偷袭,受伤坠马,被刺身亡。

皮洛士戎马一生,骁勇善战,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战争艺术史,深受古人称赞。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多次引用他的著作,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称他为仅次于亚历山大的战略家,自称是他的学生。皮洛士历经多次战争,打过很多胜仗。他善于指挥,长于布阵,巧于利用地形,能够发挥士兵的作用,确实可以称之为卓越的战术家。但是,他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运用谋略不能始终如一,所行政策缺乏稳定性;他骄横跋扈,往往失信于联盟者;他治军不严,放纵部属,容易遭人反对。因此,他虽然经常取得轰轰烈烈的战绩,但从未赢得一个持久性的胜利,最终还以悲剧了却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