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50

第50章 临朝执政,拟定国策——没有真本事,就不能让人佩服

自命天后的武则天深知,要树立自己的权威,仅靠专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治国方针。这样才能彰显出自己的帝王之才,而且她完全相信自己有驾驭群臣,治理天下的能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那么,她到底拿出了怎样的治国方针呢?她所做的努力能否得到认可呢?

武则天辅佐高宗已经20年了,这20年中她做的好些事,都是效仿了唐太宗的《帝范》。但她毕竟不是皇帝,她一直在背后指挥着皇帝做,要想很好地做到那十二方面的事,自然是困难的。这就好像把一个上不了台的演员给了一个优秀导演,无论如何也是演不好戏的。更何况,台下的人还不断捣乱、不停地鼓唣,要把她这个幕后的导演给轰下台。虽然她现在不是皇帝,却不能不做,因为她毫无退路,一旦后退后果将不堪设想。

她侍奉唐太宗多年,对先帝的《帝范》十二章,是再熟悉不过了。于是,她准备结合自己执政中的得失和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势,以及对过去民意的分析,制定出属于一个最切时宜的,能够突出武则天特点的施政大纲。她对里面的内容逐项进行分析,由于条件不同,她一一比照,看看哪些内容需要改,哪些内容需要再补充。

唐太宗《帝范》十二章的前两个内容是讲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并通过团结诸亲王,建立起皇帝的亲族体系,做巩固皇权的宗族宗法基础。唐太宗意识到,皇族叔辈、子侄系庞大,这个血缘宗族关系网络,如果做好了可以更好地巩固皇权,如果做不好就会众叛亲离、父兄反目。对于这两条内容武则天虽认同,但她只会暗中注意,而不愿再写再定。

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这几项内容肯定要做,但需改变一下说法,应突出当务之急,时需特点;务农是最实际的一条,要首先做好,因为这是富国富民的根本;赏罚也就是皇帝对臣民的恩威并治,要按法律办事,赏罚分明,不然好坏一锅粥,谁还肯为皇帝卖命;阅武和崇文,是帝王的武功与文治两端,自然重要,但这样过于笼统,应该再具体些。

武则天经过反复的思考、总结,终于制出了属于自己的施政大纲十二条,请高宗定夺和实行。由于自己并不是皇帝,仍然以“建言”的方式提出,所以叫做《建言十二条》,正好和唐太宗的《帝范》十二章相对应。她就是要让百官想起唐太宗,想起他的“贞观之治”,并表明自己在当朝也要再造出个“贞观之治”来。《建言十二条》的内容如下: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三、给复三辅地;

四、广言路;

五、杜谗口;

六、南北中尚禁淫巧;

七、省功费力役;

八、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

九、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

十、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十一、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十二、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

第一条,是功谏农桑,轻徭薄赋。是指两个方面发展国家的农业生产,一方面大力鼓励农民加重耕织,发展农副两业;一方面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这是历代明君的富国强民之国策。如西汉初期、“贞观”前期都实行了此政策,所以国泰民安,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第二条,是武则天总结的历朝的教训,尤其是贞观后期和本朝的东西用兵的教训,打算停止武力征服,和戎四方,使四海升平,和平友好。

第三条,免除京师长安畿辅重地京兆、冯翊、扶风之地人民的全部徭役负担。让京城周围的人民全力投入基本建设,以巩固国都。

第四条和第五条,是要让官员们敢于向朝廷提出建言和批评;但也不能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混淆视听。她自然是有所指的,以往不少人造谣攻击陷害她。但只要不是恶意地胡说八道,皇帝要有纳谏的雅量。

第六条,要禁止朝廷各部门的奢侈浮华风气。南、北、中、尚,是指宰相府,俗称南衙;中央各直属机构,俗称北衙;中是指中书省,也称右相府和西台;尚指尚书省,也称都台、文昌台、中台、南省,亦是宰相府。总之,这是泛指中央各机构。

第七条,是要精减土木建设,节约开支和劳动力的使用,尤其宫室建设,历代皆有深刻教训。先时对东都的营建,已造成开支和劳力负重,管民已有怨言。

第八条,是武则天借当时的丧葬礼仪中的一条,来提高妇女的地位的。古代社会,长辈去世了,在居丧期间要根据服丧人与死者的关系,亲疏远近而服饰有所不同。共分五个等级,即斩衷、齐衷、大功、小功、缌麻。斩衷是最重之孝服,以粗麻布做成,不缝边,斩布成衣。子女为父,妻妾为夫,服期三年。齐衷是第二等丧服,以熟麻布做衣,缝边整齐,故称齐,丧期又分四等,前两等是:如父亲已去了,寡母去世时,儿子为母亲服孝三年;而如果是父亲健在,母亲去世了,儿子只要为母亲服一年孝就行了。

武则天感觉这种制度对女人太不公平了,妻为夫、子为父要服“斩衷”三年;而父亲健在,子为母(夫为亡妻)只服“齐衷”一年。因此,改变她才制度,让父母既男女平等。实际上,武则天这样做仅表示提高妇女的地位。

第九条,是说在上元年以前已经取得勋官身份的人,不再审查追缴勋官的身份了。这里反映唐初的一个背景:时因征战需要,大量招募军士,按战功得到了勋赏,被称“勋官”。勋官不是职事常官,没有职守,但享朝廷的土地赏赐,称“勋田”。三至五品的勋官可参加职事常官的铨选,合格者可得到实职官位,二品以上的勋官,可享门荫特权。但唐初同时规定:凡战事结束,军人要大批除役归里。因此,对取得勋官资格的要进行特别审查,特别是持有前方将军所发的勋官证件,更要严格审核。有问题的有虚假不实的,要取消勋官资格,收回证件。武则天这项对勋官审查宽限的规定,意在收拢人心。

第十条,是要王公以下的臣民,都要学习《老子》这篇文章。她知道高祖建唐时曾将李家先祖附会于唐尧,又称李家鼻祖是老子李聃,又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她这是投其所好,让李氏王朝宗亲和百官,别总认为她是武氏的女儿,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她想借此表示自己是李家的媳妇,没有外心。

第十一条,是指那些任职年头很长,有实际才能却官位较低的人,可量才进阶。这一条,是武则天关心官员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的进阶和待遇,以便努力工作,使国家也得到了可用之材。

第十二条,规定京官八品以上的官员,普遍增加俸禄。益禀入即增益谷仓,意指提高俸禄标准。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强国富民、善用人才、广开言路、团结少数民族、禁止奢浮、提高妇女地位、笼络官员、缓解矛盾等重大方针政策和策略,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治国纲领。高宗对此很是赞赏,下诏褒奖赞美,并令各部门立即执行。

武则天是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人,她为了表示鼓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心,竟打破惯例,在洛阳邙山之南以隆重的规格举办亲桑亲耕活动,并要求朝中百官及各地朝觐使者都来参加。

在各地遇到荒灾时,她为了提倡节俭,把按皇后服饰制度规定的十二道褶的罗裙,下令改为七道褶,还带头捐出自己的脂粉钱来救济灾民。这种节约所减轻的开支虽然有限,但对勤俭风气的兴起还是有作用的。

武则天精心制定的《建言十二条》和她自己的身体力行,使她获得了广泛的支持,逐步赢得了人心。大唐又一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她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施展与推广,她的能力也得到了认可,被当时的人们和中外使节合称“二圣”。她所做的这些努力,为她日后走上女皇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则天上位术”练就真本事:受人重用法

第一,有文凭,更要有水平。

文凭只是一个凭证,不能代表真正的水平。我们要想在社会中立足,还要看真功夫。书本中的知识是死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尽展所能。有文凭又有水平的人才会被重视、重用。

第二,有才华,更需要务实。

社会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但往往因其表现出恃才傲物、怀才不遇的做法和想法,无法施展胸中所学。因而,经常抱怨,对工作便失去热情,每天敷衍了事。这样只能让才华白白淹没。有才华固然是好事,但要务实才行。如果不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等于零。

第三,一招鲜,吃遍天 。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安身立业。因此,我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就要练出自己的"绝活"。这样,到哪里都能聚集自己的人气,都能做出一番事业。

第四,说话的分量取决于自身的实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都想让自己的话有一定的分量。这就要看自身有没有实力,也就是说,要有让别人重视的资本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