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13

第13章 侍候笔墨,心强志远——低起点也要有高目标

诸葛亮曾说过“志当存高远”,这句话用在武则天的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虽然作为才人的她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她却利用在皇帝身边作近身侍女的机会潜心学习。在唐太宗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她的学识和阅历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她也熟知了宫廷生活的内幕,这些对武则天今后的人生道路会有怎样的启发?

武则天这个女人智力非凡,而且野心无限。虽然雄心万丈,却百事拂意,大才难展。不过她头脑非常冷静,内心的抑郁从不表露出来,平时还是一如既往地尽她的职责,小心侍奉皇帝,干练尽责,一丝不苟,这对她来说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她对宴请朝廷命妇的各种礼节已是相当熟练,绝不会出错。宴乐的组织也天衣无缝,她撰写的歌词古朴典雅,仿效诗经,配合宫廷乐曲,演唱起来酣畅淋漓,使她颇为自得。每年宫里的各种祭祀活动,她也了如指掌。

皇帝的侍女是从如云的宫女中,选出有学问的、聪明伶俐的、容貌及谈吐都优雅可人的人来担任的。正因为武则天的才情在后宫出了名,唐太宗才把她选到自己身边,作为近身侍女,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用太宗的话叫“侍侯笔墨”,用骆宾王的话是“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对侍奉皇上的侍女而言,这可不是一件美差。她们要分早晚班,担任一天的勤务,相当辛苦而且规矩极严。

当皇上早朝后,在御座听取宰相和大臣们汇报,讨论和决定政事的时候,侍女们必须在屏风后面站立等候。皇上退朝后,她们要列队尾随。还要侍候皇上换衣服,捧上冷热适度的早茶,并时刻准备迅速找到皇上可能临时想看的书籍。

在皇上面前,任何人都不准坐下。即使是亲王,除了特别恩准,也不能坐下。侍女在皇上面前必须永远站着。侍女们在持拂尘、扇子、香炉的时候,连手臂也不准乱动。特别是在精神上的负担更重,她们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小心翼翼,不能出一点差错。战战兢兢值了一天班以后,身心都已疲惫不堪,腿部、手、脚都疼痛肿胀。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能承受得了的人没有几个。

武则天首先任早班,她很久没有见到皇上了内心有些惶然。皇上还是那么泰然,那么不可侵犯。在皇帝面前答话时,绝对不可以抬头,没事的时候也不准注视着皇帝。

虽然这是一件苦差事,但武则天比任何人干得都要卖力。因为对武则天而言,这里是唐朝中枢“政治中心”,能听到唐朝的政治,一切都充满着新鲜和刺激,正是武则天希望得到的经验。

武则天对其他侍女,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所以,她很快就知道太宗需要什么,并能很快地做好。凭借着勤奋、谦恭的态度和聪明敏捷的头脑,使她逐渐成了侍女的领导人物。

她还时常接替令人生厌的早班,就是为了听到唐太宗和宰相等重要官员议论国家大事,具体了解这位明君是如何处理政事的。这是她掌权后的五十年中,处理政事能够迅速、果断、判断准确、得心应手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悟出:人生之大考验恰好是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强的成功资本。

伺候笔墨,这一新的环境让武则天开始接触到皇家公文,此外她还能读到皇帝专享的书籍典章。可以说是唐太宗启蒙了武则天的政权统治意识,时间越久,她便愈加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国子监在皇城南门,是唐太宗在长安创办的高等学府。分设国子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还有门下省的弘文馆、东宫的崇贤馆,是所谓“六学二馆”。各置博士,都是国内名儒,长官国子祭酒,从三品。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驾幸国子监,参加祭奠先圣先师的释奠之礼,武则天奉命随驾。

早在唐太宗到来之前,国子祭酒率监官、学生已在道旁迎候。皇帝升御座后,大家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接着,由祭酒、司业、博士依次向先圣孔子、先师颜回行祭礼。祭礼完毕后,由国子祭酒孔颖达释讲《孝经》。虽然武则天表面上敛声屏息,实际上已经心不在焉。她在想,当今圣上真可谓文武兼备。虽然他驰骋沙场多年,却这样锐意经术。不愧是有为之君。

她不仅了解到唐太宗早在当秦王时就曾在秦王府开设文学馆,与大学士们商议天下大事。即位后,又置弘文馆,让学士轮流值宿,以方便他咨询。而且还了解到皇帝为加强国学,下旨增添学舍一千二百间,大量增加生员,能通经者,听之贡举,使国家极盛一时。通过了解唐太宗所做的这些事情,使武则天产生了武安邦,文治国,欲大治天下,不能不广揽俊杰,尊崇儒学的意识。

这一日,使她颇开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武则天非常喜欢听皇上谈论时政,评说国事,对于皇上钦定的施政大计也愿意探知清楚,但她知道自己地位卑下,害怕万一出现差错惹祸上身,所以很少表白自己的看法。

光阴荏苒,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不少嫔妃都有所晋升,而她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才人。

如果是别人,早已经认命了。但武则天不会轻易认输,在此期间,她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在学识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的长进。

首先,她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在唐朝,后宫的妃嫔不仅要跟皇后等学妇礼、四德、祭祀、宾容,而且还要跟宫教博士学书算众艺。因长孙皇后病故,唐太宗没有再立皇后的缘故,武则天进宫后没有受到皇后的约束,除尽到自己的职责外,就同众妃嫔一起学习礼乐,特别是诗歌和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她进一步熟悉了上流社会,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她受到了唐太宗潜移默化的影响。唐太宗以亡隋为鉴,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励精图治,是封建帝王的楷模。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作为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虽然没有干预政事的权力,但对此一定是很清楚的。可以推断,在唐太宗的薰陶下,她的阅历逐渐增加。不过,唐太宗晚年好猜疑大臣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武则天。贞观十九年,宰相刘洎因为说了一句“圣体患痛,极可忧惧”的话,太宗就令他自尽。贞观二十年,宰相张亮又因“有义儿五百”,被太宗以谋反罪杀掉。使她进一步懂得,政治斗争不比花前月下散步。于是,她逐渐丢掉了天真和稚气,变得成熟起来,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再者,她基本上弄清了宫廷生活的内幕。长期的才人生活使她深切地认识到,皇宫并不是每个人的天堂。这里有承欢粉黛的笑颜,也有皓首宫娥的辛酸。表面上,妃嫔们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实际上,争风邀宠,矛盾重重,尔虞我诈,不进则退。从这里,她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她深知,妃嫔们不过是皇上的玩偶,皇上驾崩之后,妃嫔们也便失去了依附,其命运往往不佳。武则天没有子女,前景更使她担忧。她不愿意充当悲剧的角色,她要为自己的今后做出安排,要在困境中磨练自己,寻找摆脱不幸的希望。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武则天觉得靠别人宠爱而生活是不牢固的,不能这样老死宫中,不能相信别人的恩赐和宽容,要靠自己去奋斗、去争取。当然,也要把握住机遇。

“则天上位术”脚踏实地:实现目标法

做好低起点是一门艺术,需要生活阅历以及各种学问的奠基。那么怎样做好低起点,高目标这门艺术呢?

首先,不要空想,必须脚踏实地。李大钊先生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其次,低起点并不是意味着确定一个很低的起点,而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前进。做事情之前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利用各种资源,善于总结经验,灵活变通,实事求是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工作中,你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