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037

第37章 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①,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②。

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③,外官不过九品④,足以供给神祗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⑤,王何异之有?今天降祸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⑥,又不佞以勤叔父⑦,而班先王之大物⑧,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⑨,以非余一人。

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⑩。’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与有?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注释】①襄王;周天子姬郑,于公元前651年至公元前619年在位。惠后立自己所生之子叔带为周王,襄王出奔,后晋文公消灭叔带,仍立襄王。郏(jiá):指周王朝东都洛邑,故地在今河南洛阳附近。②隧:穿隧道下葬,为天子葬礼。③九御:九嫔,泛指后宫女宫。④九品:九卿,泛指朝内诸宫。⑤临长:治理。⑥余一人:周天子自称。相当于后世皇帝称朕。⑦叔父:周天子称小国同姓诸侯为叔父。⑧班:分给。大物:大礼,指“隧”的葬礼。⑨应(阴ɡ):接受。⑩改玉、改行(xínɡ):古人佩玉,以声响节制步行,使徐疾尊卑有度。裔(yì)王:边远之地。

【译文】晋文公使周襄王重返王都,安定了君位,襄王赏赐给文公土地以表示慰劳。文公不接受,请求让他死后用天子挖掘墓道下葬的礼仪,襄王不允许,说:“从前,我先王统一天下时,画出千里之地,作为京畿,用这里的田赋来供给上帝、山川和各种神灵的祭祀,供应百官和广大百姓的用度,用以准备不来朝见的叛国和其他意外的变故。其余的土地就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分给各国,使他们各有安宁的环境,顺天意,尽地利,不会受到灾祸。先王哪有独自专享的利益啊?宫内不过九嫔,朝廷不过九卿,足以供给祭祀罢了,哪敢满足、放纵自己的声色衣食之欲,而破坏各种法度呢?唯有这生前死后的服饰器具色彩和花样,为治理百姓而分出贵贱等级,除此之外,天子有什么特殊呢?如今,上天降下灾祸给我王室,我只能看守王室府藏,偏偏又无才能,以致使叔父劳苦。如果我分先王的大礼赐给您,以报偿您对我个人的恩惠,大概叔父就是接受了,也会心下憎恶,认为我赏赐不当。我岂敢有所吝惜?古人有句话:‘改变佩玉,就须改变行步。’叔父如果能发扬伟大的德行,使天下改变姓氏,亦易历法和服色,从而创立新的制度于天下,自可公开使用天子礼仪,采取完备的礼仪来统治安抚百姓。那时,我即使被驱逐、杀戮于边远之地,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天下仍然是我姓姬的,那就还要分清公侯等级,履行先王的制度,大礼是不可改变的。叔父还是发扬昭明美好的德行吧,礼仪自会降临。我哪敢为报偿私劳而改变原有的重大礼仪制度而玷辱天下呢?这样我将如何面对先王和百姓,又将如何去推行政令呢?如果您认为我这话不对,那么叔父自有土地,挖墓道下葬而行隧礼,我又怎么知道?”

于是,文公不敢再要求,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