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疾病诊治:常见产科疾病诊治
45140700000015

第15章 妊娠合并症(2)

③注意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子宫缩复与出血情况。

④产后卧床休息24~72h,重症心脏病产妇应取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并吸氧。如无心力衰竭表现,鼓励早期起床活动;有心力衰竭者,则卧床休息期间应多活动下肢,以防血栓性静脉炎。

⑤心功能Ⅲ级以上的产妇,产后不哺乳。哺乳增加机体代谢与液体量需要,可使病情加重。

⑥产后至少住院观察2周,待心功能好转后方可出院。出院后仍须充分休息,限制活动量,严格避孕。

(赵爱欣)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我国为乙肝高发区,病毒携带者占人群的1/10左右,即1亿多人口。妇女在妊娠期感染了肝炎病毒,并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称为妊娠合并肝炎。

孕妇的肝炎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患暴发型肝炎为非孕妇的6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妊娠期肝脏的生理变化】

1肝脏大小,组织结构,肝血流无明显变化,肝糖原增加。

2肝功能变化:孕晚期某些肝功能试验超过正常值,分娩后迅速恢复正常。

(1)血清蛋白约半数低于60g/L,主要白蛋白降低。

(2)血清胆固醇及脂类多数升高,半数可高达65mmol/L。

(3)血清总胆红素多在正常范围,少数可轻度升高,无黄疸。

(4)血清酶活性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孕晚期升高,产后恢复。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孕晚期可达非孕时2倍,其升高主要来自胎盘。

(5)凝血功能检查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时增加50%,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02~08倍。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孕妇易感染病毒性肝炎。孕期易使原有的肝炎病情加重,孕妇患肝炎后,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这均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妊娠期新陈代谢明显增加,营养消耗多,肝内糖原储备下降,不利于疾病恢复。

②妊娠期产生大量的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防碍肝对脂肪的转运和胆汁的排泄。

③胎儿代谢产物需在母体肝内解毒,加重肝负担。

④并发妊高征时,易使肝损害,易发生急性肝坏死。

⑤分娩时体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谢物质增加,加重肝损害。

【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①早孕反应加重。②孕晚期易患妊高征。这与肝炎时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可能有关。③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退,产后出血率增高。若为重症肝炎,常并发DIC,全身出血倾向,威胁母婴生命。

2对胎儿的影响①孕产期患肝炎,胎儿畸形发生率约高2倍。②肝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围生儿死亡率增高。

3母婴传播因病毒类型不同,传播情况不同。

(1)甲型肝炎病毒(HAV):嗜肝RNA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不会经胎盘感染胎儿,仅在分娩前后产妇患HAV病毒血症时,对胎儿有威胁。

(2)乙型肝炎病毒(HBV):嗜肝DNA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子宫内经胎盘传播;分娩时通过产道接触母血或羊水传播;产后接触母亲唾液或母乳喂养传播。

据报道乙肝母婴传播情况:

①妊娠晚期患急性乙型肝炎者,约70%胎儿被感染;妊娠中期患急性肝炎者胎儿感染率为25%;妊娠早期患急性肝炎者胎儿无一例感染。

②围生期感染的婴儿,85%~90%转为慢性病毒携带者。

③孕妇HBsAg阳性,其新生儿约半数为阳性。

④孕妇HBeAg阳性,表示为感染期,胎儿大多数受感染。

(3)丙型肝炎病毒(HCA):RNA病毒存在母婴传播,易导致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4)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性负链RNA病毒,需同时有乙肝病毒感染,此点为必备条件。母婴传播较少见,可与HBV同时感染或在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

(5)戊型肝炎病毒(HEV):其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类似甲型肝炎,但孕妇易感且为重症,死亡率较高。国内某年省戍肝流行期,重症孕妇为非孕妇的6倍。戊肝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孕妇占70%~80%。对戍肝母婴传播研究较少,尚未发现母婴传播病例。

【诊断】

1病史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半年内曾接受输血,注射血制品史。

2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7周(平均30日);乙型肝炎为15~5个月(平均60日);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74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8周(平均6周)。

3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不能用妊娠反应或其他原因加以解释。

(2)全身症状:乏力,畏寒,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皮肤搔痒,尿色深黄。

(3)肝肿大,肝区有叩击痛。

(4)辅助检查:①血清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查:甲、乙、丙、丁、戊型;②肝功能检测:ALT,AST升高,血清胆红素17μmol/L,尿胆红素阳性。

(5)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食欲极度减退,频繁呕吐,腹胀,腹水。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②肝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气味,肝功能明显异常。酶胆分离,白/球蛋白倒置。③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出血倾向。④迅速出现肝性脑病表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⑤肝肾综合征,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表4-1乙肝病毒血清学标记及其临床意义

项目阳性时临床意义

HBsAgHBV感染标志,见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HBsAb曾感染HBV,已产生自动免疫

HBeAg血中有大量HBV存在,传染性较强

HBeAb血中HBV减少,传染性较弱

HBeAbIgM乙肝病毒复制阶段,出现于肝炎早期

HBeAbIgG慢性持续性肝炎或既往感染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趋发展,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病毒DNA或RNA片段是诊断病毒性肝炎准确而有效的手段。阳性者视为体内有病毒复制。

【鉴别诊断】

1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黄疸轻,ALT轻度升高,尿酮体阳性,水电解质平衡后,恢复迅速,肝炎病毒血清学抗体阴性。

2妊高征引起的肝损害:ALT,AKP轻、中度升高,消化道症状不明显,伴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妊娠终止后迅速恢复。

3妊娠期肝内胆汗淤积症(intrahepaticchoiestasisofpregnancy,IC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占妊娠期黄疸的1/5,常有家族史或口服避孕药后发生,病因不明,可能与雌激素增高有关,在妊娠28周后出现皮肤搔痒和轻度黄疸,产后迅速消退,再次妊娠可复发。因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淤积,引起滋养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多导致胎儿窘迫、早产、死胎和IUGR,围生儿死亡率增高。病人一般状况好,无消化道症状,呈梗阻性黄疸表现。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多不超过1026μmol/l。alt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胆酸明显升高。

4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fattyliverofpregnancy,AFLP)妊娠晚期特有的疾病。少见,母婴死亡率均高。病因不明,多在孕36~40周,以初产妇及妊高征居多。临床表现起病急,发展快,剧烈呕吐,上腹部疼痛,黄疸迅速加深,可并发DIC及肝肾功能衰竭。

b超检查:示强回声的“明亮肝”。CT见肝大片密度减低区,肝活检见小叶中心肝细胞急性脂肪变性。

5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有应用损害肝细胞药物史,如氯丙嗪、异烟肼、利福平和巴比妥等,无肝炎症状,表现黄疸及ALT升高可有皮疹,皮肤搔痒,嗜酸性细胞升高,停药后可恢复。

【处理】

1妊娠期早孕合并急性肝炎,应积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人工流产。妊娠中、晚期应积极保肝治疗,补充维生素C、K,积极治疗妊高征,有黄疸者应住院,按重症肝炎处理。

2分娩期产前备好新鲜血液,产时严格消毒,防治感染,缩短第二产程,以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防止产道损伤及胎盘残留。胎肩娩出后立即应用缩宫素减少产后出血。重症肝炎,经积极控制24h后,宜剖宫产,同时作好防治肝昏迷及DIC的工作。

3产褥期(1)应用对肝脏损害较小的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菌素或氨苄西林等。(2)HBsAg阳性者产后可以哺乳。乳汁中虽可检验出HBsAg,但可调节婴儿产生HBsAg,有利于消除体内HBsAg,防止母婴传播的根本办法是免疫预防。HBsAg(+)者不宜哺乳,回奶可用口服生麦芽或乳房外敷芒硝。(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肝功能变化,对症治疗。

【预防】

1加强围生期保健孕期应加强营养,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起保护作用。产前检查时常规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分娩时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防止羊水吸入,减少垂直传播。

2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的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h内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5μ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5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HB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

(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HBIG不低于100U,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肉注射一次,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

(3)丙型肝炎的预防无特异的免疫方法,减少医源性传播为预防的主要环节,易感人群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对抗HCV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

(赵爱欣)

妊娠合并肺结核

【概述】

妊娠合并肺结核近年来虽然在发达国家已较少,但在发展中的国家却并非罕见。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之前,结核病无论对孕妇及胎、婴儿均有不良影响,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抗结核药物的发展,对孕期的肺结核患者有良效,使妊娠合并肺结核已不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妊娠分娩与肺结核的相互影响】

妊娠早孕反应影响进食及营养吸收,加重病人负担,使病情加剧,或原已稳定的病灶恶化。

如有高热及中毒症状,胎儿可因缺氧、营养不良导致流产或早产。

有些严重肺结核的孕妇,结核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造成宫内感染。

分娩期体力的消耗及第二产程时的排便动作均可引起大咯血、窒息、心衰、呼衰及病灶的扩散。

分娩后腹内压力骤然下降和横膈下降使肺组织扩张,将近痊愈的病灶有重新活动的可能。易误诊为产褥热、肺炎、伤寒和关节炎。

【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尤其是胸部X线检查以及痰液结核菌检查等,一般不难确诊。多数患者在孕前已明确肺结核的诊断及进行过治疗。在妊娠期检查时,遇有低热、盗汗、咳嗽、消瘦及肺尖部听到湿啰音等临床表现时,应想到患有肺结核的可能。通过胸部透视或摄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国外有人为减少X线对胎儿的影响,主张先行结核菌素皮内试验,如为阳性,再进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但国内一般城市儿童已多有结核感染,对疑有肺结核的孕妇,应先以十万分之一稀释液皮试,如阴性时,再用万分之一稀释液皮试,如仍为阴性,则结核的可能性不大。若呈强阳性反应,则有辅助诊断价值。

对可疑或确诊的肺结核病人,应作痰液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菌,或收集24h痰浓缩检菌。必要时进行痰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由于正常妊娠,尤其是妊娠晚期,血沉亦常增高,有时可高达60mm/h,因此,孕期检查血沉,对结核病的诊断意义不大。

【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及时治疗妊娠呕吐,注意补充营养,供给高蛋白及富有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豆制品及蔬菜等。肺结核活动期应卧床休息,住房内保持通风和阳光充足等。

2抗结核药物治疗孕妇患活动性肺结核,应及时进行抗痨化学药物治疗。病变进展时,局部血运丰富,药物容易渗入,效果较好。目前常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水杨酸钠,称为第一线药物。卡那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称为第二线药物。一般选择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消灭少量的耐药菌,取得较好的疗效。

妊娠期抗痨治疗,应根据病灶性质,决定具体治疗措施。如病灶系静止型,一般可于妊娠28周至产后三个月内,给予抗痨治疗,以免病灶复发。对活动型肺结核,确诊后应及时予以抗结核药物治疗。

异烟肼常规剂量为300mg/d,分2~3次口服。近来研究证明,异烟肼的疗效与药物在血清中高峰浓度有关,而和持续浓度关系不大,因此每日1次顿服,效果更好。异烟肼能通过胎盘,但一般认为,治疗剂量不致引起胎儿畸形。链霉素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并且易致胎儿第八脑神经损害,可能引起新生儿耳聋,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链霉素。

对氨水杨酸钠(PAS)抑菌作用较弱,但不易产生耐药性,在肝脏内进行乙酰化,和异烟肼合用,可使异烟肼在肝内乙酰化减少,有增加异烟肼的作用。一般剂量为每日12g,分3~4次口服。卡那霉素单独使用很快出现耐药性,毒性反应有听神经和肾小管的损害,可出现听力减退、尿蛋白和颗粒管型等。对胎儿亦可发生不良影响,孕期要慎用。

利福平(rifampin)和异烟肼、乙胺丁醇有协同作用,其主要副作用为影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升高,甚至发生黄疸。对动物有致畸胎作用,提示人类妊娠期应用利福平要慎重。有人提出孕12周以前禁用,妊娠中期及晚期慎用。剂量为每日600mg,分2~3次口服。乙胺丁醇和异烟肼或利福平合用,疗效较好。常用剂量每日600mg,分2~3次服用。据文献报告,乙胺丁醇无明显致畸作用,不影响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

近年来,国外有人认为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利福平等,在正常剂量下,对人类胚胎均无致畸作用,并建议对结核病变不广泛者,应用异烟肼加乙胺丁醇治疗。对重症病例(如粟粒性结核)再加用利福平,但不宜使用链霉素。

3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如肺部病变适合手术,孕妇并非禁忌。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仅限于对病灶局限,反复咯血或肺结核瘤、空洞经保守无效,考虑手术疗法对母儿有利者。施行手术的时间,以在妊娠16~28周内进行为宜。术式应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而定,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或一侧肺切除。国外亦有人认为,妊娠期或妊娠前施行胸腔手术,不影响本次或以后的妊娠,其产程经过、分娩处理及婴儿预后和未接受手术者无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