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为自己赢得深刻的第1印象
45129400000013

第13章 运用第一印象与同事共乐

第三章 印象力是获取机会的关键

人的一生,免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无论他是谁,成功者也好,失败者也好。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是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由此可见,与人交往是多么重要!

人们常说:“不要以书的封面来判断其内容”,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是首先以书的封面来判断其内容,包括你和我。我们不可能读完一本书后再决定是否去买它。

人际间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往往几分钟就会形成偏见,决定以后交往与否。可见,做人与人打交道是多么重要。

当我们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人们立刻靠直觉意识对你进行至少十条总结:你的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社会背景,你的精明老练度、可信度、结婚与否、家庭出身背景、成功的可能性、年龄、艺术修养、健康状态等等。

在这一切当中,请记住,人们普遍喜欢那些穿着得体,为人热情、友好、宽松、祥和的人,而厌恶那些破衣烂衫,表现得缺乏修养、尖刻、好战、征服欲望强的人。

虽然,明哲保身、与人为善是一部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使自己在这偌大的生存空间里,左右逢源,并使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却是人们苦苦探求的真谛所在。

卡耐基曾说过:“只要真诚地关心对方,只花两小时获得的友情,比两年时间所得到的总和要多得多。”换言之,交朋友的秘诀就是——自己先变成对方的朋友。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有助于双手迅速达成一致。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因此双方能声气相通,融成一片。当然,与人打交道绝不那么简单,但一切总有一个开头,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人走人社会,接触最多的就是与其一道工作的同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事”一词的内涵大大地丰富了。当前,在我们的单位里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也需要很密切的合作。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在同事间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

在单位中,铁饭碗打破了,旧的人情关系网撕破了,不论资历深浅、学历高低,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坦是现代社会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同事的帮助与合作,离不开上司及下属的支持。那些善于处理同事关系、巧妙赢得同事支持的人工作就会顺利,而那些自命清高,不善于同同事合作的人必然举步维艰,在竞争中失败。

要获得事业成功,必须要研究与同事相处的学问。

打开新局面

卡耐基指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门票。”此话说得很对。我们通常在和人初次见面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对方戴上“此人很不友善”、“此人很直爽”之类的帽子。这是拿对方跟自己已有的经验相对照,并以其体格、外貌、服装等为基准而对对方产生的一种观念。如果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有所错觉的舌,就很难修正对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瑟所作有关第一印象的研究中指出,在会面之后所得到的有关其人的印象,往往与今后所形成的印象相一致。

因此可见,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一样,第一印象不好的话,如要挽回就要花很大的努力。因此,在与同事初次接触中必须注意这点。初到一个新环境,人人都有紧张、陌生之感,但只要抓住“人人都爱先人为主”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条策略人手,你就能够被同事喜欢。

你和同事们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尊严却首先毫不客气地作为第一信号打人了对方的眼底。机敏的人仅在这一瞬间已凭着心理定势给你对号、打分了,而且这种自我经验又极其固执,人们总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断。有的人费尽心机,却一辈子老不景气;有的人却办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似乎宏运天降。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人的整体“形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形成个人与众不同的风格,就可塑造百万入之中的“这一个”,以各自不同的魅力而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乃至于钦佩。中国有这样的谚语:“人靠衣服马靠鞍”,“人要衣装,佛靠金装”,可见衣着对一个人的外表影响之大。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可说是从其衣着开始的,特别是对办公室人士而言,衣着本身就是一种武器,它反映出你个人的气质、性格与内心世界。

一个对衣着缺乏品位的人,在办公室竞争中必然处于下风。

因此,从现在起,立即要注重你的衣着。

在多数机构里,其实存在着一套不成文的穿着规则,尤其是行政人员,选择根本不多,所以没有人敢标新立异,令自己鹤立鸡群。因为一旦这样做,便意味着这个人离群独处,肯定备受来自上司甚至同事的压力。

万般形态,皆成性格。热情、泼辣、干练、敏捷也是风度,不必强装风雅、文静、温柔、羞涩。只要有一个中心,真实、自然、谐调就是风格,都可形成风度;表现适度,都可取得迷人的风采。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都有向上的心理,都崇尚有价值的东西,崇拜值得钦佩的人。如果你给他的感觉是个窝囊废、平庸之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与你浪费时间。所以你就是谦虚也万不可表现得自卑、自惭形秽,你必须处处表现出从容自信、干练、有条不紊、不卑不亢。要给别人这样一个感觉,此人能干,非同寻常,可为我之师,同这样的人交往对我有利!

一般而言,事先你就要知道要怎样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还要知道什么会弄糟了它。大部分在这方面遇到麻烦的人,是因为不知道人家期待他们什么,还不知道怎样在某种状况中采取行动。其实,通常只要花点时间就能了解,最好用耳朵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要决定什么是人家期待你的态度,就得考虑:新同事是什么样的人,新同事的目标是什么;他害怕什么。

要创造出最好、最持久印象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和你兴趣一致、志同道合的人。

要接受一个难以取悦的人,就不要想冒犯他。这意味着你应该试着让他解释他的态度、意见和评语,也许,你不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假如你不能,就不要假装同意。但是,要很耐心地听别人怎么讲,记住这种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你都十分猜忌,随时都准备好要指出你缺乏真诚的地方,如果他真挑到了,你就再也没有机会说服对方任何事了。

如果你想让人相信你,就不该假装同意,但也不要明摆着坚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应该表明你没有确定,你需要知道更多情况;这样对方会乐意告诉你更多。不要想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表达更多他的感受。他说得越多,你对他的了解就越清楚,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有可能同意他某些与你接近的想法,你可以利用倾听的力量,来改变他的立场。

一般而言,人们喜欢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看别人。大致而言,人们把别人分成两大类:他们“像我”或“不像我”。无论是用统御、控制、赢得争辩、处理、领导、教导或其他影响别人的方法,首先都得先了解有哪些特质会使对方符合“像我”的这一类别。只有在你了解到“像我”这样的标准对对方的意义时,你才有希望接近他。要创造出一个胜利者的风度,就是要让别人相信,你们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即便如此,交浅言深也仍然是初到新工作环境的人所应该避免的。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平日工作勤恳、业务熟练的人却难以受到大家的欢迎,就因为他的EQ(情绪智商)太低,不善于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往往总是自以为是,容不得任何批评建议,常怒气冲冲,向同事发脾气,或是为一点小事到处抱怨,骂骂咧咧,或是牢骚满腹、怪话连篇。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会互相感染的,有时自己控制得还不错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别人破坏了,而别人的情绪也常常被自己影响。问题是谁都讨厌无故影响别人情绪的人,哪怕他是为了工作。

其实上班也如同演戏,后者演的是角色,与真我不见得相同,而前者要演的也是一种角色,也不见得与真我完全一致。好演员能很快“入戏”,并且可以既戏里戏外分得很清,又看不出虚伪的矫揉造作。因为他能够收放自如地执行工作,把自己原来的情绪放在一边,专心配合领导、同事的工作要求,表现出适当的情绪,从而制造了一个轻松、合宜的气氛,也无疑会令自己受欢迎。毫无理智地放纵自己的情绪,实在是聪明的“上班族”不肯有的行为。

遗憾的是,许多学历高、能力强、经历多、见识广的人,却未必能改善一个人的“人缘儿”处境。

托尼在美国中部一个大制造公司做了4年的人事官员,他有一个体面的心理学学位。他自称适度自信,性格外向,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大体上是乐观的,而且他工作顺利,婚姻幸福。然而他却常常陷人一种莫名的不快中。他承认:“我总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我在工作中并不很受欢迎,因为我对同事们从没有真正的亲密感。或许在内心深处,我不相信任何人,即使跟妻子琼在一起,我大多数时候也是小心谨慎。当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有关我自己的问题时,我通常闪烁其词。作为人事官员,我需要人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我感觉他们有点儿躲着我,甚至提防我。或许他们是在回报平日里我对他们的喜怒无常和神经质吧。”托尼的想法没有错,恰恰是因为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让人觉得他有些神经质,同事们才躲着他。

再来看一个例子:安娜是一个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其组织中相当数量的办公室成员承担着广泛的责任。她同丈夫离婚了,与十多岁的儿子和女儿住在一起。她的烦恼是:“我总是无法克制地向别人发脾气,虽然事后常常后悔,但又总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恶劣情绪。我们办公室职员的流动相当快,所以对大多数的人很难有真正的了解,而我却会周期性地与这样或那样的人发生口角。我试图强硬些,也试图亲切愉快些,可什么都不管用。如果我粗暴强硬,他们就怨恨不满,并予以回击;而如果我态度可亲,他们又觉得我软弱可欺,就想趁机利用我。家里的问题我也无法解决,我的孩子们都怨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这使我感到我令他们失望了。但更令我自己失望的是,我即便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却仍然得不到同事们的理解和拥戴。我曾失落至极,认真考虑过辞职,可是我在个人生活上已感觉失败,如果现在辞职,那么我在职业上也失败了。”

那么错在哪里呢?托尼与安娜显然都是成功的职业人员,他们的工作涉及管理其他同事并又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他们要么有不错的学位和职位(像托尼),要么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像安娜),可显然他们却都不觉得对工作驾轻就熟。而他们的共同症结就在于不能信任同事、尊重同事,无法良好地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既伤害了自己,又得罪了他人。

世界上类似的人物并不少见。许多职业人员都容易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事情搞糟了,那就一定是别人的过失。不过托尼和安娜有一点比许多具有同样问题的人胜过一筹,那就是他们认识到事情并不如意,而过失或许在于他们自己。

因此可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

如你觉得伤心时,应设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补偿。

如你发怒的时候,要自问:“谁得罪了我?怎样得罪的?我对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我本来要说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说呢。”

如果你感到内疚,要知道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愤怒,而愤怒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方法首先应该查出心灵上所受的伤害,再把愤怒引回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一切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都必须等它消了才会好。

负面情绪是消耗精力的,也是无益的。

头脑要冷心要热

旦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就等于从一个刚刚略微平静的战场又转入另一个即将开战的阵地——重新进行永无休止的人际交往之中。

中国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提出“冷静的脑、温暖的心”这一观念曾广为流传。的确,头脑冷静则有理性,心热则有感性,理性与感性缺一不可。上班族心不能冷,否则淡泊一切“如何工作”?脑不能热,否则乱了方向,做事常出错。对于上班族而言,既已选择走了这条工作之路,既然选择了这家公司、这个组织,就得带着热情工作。《热情生活》一书提出,“热情生活不是口号,而是最快乐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态度,如此才能拥有光芒四射的璀璨人生。”刚进人新的工作环境的人,都怀着满腔热情,然而,这份热情常常很快就被冷酷的现实击垮,使人变得心灰意冷。心灰意冷的原因,不一定是工作不顺利,而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你的新组织内恐怕也会出现以下的人际症状,让人心寒。

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谗、毁、诬、陷,随处可见;

自己人互扯后腿;

张冠李戴,嫁祸于人;

对方设下圈套害你吃亏上当;

捏造不利于你的证据;

捕风捉影,散布谣言;

旁敲侧击,笑里藏刀;

在你和好友间制造是非;

在你和上司间挑拨离间。

这些使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遇挫,不少上班族不得不明哲保身,“冷眼”看工作中的伙伴,免得自己吃亏上当。“冷漠”应付同事,免得太熟悉了,什么秘密都被对方知道。“冷淡”处理办公室的社交活动,渐渐地,也就被大家“冷落”,坐了“冷板凳”,对别人自然“冷酷”。听到同事“冷嘲热讽”和“冷言冷语”是最难受的事,被“放冷箭”更是气人。但是,大家冷来冷去,形同路人,如何能一起工作呢,又如何能执行同一任务?这显然对“做事”不利。解决的方法当然不能再依赖“冷”,光靠“温”也是不够的,而需要有更多的“热”。热的心首要是对工作、对同事都积极。热的态度,如关心同事、见面打招呼、买些小东西、参加集体活动,写些小卡片……都是方法。此外,不苛责、不强求、不论断、不说长道短、不袖手旁观……都有助于改善冰冷的气氛。

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想得到新环境、新同事的认可和接纳,必须得首先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怀,从一开始就要讲真话、实话,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要以你的坦率获得新同事的好感和爱戴。

你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朋友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便会从内心深处喜欢你,他给你的回报也将是说真话、说实话。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动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

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真诚,则很难适应新环境,也很难被新环境所接受。

搞小圈子有害无益。与同事相处太远了当然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误解,认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说,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难得和最理想的。有人认为“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这话有一定道理。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拍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应坚持公私分明,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拍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可以制造良好的工作效果。

私底下,你俩十分了解对方,也很关心对方,但这些最好在下班后再表达吧,跟往常一样,你俩可以联袂去逛街、闲谈、买东西、打球,完全没有拘束,只是奉劝你一句,闲暇时,以少提公事为妙。

当一位旧同事吃回头草,重返公司工作时,你有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旧人对你和公司都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说,他并不需要时间去适应。

首先你得清楚,这位仁兄以前的职级如何?与你的关系怎样?他的作风属于哪种类型?如今重返旧巢,他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此君若以前与你共过事,请不要在人前人后或他面前主动再提以往的事,就当是新同事合作吧,避免大家尴尬。要是他过去与你不相干,如今却成了拍档,不妨向对他有些了解的同事查问一下他以往的历史,但要轻描淡写,不留痕迹。

如又遇某位同事生性暴躁,常因小事就唠叨,不已,虽则事后他会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但事前的粗声粗气或强烈反应,却叫你闷闷不乐。暗自神伤,只会害苦了自己,何不想个改善之法呢?须知道,同事相见的时间往往比家人还多,经常如鲠在喉,这太难挨了吧,恐怕还会影响工作情绪。

对付这些脾气刚烈之人,最佳办法就是以静制动。请不要误会,这并非是要你凡事都采取“忍耐”的策略,相反,而是要积极主动。

细想一下,有同感的肯定不只你一个人,所以不妨就由对方猛烈地诉说下去,你却处之泰然,保持缄默,即使有其他同事表示不平,你也应坚守原则,直至事情明朗化,对方的态度平和下来,你再摆出明白事理的态度来。细心将事情分析,如此,你必能战胜对方。

你应当学会体谅别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切莫喧宾夺主。不过要记着永不说“这不是我分内的事”这类的话,因为过于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

也不要道人长短。比较小气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难免说东家长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们的一伙,偶尔批评或调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倒是无伤大雅,但对同事的弱点和私事,保持缄默才是聪明的做法。

别找同事做知己

在公司里和同事走得太近,将自己的家谱都摆给别人看,这样对自己是不利的。永远记住,你们只是工作关系。

刚进公司,你便和小玲打得火热,整天形影不离。

几个月下来,小玲对你的家务事清清楚楚,她听到你妈妈在电话上唠叨,知道你叫男朋友的昵称,再加上你们形影不离(上班时间),吃中饭时通常是你倾吐心事的时候,这一切让你觉得能交到这么贴心的朋友真好。但是如果三个月后,你升官加薪而小玲没有,更巧的是,你成为她的上司,这时你想,身为你最好的朋友,她应该会替你感到高兴吧,希望如此。但是,权力与金钱常常会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尤其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时。如果小玲不再是你的朋友,你这时可能会开始担心你以前透露给她的所有秘密。

某位先生刚刚调入某单位一个月,一个月来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也颇为友善。一次,他和一位同事谈得很投机,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倾诉而后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一两个同事的不足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不料,由于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这位同事竟是个翻云覆雨之人,不出几日便将这些“恶言”转达给了其他同事,立刻令这位先生狼狈至极,也孤立至极,几乎在科里没了立足之地。这时,这位先生才如梦初醒,悔不该一时激动没管好自己的嘴巴,忘记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你调入的单位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复杂,因为大单位不像小单位,彼此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单位中利害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一些“派系”问题,上司都希望得到属下的支持,因此新进人员往往易卷入这场“派系”斗争中去。因此,一个新进人员必须多听、多看、多了解单位内的人际关系,尽量冷眼旁观,不要卷入不良的“派系”斗争中,以免陷于被动。由此看来,初到新环境中必须学会与同事保持一段距离,凡事慎言而行,适可而止。在大家面前不要轻易显露行动及言行,学习做个聆听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公平对待每一位同事,避免建立任何小圈子。对谣言一笑置之,深藏不露,如此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打开新局面,成为办公室中的胜任者,而非受害者。

适当表现自己

表现自己并不错,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表现自己要分场合、分方式,如果表现得使人看上去矫揉造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吉米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职员,平时工作积极主动,表现很好,待人也热情大方。一天,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那是在会议室里,当时好多人都在等着开会,其中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便主动拖起地来。而吉米似乎有些身体不舒服,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突然,他走过来,一定要拿过那位同事手中的拖把。本来同事差不多已拖完了,不再需要他的帮忙,可吉米却执意要求,那位同事只好把拖把给了他。

刚过半分钟,总经理推门而入,吉米正拿着拖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拖着,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

从此,大家再看吉米时,顿觉他假了许多,以前的良好形象被这一个小动作一扫而光。

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热忱和刻意表现之间的界限,不少人总把热忱的行为演绎得看上去是故意装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学会的是表现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热忱,而热忱绝不等于刻意表现。在需要关心的时候关心他人,在应当拼搏的时候撒上一把汗,真诚自然,谁都会赞许。而不失时机,甚至抓住一切机会刻意表现出自己“与群众打成一片”、“关心别人”、“是领导的好下属”、“雄心勃勃”,则会让人觉得虚假而不愿与之接近。

威廉·温特尔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

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现就会使热忱变得虚伪,自然变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许多人在其谈话中不论是否以自己为主题,总有突显自己、主张自我的表现,这种人虽说可能被人高估为“具有辩才”,但是也可能被认为是“口无遮拦,显得轻浮”或经常想“引人注目”等,而常使别人产生排斥感和不快情绪。

善于自我表现的人常常既“表现”了自己,又不露声色,他们与同事进行交谈时多用“我们”而很少用“我”,因为后者给人以距离感,而前者则使人觉得较亲切。要知道“我们”代表着“他也参加的意味”,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意见相异的人划为同一立场,并按照自己的意思影响他人。善于自我表现的人从来杜绝说话带“嗯”、“哦”、“啊”等停顿的习惯,这些语赘可能被看作对开诚布公还有犹豫,也可能让人觉得是一种敷衍、傲慢的官僚习气,从而令人反感。真正的展示教养与才华的自我表现绝对无可厚非,只有刻意地自我表现才是最愚蠢的。卡耐基曾指出,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以这种方法来交往的。

优越感要不得。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的同事,其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却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希望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同事中的威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得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在无形之中形成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那种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的心态。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得人缘儿的干部,按说搞人事调配工作是很难不得罪人的,可他却是个例外。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对同事说每天有多少人找他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后来还是由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从此,他开始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让他们把成就说出来,远比听自己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

另一方面讲,做人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

避免同事排挤你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同事突然一改常态,不再对你友好,事事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处处给你设难题刁难你,出你的洋相,看你的笑话,你就得当心了,这些信息向你传送了一个危险信号:同事在排挤你。被同事排挤必然有其原因,这些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近来连连升级,招来同事妒嫉,所以他们群起排挤你。

你刚刚到本单位上班,你有着令人羡慕的优越条件,包括高学历、有背景、相貌出众等,这些都有可能让同事妒嫉。

应对方法:这情况也很自然,所谓“不招人妒是庸才”,能招人妒嫉也不是丢面子的事。其实只要你平日对人的态度和蔼亲切,同事们不难发觉你是一个老实人,久而久之便会乐于和你交往。另外,你可以培养自己的聊天能力,因为同事们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聊天,可以通过聊天改变同事对你的态度。

(2)雇用你的人是公司内人人讨厌的人物,故而连你也受牵连。

应对方法:这是你本人的不幸,唯有等机会向同事表示,自己应聘主要是喜爱这份工作,与雇用你的人无关,与他更不是亲戚关系。只要同事了解到你不是密探身份,自然会欢迎你的。

(3)衣着奇特、言谈过分、爱出风头,令同事却步。过分讨好上级而疏于和同事交往。

应对方法:你要先反省一下,因为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如果想令同事改变看法,唯有自己做出改善。平时不要乱发一些惊人的言论,要学会当听众,衣着也应切合身份,既要整洁又不招摇。过分招摇的服装不会为你带来方便,反而会令同事们把你当成敌对的目标。

(4)妨碍了同事获取利益,包括晋升、加薪等。

应对方法:你要注意你做事的分寸。升职、加薪、条件改善,甚至领导一句口头表扬都是同事们想获得的奖励,争夺也在所难免,虽然大家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彼此心照不宣,谁都想获得一种优先奖励权。

聪明人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从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XX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巴结相。”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原本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一当面令同事面子难保,以致当面撕破脸皮,因小失大。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有句话说的好:“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作是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法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会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儿”,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纵使别人犯错,而我们是对的,我们也不能不给人面子。佛教也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方便,自己方便。”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下,想想他的感受,你便会在批评中拥有友谊了。

把摩擦降到最低限度

同事之间有竞争、有摩擦,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一个高明的办公室人士,应当懂得如何把这种摩擦降到最低限度,应当学会如何把这种竞争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这就需要同事之间以诚相待。

你可曾遇到这各样的情形: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你感到战战兢兢,可是却有一些资深的职员,对你并不理睬,在很多事情上故意跟你作对,你觉得无所适从。可还,他们是你的同事,你必须跟他们好好合作。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办?

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一味认为对方是“老顽固”,如果你想事事进行顺利,就要学习如何尊重别人,排除狭隘的思想,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建立友谊。

你要扪心自问,无法与对方合作的原因究竟出在对方,还是自己的身上?你是不是也应该负一点责任,励营造愉快融洽的气氛?不可小视与人和平共处的技巧,它是你日后事业成败的关键。

……与同事相处,当他需要你的意见时,你不要使劲给他戴高帽,发出无意义的称赞;当他遇到任何工作上的困难时,你要尽心尽力予以援助,而不是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当他无意中冒犯了你,又忘记跟你说声对不起时,你要抱着“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心情,真心真意原谅他,日后他有求于你时,要毫不犹豫地帮助他。

或者你会问:“为什么我要待他这么好?”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你的同事,你每天有8小时的时间跟他们在一起,你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是否敬业乐业,同事们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试想想:当你回到办公室里,你发觉人人对你视若无睹,没有人愿意主动跟你讲话,也没有人向你倾吐工作中的苦与乐时,你还会喜欢你的工作吗?

如果你觉得与同事相处很困难,请细心阅读以下的意见,相信你能从中获得所需要的启示。

(1)当对方有意无意表示自己有多能干、怎样获得上司的信任时,切勿妒嫉他,你应该诚心诚意欣赏对方的长处。

(2)当大家趁着上司不在时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你应该暂且放下工作,走过去跟他们讲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让同事感觉到你是他们的一分子。

(3)不要随便把同事告诉你的话转告给上司,否则你会很容易遭致大家的联合反对。

(4)拿出你的诚意来,跟对方好好分工合作,处处采取客观态度,不分彼此地合作。

只要本着这些原则与同事真诚相处,相信一定会把摩擦降到最低限度,为你赢来一片晴朗的工作天空。

了解与协助难以相处的人

与人相处,最令你不能忍受的是什么呢?是不一致?善变?不懂得妥协?其实,最不能忍受的是态度恶劣。

难以相处的人有多种不同的类型。看清他们的共同特征,对学习与他们和平共处很有帮助。在审视这些特点时,切记你能够选择如何回应他们。无论是建立还是打击我们的不良人际关系,其影响力决定于我们的反应,而非我们所受到的待遇。总结起来,难以相处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谢尔曼坦克”型

首先来看“谢尔曼坦克”类人的特征。这种人倾向于以“我对你错”的态度,给人带来威胁。他们的行为具攻击性,甚至带有敌意。因为这类人十分冷酷无情,所以想与“坦克车”坐下来讲理或理性处理问题,实在并非易事。

但不要绝望,仍有一套战法可以对付“谢尔曼坦克”型的人物。

首先同时考虑这个人的影响力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确定反击是否为上策,以及有多少人会受到“坦克”的波及。若事件会对组织中其他人造成直接负面的影响,也许最好的方式是迎头痛击。但如果是芝麻小事或面子问题,则不值得一战。然而发生重大事故时,你必须勇敢地面对此特性的人。对这种人而言,的确是没有其他温和的方式,要直截了当,因为他们很可能不懂得圆滑。不幸的是,这些人引起的痛苦,远超过其他个性怪异的人,因为他们自己很少受伤,结果使他们成为不可理喻的人。

2.“太空军校生”型

另一种我们常遇到的特殊个性的人是“太空军校生”。这种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不同的步调行走。他们对一般的刺激技巧,通常都毫无反应。与这种人在一起,最强烈的感受是沮丧。

当你与“太空军校生”共事时,不妨参考下列几点。

(1)不以“太空军校生”的反应评估你的领导力。事实上,甚至不要询问他对某件事的看法。

(2)别在团队工作中安插“太空军校生”。你需要一群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时,“太空军校生”不太容易与他人同心。

(3)别把“太空军校生”放在领导位置,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揣测他人的思维。

虽然如此,不要因注定失败而放弃你的“太空军校生”朋友,找出启发他或她独特之处的钥匙,并想办法使之健康成长。许多“太空军校生”都非常聪明,并具创造力;他们可在适当的领域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单独工作时,往往表现最佳,因此找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给他们创造空间,便可发挥他们的专长。

3.“火山”型

“火山”型的人具爆发力,且难以预测、使人很不容易亲近。要如何与之交往呢?我们是否应小心翼翼地在他们周围打转,留心测知他们的心情呢?与他们在一起时很难放松,因为我们不知何时温度会上升。正如“太空军校生”使人沮丧,“火山”型的人则会令人紧张。与这种人工作永远如上紧弦的发条,他们从来不知如何放轻松。

“火山”爆发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最重要的是冷静。将他们带离人群,自己则保持冷静。他们不需要观众,你最好不要使自己的血压上升。给他们足够的独处时间,容许他们尽情地爆发。千万不要拦阻,因为他们不会听你的。为了查明事实真相,你也许应要求他们重复一些细节。但要尽量除掉其中夸大不实与道听途说的部分,只专注于处理事实,而非情绪,再提供切题的温和,易懂的答案。最后,要求他们为自己所说的以及伤害的人负责。

4.“吸手指”型

另一种难以相处的人是“吸手指”型√“吸手指”的人喜欢闹别扭,非常自怜,试图使他人按自己的意思做。他们以闹别扭当作操控他人的手段。若事情不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营造一股如积云般沉重的气氛。这是他们的拿手绝活。下面为对付这种人的战略。第一,让“吸手指”者明白闷闷不乐是自己的选择,这点很重要。要他们知道必须为自己所造成的气氛负责,尤其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时候。世上每个人都有难题,“吸手指”型的人没有权利以他们个人微不足道的忧虑,加重别人的负担。

有时让“吸手指”者看看真正有麻烦的人,对他会有所帮助。或许可使他以不同的角度看自己,因此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对情绪化的人绝不可给予奖励或关切。最佳的攻击策略是称赞这种人的积极思想与行为,在他闹别扭的时候,则置之不理。

5.“泼冷水”型

“吸手指”型的人情绪起伏不定,只是有时倾向消极。但“泼冷水”型的人却始终消极不振。他们是标准的悲观主义者。他们深受找借口的可怕疾病之苦——这种病的特征是不断发现问

题,然后找寻借口。

与这种人共事最困难的是他们通常不会对自己的消极态度与行为负责。往往不是强调“别人的错”,就是说“我天生如此”。因此,对待这类人,不要提供给他们找借口的机会,以免鼓励泼冷水行为。温和而坚定地表明你对此人的态度,让他知道他目前的态度妨碍了进步。他必须选择是否要冒险做个积极且负责的人。若他愿意改变态度,请为他欢呼。否则你最好离他远一点儿。

6.“废物收集家”型

与“吸手指”型和“泼冷水”型的人比较起来,“废物收集家”型人在消极的泥沼中陷得更深。“废物收集家”将生命的主权完全交给消极的情绪。他们最喜欢重复诉说别人对他们的伤害。他们紧抱着自己的伤口,将其留在受伤的心灵中。事实上,生命中有垃圾已够令人难受的了,若再四处收集,堆在垃圾车工游行展示,则根本是种病态。

你要如何面对这些人呢?首先质问他们想要代表其他人的心态。拒绝别人对你说“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除非他们指名道姓,否则就根本不让他说下去。这个单纯的要求,可除去他们许多发臭的垃圾。在他们妄下结论与夸大其词时,以要求真凭实据为因应之道。如果他们已使事情恶化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则只有在决策小组面前,公开摧毁他们的可靠性。

7.“利用者”型

“利用者”是喜欢操控他人的人,他们自己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却要求他人付出时间与精力,以嘉惠他们自己。通常他们会以罪恶感来予取予求。他们假装软弱,使人们因同情而伸出援助之手。

要如何与“利用者”共事呢?第一,预定你能帮忙的极限。切记这种人不懂得什么是适可而止,如果你不加以制止,他们会把你连皮带骨吃下去。第二,要求“利用者”负起责任,就算你决定要帮助他,也要他承担一部分责任,否则最后必定是你负起重担,而他在一旁快活逍遥——很可能又在找另一个内疚的灵魂了。

最后,不要觉得对“利用者”有任何责任义务,更不要因没有这种感受而觉得内疚。通常一个简单的“不”字是最好的良药。也许上述每一种讽刺性人物,都会使你联想到某位熟人。也许你正在和一位自成一类的头痛人物打交道。别气馁。下面是一些你可以加以运用的通用原则,可帮助你在与头痛人物共事时更有效率。

(1)无条件的爱他们。

(2)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

(3)不要为了挽救他们,而将其提升到领导地位。

其实,成功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责任感。他人对你的态度,不是你的责任;但你要如何与那些难处的人周旋,却是你的责任。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的态度,却可以决定要如何回应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