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45110800000031

第31章 坚强的孩子最能有出息(4)

人的抵抗力、免疫力是一步步增强的,从无菌室里走出来的人,往往受不了细菌的袭击。所以,家长要重视对“太顺”的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强面对。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当然,你也不妨在孩子前进的途中故意设置沟壑,把平坦的大道变成小道,让孩子勇敢地踏过去,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脚下的路,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有一对农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宠爱有加,在蜜罐中成长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很是让望子成龙的父母焦心。儿子7岁那年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饭。一天,孩子的父亲带一把锹去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十几道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埂上,看到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无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妻子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所以才能走得平稳。”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正是父亲苦心挖断松下幸之助顺利前进的路,才培养了他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

因此,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懂得:克服困难,正确面对失败、挫折是孩子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因为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正是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昂首挺胸、屹立不动的最大资本。

所以,父母应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有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锋利些,应该坚决摆脱“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你对孩子挫折的“漠视”,正是对孩子增强承受力的最好激励。

锻炼孩子要敢于冒险

为着孩子的将来着想,你也应该做个勇敢的父母,用你切身的鼓励和赞赏,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

据说,很久以前人类居住在灌木丛中,为了熟悉周围的环境、保卫自身的安全或者寻找食物,就必须往高处去。换句话说,当对周围产生兴趣并开始关注周围的一切时,人类就开始了向高处移动。这一习性也被顽皮的小孩子继承了下来。许多孩子常常爬树或者爬到很高的地方,但做妈妈的每天为此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却不知道应如何制止孩子。有的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训斥,有的干脆强行把孩子从树上抱下来。但是,孩子们之所以想往高处爬,一定是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它们、认知它们。假设登高是人类的本能行为,那么对此进行干涉,稍有差池,就有可能毁坏从孩子身上萌生出来的兴趣之芽。

不能因为危险,家长就禁止孩子去做,这样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而通过冒险取得成功,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就算失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应对挫折。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当地去冒险。比如,在游乐场里鼓励孩子去做攀爬运动、穿行隧道迷宫、走吊桥、跳入海洋池等等。

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脚还够不着自行车蹬子,就想去骑车;从来没有下过水,就跳到水中去游戏。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轻率地否认孩子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举动,说些“你做还早呢!”“那可不行啊!太危险!”“太吓人了,可不能干啊!”的话,你把判断强加给孩子,就会挫伤他们的挑战欲望,这等于是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

一位儿童文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而这些都要从小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西方幼儿教育很注意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尤其在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感情。一位朋友说,他在美国看马戏,只见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再发奖品。话音刚落,观众席上走出几十个孩子,而在座的家长却没有一个加以阻止。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时表现得很勇敢很机灵,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过于谨慎,回避所有的冒险情境。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谈谈他们所回避的情境,鼓励孩子去冒险,因为在这些情境中的冒险体验有助于他们情绪与身体的发展。

这类情境可以是课堂上孩子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是体育课上不愿尝试动作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你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面进行讨论:可能有的风险、可能的后果以及享受好处的方式和应对坏处的办法。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担心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如尝试一下,做得好或不好,你会分别有什么感觉?”

“可如果你连试都不试一下,你会有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说出回避风险的感受会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错过有趣的事情,是因为害怕而不是不感兴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对自己承担风险、处理后果的能力也会更为自信。

当然,我们所讲的冒险是指冒“合理的风险”,而不是一种“蛮勇”。当可能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损失时,这种风险就是合理的风险。

在孩子5~11岁的时候,你可以开始跟他们谈生活中出现的新活动或新情况,以教会他们去冒合理的风险。比如,你可以常和孩子讨论以下问题并帮他们回答:“到底要冒什么险?”

“你冒这个风险,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如果成功,你能得到什么好处?”

“为你可能得到的好处去冒险是否值得?”

例如,当孩子要求爬一棵很高的树时,你可以问他:“你怎么上去?”孩子通常会指着树说:“先爬上这个树枝,再爬上那个树枝。”这个时候你可以反问:“这样的话你会被卡在那里上下不能,不是吗?”这样,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冒险是否合理。而且他会很乐意听从爸爸的意见,计算出爬上树的几条路径的可能性,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冒险。所以,在冒险之前,必须教会孩子先做好各种考虑,要让他们知道只有事先考虑好了各种情况,到时才不会半途而废。而对于比较鲁莽的孩子,你则可以通过对话帮助他们学会对所冒的风险作出考虑,而后再让他们去冒险就能使他们从中受益。如果冒险十分危险,你就应该坚决反对他们去冒险。但如果危险属于可控范围,你就可以根据上述问题让孩子在决定做某事之前,先考虑其中涉及的危险。一旦养成了事先思考的习惯,孩子自己就能去区别鲁莽的冒险与合理的冒险。

当然,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也是一个考验。如果父母对困难、对带有一些危险的活动害怕得很,不难想象,这样的父母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应鼓励孩子去冒险,引导孩子尝试他没有做过或者是害怕做的事情。通过冒险取得成功,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就算失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应对挫折。

疏导孩子的得失心

如果孩子过于“输不起”,不懂得进退,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所以家长还是要从小教育孩子凡事保持平常心。

很多孩子都有好胜心,作为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好胜心正确对待,进行积极地引导,将孩子的好胜心有利因素发挥出来,而将其不利因素消除。

斌斌的父母老是抱怨:“这孩子好胜心太强了,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不算,硬要重来;和其他的孩子游戏、比赛时,也是只能赢、不能输,导致现在都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考试时如果分数不理想,气得几天都闷闷不乐,甚至不想再学那门课了。这可如何是好?”面对孩子的“输不起”,家长有两种态度:一是担心,这样的孩子怎么融入集体,怎么应对更大的挫折?另一种态度是无所谓,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输不起是一件好事,正因为怕输,就会更加努力。后一种想法也没错,但是必须承认: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重大失败,有时甚至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进有退,

孩子的“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孩子面对挫折、失败时,采取回避的态度,逃避困难。比如,家长批评孩子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邻居家的孩子弹得好,听到这话孩子索性就放弃了;另一种就是,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以示宣泄。孩子输不起通常是由以下原因所造成的:

第一,少儿的天性所致。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的好胜心特别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所以一旦不如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和不高兴。

第二,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孩子“凡事只能赢,不能输”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关爱备至,整天围着孩子转,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表现为:不允许周围任何人批评他,不容许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比他强的好胜心理。

第三,父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观。为了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心,有些家长总是鼓励孩子去争输赢,赢了的话就给予相关奖励,输了就冷言冷语。这就让孩子形成了一种观念:“如果我比别人强,就能得到关爱;如果我比别人差,日子就不好过。”从而逐渐生出一种处处争强好胜的性格,不能忍受别的孩子比自己强,生怕自己因输了而失宠。

第四,孩子很少经历失败。“输不起”的现象,在学习成绩较好、自身条件较好、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孩子由于很少经历失败,几乎是在赞美声中长大的,因此对于失败所带来的“世态炎凉”,尤其不能忍受。比如说经常考试得第一的孩子,哪怕考了一次第二,就会觉得抬不起头来,觉得别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就会担心父母失望,担心老师不再喜欢他了。

虽然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的得失心过重,每一次输赢都耿耿于怀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与人相处的能力。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失败与挫折、输与赢都是很平常的。人生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假如一个人不能增强对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说,父母需要费点心思,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让孩子逐渐跨越输赢的问题,学会体会各种不同的情感经验。

1.增加孩子受挫折时的承受力

虽然孩子还比较弱小,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协助,但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过分刻意地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不要立刻插手,可以让孩子小小地尝试一下失意。例如,孩子用积木建房子,不巧快成功时却塌了,此时孩子一定很沮丧,但家长不要马上帮孩子砌好,而应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解决。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积累的经验越丰富,就可以得到越多的成就感。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这样,他一方面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可以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耐挫力。

3.通过游戏平衡输赢心态

父母和孩子游戏时,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经常故意输给孩子,要给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这些办法,可以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4.失败时要鼓励孩子

在儿童时期,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自信上,但是失败在生活中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将失败视为另一种情感体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告诉孩子失败的好处。当孩子因失败而情绪低落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去勇敢地面对挫折。比如说,当孩子在绘画课上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家长就可以对他说:“我们不可能每次将事情都做得最好,上一次的体操比赛,老师就表扬你很棒,虽然这次你没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只要你努力,下一次一定可以的。”

5.让孩子体会到协作的快乐

多让孩子与同伴相处。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有许多互动,通过相处,会让孩子体会到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喜悦。这样,孩子在和同伴的冲突中会慢慢累积经验,学会谦让。

简而言之,当孩子输了、失败了,要帮助和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孩子即使输了,也输有所得;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时,也不要过分夸张孩子的优点与成绩。否则,孩子就会养成自负的性格,从而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