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了袜子自己去洗干净,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必须有始有终。
提高孩子对责任的认识。他们之所以没有责任感,首先是对责任认识不足。我们有必要把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如学习、做家务的目的告诉他们,使其认识到活动的意义。如生存、自我实现、报效祖国等,以端正态度。同时,要逐步培养并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我们可以经常和他们交谈、讨论一些典型的范例、故事,使他们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不但享受着别人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而且他们还肩负着为社会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要联系实际,向他们讲哪些是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应尽的责任,怎样才能履行这些责任。
我们很多父母因为爱孩子,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目的不在于减轻家务负担,而是从小让孩子知道,他属于这个家庭,自己对其他人负有责任,他不能无偿地接受别人的劳动,孩子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像打扫房间卫生、洗衣服、洗碗及浇花等。否则他没有参与感,没有属于这个集体的意愿。“好好学习,不用干活”是绝对错误的。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感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感过渡。
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感。
责任感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感的“错位”和“越位”。
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感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感。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塑造孩子的公德心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为公益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以我们的善良与同情心熏陶孩子,使他们从小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一个没有爱心、连基本的社会公德也没有的孩子,是不会有责任感的。
近些年,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由于教育上的失误,有的人道德滑坡,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道德评价标准失衡。遵守社会公德在一些人眼里变得不值得重视,甚至会认为讲公德吃亏;自私自利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当今社会做人的行为准则。社会上产生这种糊涂观念的人不少,也影响了儿童和青少年。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社会公德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遵守社会公德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如果认为讲公德吃亏,大家都只顾自己,吃亏的将是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比如,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你也乱倒垃圾,我也乱倒垃圾,弄得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闻臭味的是所有的住户,带着细菌、病毒的蚊蝇也不会选择窗户,如果大家都保护环境卫生,受益的是每家每户;如果有一家只顾自己:这家就成了害群之马。此外,我们还应想到,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在学校里,自私自利的学生在班集体中处境十分尴尬。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家长在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都接受过以“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表述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一次重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而且要求:“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在“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也要体现出来。这说明对孩子进行“五爱”教育是所有的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五爱”教育中应该注意把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
“五爱”,突出的是一个“爱”字,有了爱才会在言行中表现出公德品质。可是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基础之上,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比如爱祖国的教育,离不开祖国的大好河山,离不开祖国的悠久历史,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家长在教育中,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充满感情地讲给孩子,而且要鼓励孩子知道得更多,认识得更深。“五爱”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教育中要重视这种联系,提高教育实效。
当然,孩子年龄不同,教育内容和形式应该有所区别。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三年级以后的学生喜欢走得更远,接触实际更多,而且开始对“字书”感兴趣。孩子越大,感情越丰富,渴望实践,对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有偏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另外,还要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
1.培养孩子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
教育孩子在外边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写乱刻。跟孩子一起外出时,对那些破坏文物的现象要表示义愤,进行分析批评,不能无动于衷。教育孩子在学校要爱护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积极参加维修桌椅等劳动。
2.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教导孩子关心公益事业
公益事业有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的。“希望工程”、社会福利活动、“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儿童)等是相对固定的公益事业;为患病的人募捐、支援灾民、救助遭受不幸的家庭等是非固定的公益事业。家长要与孩子一起为公益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以我们的善良与同情心熏陶孩子,使他们从小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如果认为公益事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将会给孩子心里埋下不良的种子,家长都期望年轻一代成为文明、善良、有高尚公德的人,而实现期望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3.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
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商店、公共电汽车上,一定按规定办事,不为个人利益破坏规定。尤其是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不要出于从众心理也跟着去做,应该劝阻那些违规的人。
4.教育孩子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现在,有些人不讲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烟头,乱泼脏水,甚至公然破坏环卫设施。要教育孩子分清是非,绝不能做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当发现孩子出现这方面缺点时,要及时指出并立即纠正。教育并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大扫除和保护环境的各种公益活动,有机会时跟孩子一起参加,对孩子最有教育作用。
5.让孩子关心公益事业
关心公益事业的最基本表现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出于单纯的善良动机,而不是为了受表扬。社会上许多助人为乐的人都是不留姓名的,应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
激发孩子的爱国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心理层次上来说,要从培养孩子的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着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国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位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