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中国农产品批发行业发展报告
45110200000035

第35章 市场专论(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零售业巨头纷纷抢占我国零售市场,我国的超市、大卖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新的经营业态,既有零售,又有批发,其加工配送中心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形成对接链条,逐渐成为零售业的主流。如上海、北京、青岛等大中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30%以上。随着国内一些流通企业竞相发展现代超市,我国的超市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外资企业将在本国“农超对接”的经验克隆到我国,逐年加大了农产品直采比例,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市场售价较之传统模式采购的农产品的售价可降低15%到20%。国内企业如北京的物美、京客隆、超市发,上海的联华、农工商,武汉的中百等超市也纷纷效仿,尤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农超对接”等相关支持政策,以连锁超市到农村直采农产品的方式,如燎原之火慢慢在全国各个城市乡镇深入展开。外资超市也纷纷到农村建立自己的基地,不仅有利解决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和自己的生鲜品供应问题,而且还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目前,我国农超对接虽仅为15%—18%,但预计其在流通领域比例将在全国范围内表现逐年放大走势.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对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和流通业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而将导致鲜活农产品流通业态结构的改变,最终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式的改变。

2.多条农产品供应链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竞争必然日趋激烈,农产品受其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两个变量的影响,可形成多条农产品供应链。从现状看,目前存在四种典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链类型:

(1)“农户+运销商+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l所示:

图1“农户+运销商+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模式

(2)“农户+合作社”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

图2“农户+合作社”农产品物流模式

(3)“农户+企业”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农户+企业“农产品物流模式

(4)“农户+供应商+超市”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4所示:

图4“农户供应商超市+超市”农产品物流模式

以上四种农产品物流模式,虽然组织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每种农产品物流模式均由一个核心组织协调供应链上的上游和下游的每个物流环节,承担信息交换、汇总传递,物流集散、分拨配送的组织任务。

第一种物流模式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主要通过批发商集散农产品,批发商主导该条供应链。这是一种传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也是目前最为主流的类型,但整链集成率较低,物流后续服务水平也低。

第二种物流模式是以合作社为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核心。这种物流模式合作社往往采取与农产品经销公司合作形式促进产销对接。这是一种新兴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流通成本较低,但目前总体发展弱小,往往不能适应大流通的需要。

第三种物流模式.是农产品龙头企业或大型流通企业处于物流供应网络中核心地位,负责农产品物流的集货与农产品分销,农户与企业之间有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其带有第三方物流性质的物流模式,虽社会化、专业化较强,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个性化物流服务要求。

第四种物流模式是超市处于供应链的核心地位,生鲜农产品通过供应商从分散的农户直接到达零售终端。这种模式为当前较先进流行的模式,有利产销直接对接。

目前,这四种物流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多数没有自己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能够进行完全自营物流的甚少。只是在各自链核心(批发市场、合作社、企业、超市)主导下,形成链与链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只有某一条链整体效率高、成本低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3.消费升级日益凸显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生鲜农副产品已经成为城市消费者的首选,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在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比率普遍提高,其消费偏好朝着健康、营养价值高、方便小包装、能够溯源的食品转变。食品消费要求安全、卫生、营养、优质、方便以及食品的功能化、优质化、品牌化、方便化、个性化已成为消费升级基本特征。但日前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未实行产销对接挂钩形式,加之鲜活农产品物流后续处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往往满足不了消费升级的要求,致使一部分优质安全、品牌特色、袋装方便的鲜活农产品在消费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地位与缺陷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沿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处于中间核心环节,聚集了以分散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农产品,在城乡农产品流通交易额中占农产品社会消费总额的70%以上(在大中城市这一比例已接近80%),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水平和组织形式对农产品流通影响的主要表现。但因其经济基础的原因,这种供应链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凸显交易,不显合作。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两个部分结合处完成,上下环节彼此间是一种短暂交易行为,只能追求各环节眼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期利益,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不可能存在合作与协调,供应链不稳定;二是零散经营,互不通融。参与者众多且分散.交易条件和价格信息杂乱,信息容易失真,质量监督管理困难;三是各自独立,不能集合。链上各环节属于不同的主体.虽然可以激发个体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核心企业组织协调,供应链集成度低,削弱了个体力量的集中释放;四是交易落后,阻断贯通。现有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是以传统对手交易为主,这是一种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最原始的流通形式,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物流沿着整个供应链贯通。

由于上述四种缺陷长期存在,致使农产品供应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界分划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为“生产——流通”环节。即从农产品生产者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后部分为“流通——消费”环节,即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到消费者。由此断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凸显为一条断裂的链,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链。解决这样一条断裂低效率的农产品供应链问题,最理想模式是:由一个位居核心组织或企业承担发起,并起领导和带动作用,向前连接生产基地和供应商,向后连接分销商和采购商,形成一个前后关联的网链结构,各个环节之间结成一致联盟,最终形成一条完整高效率低成本的农产品供应链。有关业内研究人士和学者认为,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以大型商业企业,替代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以商业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这种提法值得商榷,以商业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只是农产品供应链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对供求市场的竞争关系。所谓替代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巾的核心地位说法也不符合国情现状,实践上也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屏障,如诸多产地大宗农产品集散不能适应面广众多分散农户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笔者以为,克服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缺陷,解决断链问题,一个有效措施就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途径,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服务功能,以发挥其“中间连接,两头延伸,产销对接,贯穿全链”的作用,既可解决断链问题,又能拓展新型农产晶流通业态,也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业态延伸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物流功能和整合农产品资源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迫切任务

目前,农产品流通有“二元结构论”说法,即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均为现代超市及连锁店零售,经营者能保证对其经营的农产品溯源,以控制其安全和质量。普通鲜活农产品——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给分拨。零售经营者为分散的个体商贩,难以保证其质量和安全。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普通鲜活农产品大宗批发优势,而对超市连锁店及社区便利店的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零售供给却凸显弱势。事实上“二元结构论”是成立的。究其根源,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长期以来以商流为巾心.物流功能十分薄弱,尤其在保鲜技术和农产品物流后置处理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以此带来分级包装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冷链系统程度低,腐烂变质损失大;规范化程度低,质量难以监控等问题。

据最新反馈信息,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以“农超对接”的先行者沃尔玛为代表的超市,虽然对基地农产品实行进超市免收进场费的优惠,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地所有农产品都能畅通无阻地入场销售。当前“农超对接”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弱小与现代超市大流通信息不对称外,普遍存在城乡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及快速检测系统等流通组织的滞后,迫切需要一些中间组织的介入,提供“农超对接”相应的服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农超对接”的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生鲜超市都面临着来自生鲜供应链上游的货源组织、生鲜品质标准化和生鲜品配送等方面的问题,从零售流通行业的角度又不易协调,客观上要求以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供相应服务和资源配置。

笔者认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当前“农超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最佳形式,可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资源整合。因此,解决鲜活农产品物流后置处理不足问题,既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高内涵质量的需要,也是鲜活农产品物流需求和鲜活农产品资源整合的需要。以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来解决和衔接“农超对接”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弥补“农超对接”供应链不能克服的缺陷成为可能。因此,将单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为集交易集散与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具有其他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土地资源和市场资源(如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达到资源节约的要求;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升级改造功能提升(如检疫检测设备、冷链系统、信息系统)作用,做到服务功能社会化;三是可以充分掌握农产品多渠道和信息灵通的特点(如生产基地农产品供应和供需信息反馈快),达到农产品资源优化配置。事实上,我国部分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正悄然向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转型,一方面向上游延伸,投资或参股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与农产品的零售终端结合,为其加工、配送农产品。如无锡朝阳、深圳布吉、南京果品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已实践探索出成功经验,成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拓展新型流通业态的典型,并代表着农产品批发市场延伸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发展方向。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任务与功能

国家标准的《物流术语》对“物流中心”(logisticscenter)和“配送中心”(distributioncenter)有严格内涵界定,但尚未对农产品物流巾心和农产品配送中心做出定义。笔者认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具有双重属性,农产品物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节点上农产品集散,表现为农产品物流的大进大出的批量交易;农产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后置物流处理,表现为农产品物流终端细化处理与服务。所以一个集散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成为一个区域中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但并不等于就是农产品配送中心,而只有具备农产品配送条件和服务功能时,才能成为农产品配送中心。从这个意义讲。农产品配送中心可以依附农产品物流中心。成为农产品物流中心一个独立分支。也可以以其他方式独立存在。如超市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就是突出例子。农产品配送中心不论以哪种方式存在,可以界定为农产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

笔者认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环境下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就需在所具有的物流功能基础上,做到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流通消费的流通机制相吻合,与连锁化经营超市为主导的零售业供应链相逛配,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相适应:

1.自有资源优势与选择配送类型应相适应

对自有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和选型定位,使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与选择的物流配送中心类型相适应。目前有五种类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择和建设什么样类型物流配送中心,不是由主观愿望来决定,而是由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所决定。

2.经营模式与流通机制相适应

对物流配送中心经营模式予以确定。能使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有效链接,流通效率提高和流通成本降低。目前供应链下游已形成集约化大流通,而供应链上游仍处生产小规模分散状态,其流通机制上下并不对称。因此,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需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所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实施“中间连接.产销对接,两头延伸,贯穿全链”战略。根据国情现状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经营模式=生产基地+农(渔)专业合作社(协会)+配送中心”比较适宜,配送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上游资源,集配下游供给需求.建立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及分销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供应链。

3.物流配送处理功能和信息管理系统与开展配送中心业务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