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俞敏洪介绍,当时之所以选择胡敏出任新东方总裁,是由多重因素促成的。俞敏洪这个人比较平易近人,过分宽容、有些软弱,不能坚持原则性问题;王强可以坚持原则性问题,但只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只喜欢搞研究,不喜欢处理人事关系,处理问题时的操作性较差;而胡敏不一样,既有原则性,又有操作性,与新东方的一些人也没有老朋友之类的感情纠缠。
最重要的是胡敏在新东方是从最基层的老师,一步步靠工作成绩走到今天的,他完全能够继承新东方已经形成的精神,并且能够将这种新东方精神灌输下去,操作下去。
俞敏洪认为比较理想的企业治理结构是,董事会与管理层有50%以上的成员是不重合的,新东方现在有5名董事,目前只有2位现在还进行着管理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董事会与管理层的统一,又保证了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执行。新东方管理层的此次交接最终得以完成,还将成为新东方的历史遗产,会使新东方以后在面临这种管理层交接时,在面临权力、利益进行交接时,不会再出现混乱的情况,不会像很多中国企业那样,走上因高层出现动荡而导致企业崩溃的传统老路。
在由胡敏他们接手具体的管理、工作事务后,俞敏洪就从这些具体事务中摆脱了,这就对企业将来的发展有了考虑的时间,对新东方的将来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完善新东方精神,让新东方不要成为一个商业机构,而是要以教育为先。谈起新东方的远景,俞敏洪眼中光华炯炯,语气里自信十足。
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现在的新东方是一个结构极其完美的新东西,每个人心态极其正常。新东方现在已经吸纳中国国内的私募融资,新东方出让一部分股权,为新东方赢得几个亿的资金。新东方由于这样一个运作,由一千万的小公司,立马变成几个亿大公司。现在新东方发展比较迅速,现在新东方主要分成新东方教育集团,在总公司下面设立强大的机构,包括人力资源,这样的话新东方整个结构开始由教育集团出面,到全国各个大城市去设立分校,尽管学校本身不能股份化,但是公司办学校这是国家允许的,新东方一年办了十家分校。新东方每一个分校可以把那个地方外语市场拉过来70%、80%。老外和中国人同时在新东方上课,新东方从小学开始一直发展到成人的全部英语培训。
远程教育,新东方远程教育,英语网上教学,年收入几千万人民币,新东方软件产品,每年大概能赚一、两千万。新东方开展第二个项目,就是设立新东方基础教育系统,在北京前几年就开始谈办中小学,北京的土地太难征了,俞敏洪决定到外地去,最后发现扬州地区的领导尤其的好,所以新东方决定在扬州开设中小学,因为苏南地区私立学校很多,苏北地区私立学校很少,所以决定投资扬州。俞敏洪的目标很简单,是培养平民阶层的优化份子,学费一年只有一万五千人民币,完全是赔本赚吆喝,但俞敏洪相信五年以后这个学校不是一般学校了。
紧接着是数字教育改革,新东方会出大量教学产品,同时俞敏洪准备资本市场拉入新东方教育模式,然后建校园宿舍,增加集团子公司净资产,各个学校所获得的房产以及后勤上的收入计入公司利润中间,进入资本市场价值。新东方已经具备一整套完备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的新东方。现在新东方最基层的员工已经都变成新东方股东了,新东方已经是一个集体股权化的结构,又引进资本结构。在股权被不断稀释的同时,假如新东方上市的时候,他作为教育的产业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他所做的就是一心一意的为新东方服务好。
上世纪80年代时,俞敏洪曾在7年时间里,写下了几百首爱情诗、人生感悟诗,后来俞敏洪一把火把这些诗全烧了。俞敏洪对焚诗的解释是,这些诗对办新东方没有任何用处。
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后,在经历了成功的快意后,在经历了亲情、友情和利益的激荡后,现在的俞敏洪亦儒亦商,既有人文关怀,又显示着坦荡的商业气息。
据说,在美国、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70%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身为“新东方”校长的俞敏洪,经常到北美考察访问,每次当他到附近的中餐馆就餐时,刚一落座,就会有几十个人站起来,同时称呼他“俞校长”。
据说,在“新东方”附近卖烧饼、茶叶蛋的,一个暑假就能成为万元户。
据说,在“新东方”周围的大学里,一年四季都会有很多外地大学生想尽各种办法占领学生宿舍的空闲床铺,“新东方”一带的小旅馆,生意也是出奇的好,住满来自天南地北的求学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离“新东方”更近一些。
据说,在“新东方”任教的老师,许多是来自国外名校的“洋博士”,还有许多是国内高校外语系的领导、骨干。他们在“新东方”的年薪从10万元到20万元不等,是京城第一批通过教书富起来的人……新东方带给学员的不仅仅是英语成绩和出国机会,更重要的是新东方“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校训已经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象征。
几乎没有人否认,新东方已经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而俞敏洪则被社会称为“留学教父”。
第十二章敢于比拼是成事大道——张朝阳的网络才学张朝阳说:“重视自我,自我内心的感受重于一切,这是我创业的根本原因。”
在竞争中,只有敢于比拼者,才能站到财富的制高点上。张朝阳能够运筹帷幄,左右开合,充分显示出经商的才学。所以他成就了宏大的网络计划。
张朝阳(CharlesZhang),1964年生于陕西西安,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86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留学,七年后,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9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1995年1018,回国任ISI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
1996年1018,创办爱特信公司(ITC)。1998年2月,成功推出搜狐(Sohu)网站,同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数字英雄”。1999年7月张朝阳博士被《亚洲周刊》选为封面人物,9月又被邀请参加“全球财500强论坛”。2000年1月1日,作为中国著名学府岳麓书院“千年学府论坛”特邀演讲者,发表了题为“千年学府话千年,网络英雄话网络”的新千年重要演讲。2000年3月12至14日,以唯一的中国企业代表的身份,参加由各国政府官员和企业领袖组成的“2000全球互联网峰会”,并作为专题演讲代表,在会上作题为“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的重要发言。
搜狐公司成立于1996年8月,是由公司创办人张朝阳博士在美国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先生和美国风险投资专家爱德华·罗伯特先生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建立。搜狐公司目前的投资方包括美国英特尔公司、道琼斯公司、晨兴公司、IDG公司、盈科动力、联想及Hikari等世界著名企业和财团。
搜狐(SOHU.com)网站于1998年2月25日正式推出,经过两年多的飞速发展,从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发展成为最受广大用户喜爱的综合门户站点。在继续发展其核心产品与服务——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的基础上,搜狐连续不断推出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内容服务,“新闻”、“体育”、“工商财经”、“房地产”、“影视”、“音乐”、“求知”、“求职”、“IT”、“女人”、“游戏”、“购物”、“免费邮件”、“聊天室”和“留言板”等频道为网民提供网上社交场所,成为中国网络用户进入互联网的最佳渠道。
搜狐网站(sohu.com)是国内最大的门户站点。作为国内访问量最高的网站,目前注册用户数已达1870万,日访问量(DailyPageview)达1亿700万。2000年7月12日,搜狐公司在美国NASDAQ成功上市,从一个国内知名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品牌。2000年9月14日,搜狐公司收购国内最大的年轻人网站ChinaRen,建立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
打开自己的一扇门
张朝阳从小就不安分,爱幻想。有一阵子想学画画,画了几天之后,又学做飞机航模、拉二胡,都学得不错,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不了多久,最后都是半途而废。那时候正赶上“文革”,也不用读书,可以整天在外面玩,这倒让他在儿时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1976年张朝阳上中学时,正好恢复高考,他开始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埋头学习。他属于同龄人里较早有念书意识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头地,学习特重要。他对任何事物的感知都很强烈,爱走极端。他常看《中国青年报》,上面很多自学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清华岁月是他密集攫取知识的时代,也是他心理成长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当时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很偏激的观念,说念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念书好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才可以去拿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清华的5年就是这样的非常艰苦的、压力非常大的5年。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练习冬泳,并得到了一种自我肯定。清华的几年也使张朝阳学会了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去生存。后来融资的压力,比起他在清华时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光荣和梦想成天在脑子里转,压力显然是太大了,这段经历也是对张朝阳后来能在竞争中保持战斗热情的一种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1986年,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深造。
1993年毕业后,张朝阳留在了美国,任麻省理工学院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到1995年7月,他陪同MIT校长访问中国,并拜会了朱镕基总理。他亲眼见到国内日新月异的景象,他也访问了许多朋友,发现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非常充实。他决定三个月内一定要回去。
回国后,张朝阳找到了ISI,一个靠风险投资起来的要做互联网的小创业公司,他担任了这个全公司才30个人的ISI的中国首席代表。公司业务主要是跟各个信息提供者谈判,然后把信息形成一个数据库,将中国的商业信息、波兰的商业信息和全世界新兴市场的商业信息汇集到同一个服务器上,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通过一种付费方式,为华尔街和世界其他地方服务。当时创业在北京万泉庄园,一问24平方米的陋室,热水也没有,他工作、住宿都在那里。经过艰苦奋斗的8个月,ISI基本的数据库建立起来了,并且先于任何其他国家把关于中国的这一数据库弄到了网上,张朝阳也取得了MIT的博士学位。
1996年5月,在ISI公司的布拉格会议上,张朝阳向总裁摊牌:要做自己的公司。做公司,第一需要是资金,但当时在中国融资不可能,去美国融资也似大海捞针,因为风险投资都是很本地化的。那时的他几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此前,他和MIT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一位很富有的风险投资家)进行过接触,答复是愿意考虑,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得说服其他人出钱,一人投风险太大。9月份,他与另一位风险投资家,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再次相逢,庞蒂说:“嗨,小伙子,我要看看你到底怎么样,咱们先多了解了解,正好过两天在伦敦有个先锋论坛高峰会议,大家都想听听中国的事情,你来讲讲吧。”
参加先锋论坛的都是些计算机领域的元老,包括像VAX机和Apple机的发明者。当时大家都觉得:哎呀,Charles(张朝阳英文名)被尼葛洛·庞蒂邀请去做报告,一定很不错的。实际情况是:他的护照页已经用完了,钱也很紧张。
为参加伦敦会议,张朝阳去北京的英国使馆签证,被拒签,因为护照上已没有地方可以盖章,他必须马上飞回纽约解决护照问题。用一张可以允许飞到波士顿的以前的联程机票,他赶忙飞到了波士顿。波士顿3点下飞机,4点连夜往纽约赶,到纽约时倾盆大雨,找不到旅馆,后来总算找到一家200美元的旅馆。5点入睡,8点起床,他冲到纽约的英国领事馆申请签证,接待官员说,你得赶快换个新护照,弄张去伦敦的机票。他又冲回到中国使馆。那天中国使馆下午一点关门,还好,里面有个熟人,以最快的速度办理,11点半他成功地获得了新护照。打开钱包,他发现自己还有联航的一张会员卡,赶快打电话,让他们给订了张机票,联航很快给他发来了机票的传真。拿着传真、新护照和尼葛洛·庞蒂的邀请信,赶到英国使馆已是12点多了,在它关闭之前,张朝阳总算拿到了去英国的签证……在伦敦的峰会,张朝阳讲了一个故事。他大谈自己在融资过程中对中国互联网的一些理解,谈他如何在中国开展ISP的业务,谈中国ISP巨大的市场机会,谈自己在中国做生意的一些经历,他的讲演让与会者耳目一新。后来,尼葛洛·庞蒂告诉张朝阳,他的同事事后给他发E—mail说,很多人都把我们讲睡着了,但是Charles让他们全WakeUp(醒过来)了。
在这以前,张朝阳跟尼葛洛·庞蒂只见过一面,并没有直接的师生关系,他是除爱德华·罗伯特之外答应投资的第二个人。
一连串艰苦的努力和惊弓之鸟般的等待以后,1996年,张朝阳的“爱特信电子技术有限公司”(ITC)终于开办;爱德华·罗伯特和他的一位学生布兰特·宾德尔共同为张朝阳投入了数额并不大的种子基金。11月,尼葛洛·庞蒂的资金也顺利到账。这一年中,他在密切关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时刻留意美国的市场动态。国内的上网人数开始大大增加了,美国IT界的几家以互联网为主攻方向的公司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网景、雅虎、美国在线以各不相同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网民,并成为业界企业的榜样。
张朝阳看中了雅虎的商业模式。他想:雅虎在美国很成功,作为大多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肯定需要一个类似雅虎的中文网上搜索引擎,以便在越来越多的中文网站中寻找信息和浏览。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他抢先而动。因为每一个深谙互联网之道的人都明白,在互联网世界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1998年2月,他打出广告:“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国内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搜狐”开始启动。这个模式本身不复杂,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搜索引擎和充分的、不断地占有信息资源。搜狐和雅虎一样,实实在在占了先机。
从搜索引擎到门户网站,再到电子商务,似乎是张朝阳贯穿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思路,而这似乎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热点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