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富战争中国优秀管理者的财富密码
45107500000031

第31章 铸造自己的财富神话——荣智健的“杠杆原理”(5)

邵逸夫素来有勇有谋,他通晓兵法,善于用兵布阵。他避开陆运涛的锋芒,不正面强攻,而是采取偷袭战术,使电懋的后院起火,阵脚大乱。

当时的香港大派红星、导演尽被国泰机构囊括,其他公司无缘染指。

对于挖抢人才,邵逸夫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拉得邹文怀相助,便是成功的一例。

邵逸夫为同电懋较量,作了精心准备,他明查暗访,周密研究,充分了解陆运涛的各种运作步骤,甚至连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对手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

为将“电懋”演员挖过来,让大牌明星、大牌导演们反戈一击,投入“邵氏”门下,邵逸夫使出一条“锦囊妙计”来。

邵逸夫采取的是“吃饭”的办法,以拉拢抢挖“电懋”的演员、导演们。诸位不要误会,邵逸夫这吃饭一招,可是深谋远虑、透着很多的玄机的,决非吃一餐饭那么简单。邵逸夫首先从“电懋”的红星林黛“下手”。林黛当时是香港大牌明星,很有号召力,极具票房价值。虽说林黛曾替邵村人的“南洋”片场拍过影片《乱世妖姬》,但因邵村人吝财惜本,没有把握机会留住人才,林黛终成陆运涛门下的红人。邵逸夫选者林黛作突破口,自然是相中了她的市场价值。她正值艺术青春期,潜力巨大,前途无限。

他同她约定进完共进晚餐,商谈拍片事宜。

邵逸夫和林黛彼此客套一番,双方就开始共进晚餐。

邵逸夫很快就切入正题。

“林小姐,你若加盟邵氏拍戏,我为你提供一切方便。至于酬劳,是你在陆运涛那里拿的片酬的双倍。”

“邵先生,您真会开玩笑。”林黛微笑着摇头。

“林小姐,请你相信,我是真的,不是玩笑话。”邵逸夫连忙解释着。

“邵先生,您别逗我了。”林黛再次摇着头。

“林小姐,看来你是不相信我了。如果我是真的拿双倍片酬给你,你肯定到邵氏来拍戏吗?”邵逸夫问林黛。

林黛睁大眼睛,半信半疑地望着邵逸夫。

“邵先生,假如你真的肯出双倍片酬,我一定到邵氏来拍戏。”

“好!一言九鼎,此话可算数?”邵逸夫逼着林黛下决心。

“邵先生,我决不反悔!”

“林小姐,请看这是什么?”邵逸夫从公文包中抽出一叠东西,递到林黛的面前。

林黛连忙拿起来翻看。

“这是拍片的合同和双倍酬劳的现金,你的电影片酬的数目字,我已核对过,为你填写好了。你只要签字就行了。”

好厉害的杀手锏,林黛始料不及。她实在没有想到邵逸夫会来这么一手,让她毫无回旋之地。她原以为邵逸夫同邵村人一样小气,舍不得花钱办事。她真的看错了邵逸夫,低估了他的能力。林黛油然生起对邵逸夫的敬佩之情,觉得他干脆豪爽,尊重人才,是个干大事创大业之人。跟邵逸夫拍电影,一定没错。

况且这双倍酬劳的诱惑,又不能不使林黛动心。她知晓干演员这行当,是吃青春饭的。红不上几年,就冷落衰退。待人老珠黄时,谁还会请你拍戏?不如趁年轻走红时多挣点钱,以防日后的生计。

林黛想到这里,不再犹豫了。英雄尚且要为五斗米折腰,我又奈何?没有钱,生存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艺术?在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卖命。林黛郑重其事地在邵逸夫的合同上签下自己的芳名,并落落大方地收下了邵逸夫的酬金。

“好!林小姐是个爽快之人,为我们今后的合作愉快干杯。”邵逸夫笑着举起酒杯。

“承蒙邵先生的抬举,以后请多关照。”林黛双颊泛起红云。

双方碰杯致意,一饮而尽。

“请吃饭”一招果然奏效,饭桌上“搞掂”林黛,邵逸夫十分高兴。他当即如法炮制,果然弹无虚发。没多久,“邵氏”就从“电懋”挖到了大批人马。像林翠、陈晨、岳枫、陶秦等大牌明星、导演纷纷投向邵逸夫的门下。

再看看“电懋”那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待到陆运涛醒悟过来,忙采取补救措施,却早已人去楼空,悔之晚矣!在“电懋”与“邵氏”的这场挖角战中,以邵逸夫得胜而降下帷幕。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

目前,留住人才往往靠高薪利益驱动,而缺乏规范的机制,员工也以就难以看到希望:能力专长不能充分地得到施展,从而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高明的企业家应该用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用优厚的待遇稳定人才;用深厚的感情留住人才。应该通过吸引、稳定来达到使用的目的。

可许多公司一边不断地招聘员工常使企业疲于奔命,如今,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日益增多的猎头公司也是虎视眈眈,公司若留不住人才,就必然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财富正越来越多地要用知识资本来衡量,很大一部分知识资本在人的脑子里。

工资、资金、股票包括“人力股”都是外在报酬,外在报酬属短期激励,也是企业较容易做到的。荣誉感、认同感、成就感、自主决策机会等是内在报酬,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的需求不易满足。

审时度势才能致胜

正当邵氏影业经历全盛之时,电影受到来自电视的威胁和挑战。在一些国家如日本、美国,电影已经成为“夕阳企业”,逐渐衰落,失去了昔日鼎盛时期的灿烂光辉。电影的市场在日益缩小,竞争日益激烈。毕生从事娱乐业的邵逸夫敏感地意识到,必须把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向电影的姐妹艺术——电视进军。

70年代末,香港电影业受到了来自电视业的强大冲击。随着电视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人们去戏院看电影消遣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与其花钱出门看电影,不如坐在家里亲亲热热地看电视。于是,电影业就显得冷清多了。

虽然“邵氏”的影片,为迎合观众的心理,追求感官刺激,但什么风月片、武打片看多了也会腻,也会烦。尤其是随着香港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种戏院门口排长龙的光景,显然成为历史了。

“物极则衰。”邵逸夫是个久经商场的高手,自然懂得顺应潮流,跟上市场的变化。

但是,世事的兴衰,并非一成不变,永远不改,电影业的风向也同样轮流转。

进入80年代的香港电影事业,并非已陷入停滞状态,恰恰相反是枯木逢春,又发新芽。

整个电影业的扩张步伐,在全方位地进行。其“疯狂的魔爪”已伸展到国际市场上去,并取得节节胜利。

邵逸夫改变方针,主要是因为“邵氏”出品的影片,在票房上明显不敌竞争对手。包括“嘉禾”、“新世城”和承租“邵氏”兄弟院线的“德宝”等新兴电影公司,这些新公司由于熟悉行情,能准确地掌握观众的欣赏口味,因而制作出来的电影十分卖座。

邵逸夫淡出电影圈,则意味着“邵氏”雄霸影坛、笑傲同行的地位被取代。从此,宣告“邵氏电影王国”走向没落。

当邵逸夫退出影坛的消息爆出,人们扼腕叹息,为之震惊。香港影坛的这棵大树,终于枯萎,风光不再了。“邵氏影城”往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壮观场面,已一去不复返了……当时,有人在报上撰文认为:“邵氏公司”搁置电影制作,是邵逸夫认输和退缩的表现,是一种无能的行为。

而另外一些人又发表不同的观点反驳:由于电影行业对手太多,这碗饭愈来愈难吃,造成了电影市场僧多粥少、等米下锅的现象,若要分得一杯羹,风险自然更大。因此邵逸夫审时度势,及时改弦易辙,不失为有远见的明智之举。

邵逸夫毕竟是邵逸夫。面对如决堤般的狂泻,他临危不惧,大胆地革故鼎新,收缩防线,采取各种应变措施。

邵逸夫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大幅度地减少电影制片量,集中精力投入购买戏院的事务上。他大量购买到手后,又出租给独立制片公司。

邵逸夫敢为人先。别人不敢想的事情,他却毫不畏惧地去尝试,去行动。

邵逸夫力排众议,以2400万元收购了文华戏院。有人嘲讽他出这么高的价钱,一定是发“疯了”。

然而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邵逸春所花的钱实在太便宜太低廉了,因为文华戏院是香港旺角最旺盛的西片戏院。

接着,他又演“连环战术”,以1700万元,购买了翡翠和明珠两间戏院。

一连串的收购大战告捷,乐得邵逸夫眉开眼笑:“赚钱赚到我顶唔顺。”

1979年,邵逸夫又不惜巨资,兴建碧丽宫戏院。其豪华富丽设计,是专为“高薪一族”提供的。开业后,生意火爆,财源滚滚,又是一项成功的投资。

电影行业的冷落萧条,并没有影响邵爵士的信心与士气。相反,他的业务更加宽广,财源更加茂盛。

1980年6月26日晚,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及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TVE)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溘然长逝。

无线电视乃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偌大的传媒机构,岂可一日无主?

经过董事会商议,同年7月23日,无线及TVE即对香港公众宣布:由邵逸夫继任为董事局主席。消息传出,一片哗然。

其实,早在6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就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邵逸夫立即觉察出电视业今后将大有前途,于是与人合作投标,结果中标。无线电视是1967年开始启播的,邵逸夫已是港视的股东了。之后,他陆续增加股本。

截至1980年,香港电视总投资为6000万港币,实收资本4000万港币,每股2元。

在私人股东中,利孝和占26.62万股,其亲属名下占11.264万;而邵逸夫则共拥有32.4158万股。因此,当利孝和逝世后,由邵逸夫继任为董事局主席,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至此,曾在电影王国中煊赫一时的邵逸夫,也激流勇退,淡出影坛,转而“粉墨登场”走上电视王国的宝座。他正式领兵挂帅,执掌无线电视的大权了。

邵逸夫出任“无线”董事局主席后,他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雄视港岛。至今无线电视台TVB的翡翠、明珠两个频道,收视率长期稳居香港第一。这种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为邵逸夫的媒体集团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80年代末,“无线”在港岛电视领域的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亚视”通过加强资金投入,重金招聘著名艺人或设法控空“无线”墙角,以及在节目的编排上改故创新,对“无线”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新攻势。邵逸夫也不甘示弱,他通过加速培养和物色新人,以新人新节目让观众耳目一新,使“无线”的收视率继续遥遥领先于“亚视”。作为香港影视界的元老,邵逸夫在竞争敌手遇到困难时展现了宽宏大度,一次,正当“无线”与“亚视”为争夺奥运会转播权大打官司时,“亚视”大楼失火,影响了电视片的制作,此时,邵逸夫并未幸灾乐祸,而是立即叫下属致电“亚视”,“无线”随时准备借出场所和设备,供“亚视”制作影片用,这一举动,使“亚视”主席邱德根感激不已。

公司必须具备管理战略的能力,虽然改变企业战略对企业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很大的挑战。许多优秀的企业都能够及时地根据环境状况和企业自身的状况做出战略方面的调整,使这个企业又变为全新企业,而企业自身的稳定性和核心业务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样的战略调整能使企业常换常新,能够激活企业管理的各种元素,重新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即使企业目前仍然处在良好的状态,战略调整仍然是企业管理的可能性选择。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办法。如果你还是停滞不前,坐以待毙,必将被淘汰出局,因为环境变了,事态变了,一切都变了。要想保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感觉变化,应对变化。邵逸夫是一个感觉变化、应对变化的人。

美国一位企业家曾说:商情在手,无异钱财在握。

但是,商情如何把握?这就需要商家有灵敏的头脑与果敢的行动。“邵氏”在电影市场上受挫,邵逸夫并没有气馁,而是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改变步骤,调整战术,把经营的策略转移到电视传播上去了,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