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45095900000025

第25章 自强者强——明为强始,强自明出(2)

曾国藩上奏,请求朝廷将罗泽南、刘蓉的军队调回江西,遭到咸丰皇帝的拒绝。同时,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和罗泽南,希望他们能够来支援。罗泽南表示攻下武汉后,即可前来赴援。但不久,罗泽南战死,太平军在江西节节进军,曾国藩更加困难重重。

幸好当年五月,曾国华等从武昌出发,经湖北威宁、蒲圻、崇阳入江西义宁,于八月抵达瑞州城下。同时,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在骆秉章和左宗棠等人的授意之下,募勇2000人,加上樟树镇败将周凤山回湖南所募勇2000人,合共4000人,组成一军,由湖南东攻江西吉安,称之为吉字营。

这样,到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湖南、湖北两省先后组织了三支部队共计13000千余人援赣。这些湘军部队的到来,使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又有了喘息的机会。正在此时,心力交瘁的曾国藩发现太平军从江西战场上大量撤出,一开始感到迷惑不解。但他派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很快就发来了消息:天京发生内讧。若非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这一次恐怕在劫难逃。

经过这么多的教训,曾国藩决定提高湘军的战斗力。他广招兵勇,加紧训练,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湘军。

每个人的人生路程大多数还是要靠自己走,绝不能倚仗别人。互相帮助是走好人生路的推动力,但绝不是决定性力量。尤其是在危急时刻,谁能担保别人一定会来救你,就算别人想救,他也可能会有心无力。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求人不如求己,一定要自强,要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关键时刻才能不至于手忙脚乱、难以应付。

4.以坚忍来应对困境

曾国藩说:“吾生平长进,皆在危难之际。”“处心积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成功之路通常是艰险无比,只有意志顽强、坚强不屈的人,才能越过重重障碍,摘得成功的果实。梁启超先生评价曾国藩说:“设若曾国藩的意志与忍耐稍有不足,则其一生为失败之人,无疑也。”

曾国藩说:“君子持威重,执坚忍,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坚忍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内大治,厚德载物乎?”这就是曾国藩的坚忍:成就大事,必定要有恒心,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曾国藩一生坚持“坚忍”,因此成就了事业。

曾国藩创办的湘军不是正规军,一开始的时候实力也不强,难以与太平军对抗,因此受到地方官员的歧视。曾国藩在江西练兵的时候,名为督师,实则是寄居在江西,别说督抚看不起他,就是各州县的官吏们也不听他的。湘军将士们虽然听他的,但是他们中有的人官职比曾国藩的品阶还高。在这种环境下,曾国藩只能靠坚忍来生存。

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是一生中遭受挫折最多的时候,但是他都坚忍地撑了下来。尤其是在江西的日子,那是曾国藩一生最难熬的日子,他曾经几次想撒手不干,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当时,太平军在江西向湘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援军迟迟不到,曾国藩几乎已经难以支撑。再加上曾国藩没有实权,粮饷调运困难,在江西的湘军几乎是饿着肚子在打仗。就在湘军岌岌可危的时候,石达开转而参与江南大营的战争,曾国藩这才得以喘过气来。曾国藩把樟树镇等战役溃败的军队重新编排,凑成两支军队:一支约3500余人,由黄虎臣率领;一支仅1000余人,由毕金科率领。加上江西粮道之子邓辅纶新募的2000人马,与李元度合为一军,总计军队约有10000余人。

樟树镇败后,湘军一支由塔齐布的旧部毕金科率领。毕金科骁勇异常,率部与太平军作战,凶悍无比,但是粮饷缺乏。太平军以粮饷为诱饵,诱使逼迫毕金科进攻景德镇,结果毕金科丧命于景德镇城下。

曾国藩创建湘军本指望建功立业,谁知却屡屡受挫;为国征战,却始终什么也得不到,反而处处受到刁难。这使曾国藩难以释怀,幸亏有刘蓉的百般劝阻,曾国藩才了了自杀的念头。

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曾国藩天天生活在四面楚歌之中,有时是一日数惊,有时是整夜不得一眠,真是度日如年。他在给曾国潢的家信中写道:“自十一月以来,奇险万状,风波迭起,文报不通者五日,饷道不通者二十余日。此一月之惊恐危急,实较之八月徽州、宁国失守时更险难数倍。”

幸好有部将鲍超等人的拼死救援,曾国藩才得以渡过难关。1861年4月,曾国藩移驻休宁。在这里,他又组织了八九千名湘军官兵对徽州城发动攻击,以期再占该城,疏通皖南至浙江的粮道。出乎曾国藩意料的是,湘军几次接战又都失败。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本日各营进徽州,寸心悬系之至,频登楼看天色。至午刻,忽下大雨,心绪焚灼不安。傍夕接信,各部因雨致败,尤其忧愤。盖此举关系最大,能克徽州,则祁门、休宁和黟县三县皆有米粮接济;不能克徽州,则三县均不能保,足以忧灼特甚。夜,竟夕不能成寐,口枯舌燥,心如火炙,殆不知生之可乐,死之可悲。”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所感受到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他是一个文官,带兵打仗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偏偏事与愿违,总是吃败仗,这种挫败感是他在京师为官时从来没有过的。但是曾国藩挺了过来。他凭着那股倔犟之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坚忍”地渡过了难关。湘军在他的带领下逐渐地壮大,最后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成就了他人生最大的事业。

“坚”是一种勇于进取、坚强不屈的精神;“忍”是一种以柔克刚,屈伸有道的蛰伏心态。坚忍结合就是刚与柔的最巧妙结合。一个人只要能坚能忍,必定能够成就辉煌的事业。

5.明强方能策万全

明强是曾国藩提出的一个新的思想。他说:“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曾国藩在强字前面加了一个明字,就是强调,自强要在明的基础卜进行,要自强,但不可莽撞,须察透世情、明辨世事,才能行“强”之事。只有明强才能策万全。如果贪功冒进,自以为强,则必定遭败。

在湘军攻破天京之前,见曾国荃贪功冒进,曾国藩便屡次劝导,要他审时度势,适可而止。这一事情充分地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明强之道。

当时,曾国荃部节节胜利,一路挺进,距天京只有100多公里。曾国荃分兵把手已经夺得的城池,兵力已显薄弱。曾国藩奏请朝廷,让曾国荃回湘募勇6000人,准备与太平军决战。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沅弟不特不能幅巾归农,且恐将膺封疆重寄,不可不早为之计。”“迅速回营,不可再在家中留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秀成进攻上海甚急,朝廷谕令曾国荃统带兵勇8000名赴沪。同治元年正月初四,清廷正式任命曾国荃为浙江按察使。正月二十三日,又“飞催曾国荃将所募湘勇留防安庆,克日督带老勇八千,求援上海,择要堵剿”。二月初三,又将曾国荃补授江苏藩司,再次令他速援上海。

曾国藩让曾国荃率领军队去上海赴援,但是曾国荃眼睛盯着天京,一心要成就攻下天京的伟业,执意不肯前去上海。

曾国荃在湖南停留几个月后,带着新招募的七营湘勇,回到了安庆大营。他踌躇满志,自信满满,大谈“事求可,功求成”,而且“不免代天主张”。这引起了曾国藩的担忧。曾国藩极力开导他,希望他能从这种错误的思想中走出。

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荃乘船离开安庆。三月二十日进占巢县、含山;二十二日进占和州。与此同时,多隆阿部于四月十五日攻占庐州,彭玉麟部攻占芜湖、东梁山。五月初一,曾国荃率师1万余人克复秣陵关,初二日夺得大胜关、三汊河,初三日连克头关、江心洲、薄仓洲,在彭玉麟水师的掩护下,进驻雨花台。对于曾国荃的这次进军,曾国藩“既以为慰,又以为惧”。

曾国藩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大营:向荣、和春两人先后领兵7万人,屯守8年,最后还是溃败。而曾国荃此时只有2万人马。再者,曾国荃的做法打乱了曾国藩的作战计划。曾国藩原本打算沿用攻夺太湖与安庆的办法,围城打援。他计划“于太平、采石南路进一支”,由曾国荃担任;“于句容、淳化东路进一支”,由鲍超担任;“浦口、九洲西路隔江进一支”,由多隆阿担任;“镇江北路”进一支,由李续宜担任。此时,其余3路还没有来得及按计划到达南京附近,曾国荃已经贸然进军。曾国藩初七给曾国荃写信说:“句容东路纵无兵来,隔江一支则断不可少。此次弟不候多军至九洲,而孤军独进,余深为焦虑。又上游南陵空虚,季弟不留兵守之,于宁国、芜湖均有妨碍。”第二天,又给曾贞干写信说:“沅弟进兵,究嫌太速,余深以为虑。一则北岸多军未到,二则后面句容一路无兵,恐援贼来抄官军之尾。”他希望两位弟弟能等其他军队都到的时候再出击。

曾国荃却不以为然,他说:“诸军士自应募起义,人人以攻金陵为志。今不乘势薄城下,而还军待寇,则旷日持久,非利也。且金陵为贼根本,拔其根本,即枝叶不披而萎。金陵恃江南北各城为屏蔽,江南北各城亦恃金陵为应援。克其一城,移军他住,贼又随踞之;徒使我疲于奔命,贼而旋走旋据,是攻夺无已时也。今以一军直捣金陵,苏常各贼闻江宁(即南京)攻急,必更来援。彼时遣别将间袭苏常,吾因而乘之,殄寇犁穴,在此举矣。”

后来证实,曾国藩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曾国荃的部队刚刚抵达天京近郊,洪秀全就召李秀成从上海战场班师救援天京。此时,曾国荃的部队孤军深入,立根未稳,湘军的其他部队又都在百里之外,难以赴援。若是李秀成的部队与天京部队里外夹击,足可全歼曾国荃的部队。幸好李秀成不顾洪秀全的催促,在五月到达苏州的时候就按兵不动,3个月后,才率领10万大军救援天京,于八月二十日开始向雨花台发起进攻。当时瘟疫流行,曾国藩部队的粮饷又不足,曾国藩部队里甚至发生了暴动。李秀成将曾国荃的部队围困数月。九月,李世贤部又自浙江来助战,陈坤书部也出太平,窥金柱关,使彭玉麟水师不得与曾国荃部相沟通。当时的形势对太平军极其有利。但是,李秀成部在这里苦战了46天,因一时未能攻破湘军的长壕,加上军粮、军衣严重不足,便贸然于十月初五下令撤兵。曾国荃死里逃生。一直心急如焚的曾国藩这时才松了一口气。

所谓明强,就是要察天时、观地利、知时务,不可恃勇任行。做人做事须有刚强之气,但刚强之气不能任意施为,必须在“明”的基础上才能实行。这就是明强之道。只有懂得明强之道才能有万全之策,才能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