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一、概念解析
1.丞相原本是最高行政长官,总理国家事务。撤销丞相后皇帝直接管理各种事务。这样,皇帝必须是勤政、负责的。如果皇帝低能或不理政事就必然造成国家政治不正常的现象。明中期大学士中的首辅,实际代行丞相之职。明代宦官专权的事例很多与此项措施有直接关系。
2.东、西厂是由宦官统领的特殊组织。锦衣卫则是侍卫军队。后来厂卫关系是厂管卫。另外要注意,厂卫的作用首先是监督官吏。
3.明代科举与唐代科举比较已发生质的变化。唐代考策论,允许考生对时事政治发表看法;考诗赋,使考生能够发挥才能,展现功底。明代则只有死记硬背,在四书五经中来去反复。考试内容的变化是最大的区别。科举制发展到八股取士,消极作用已是主要的了。
4.战乱之后,社会需要整合,但明朝的政治特点是全面强化封建专制,这与明朝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背道而驰。而此时西欧社会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落后实际上起自明朝。上层建筑循着封建专制旧模式愈加强化,愈是制约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二、分析“八股取士”
引导学生思考,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相同的作用,它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前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用政治学科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联系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明确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三、关于古代都城的变化
在古代历史上,统治者从统治需要出发,有过七次重要的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宋金议和以后,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公元1421年明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
后金夺取了辽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后,把都城迁到沈阳。
公元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提供了条件。朱元璋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都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教师在讲解时,要求学生掌握明建立的时间、都城以及建立者、年号。对照《明朝疆域图》,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读,培养学生史地综合的意识,为今后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2.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明初明太祖扩大君权,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
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3)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经过改革,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
明太祖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他认为:“纲纪法度,为治之本。”他在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条理分明,条文简要,并附有案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朱元璋重法思想的史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大明律》的特点:(1)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
(2)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严令禁止贩“私盐”、“私茶”。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的惩治是“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
(3)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
《大明律》的阶级实质是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目的是极力维护皇帝独裁的专制统治。
2.设特务机构——厂卫
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
对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设置及其职能。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
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特务机构的建立,它的危害是什么?
三、“八股取士”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说明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
(1)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3)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故曰“八股取士”。
引导学生思考“八股取士”带来了哪些危害: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③八股文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明太祖在1369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后来他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军事重地,想让他们“夹辅王室”。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文继承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利益,直接导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对其经过和结果,教师可简要叙述:1399年朱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燕军攻进南京。同年,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2.营建、迁都北京。
(1)北京城的营建。朱棣即位后第二年,下令改北平为北京,不久便开始营建北京城。1
406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关于北京城的布局和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和小字,着重指出北京城是我国和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木工蒯祥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关于迁都北京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可补充说明: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便于指挥调度军队以对付蒙古。
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后小结: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明初统治者的这些措施,旨在加强皇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典型例题】
例题1我国古代帝王迁都的原因有多种,下列各次迁都,目的在于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商王盘庚迁殷B周平王迁都洛邑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明成祖迁都北京
解析:该题四个选项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古代史的王朝迁都的重要事件。A选项是因为商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不稳定。B选项为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被迫迁都。C选项是北魏孝文帝为了接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只有D选项是为了防御蒙古贵族的南下骚扰,因此要加强军事防御力量。
答案:D
例题2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
解析:此题是2000年高考试题。明朝统治者建立厂卫等特务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但由宦官统治。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宦官专权。答案:B
例题3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军事上,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独揽军事大权。2.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统治。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臣僚。4.采用八股取士,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