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历史优秀课例
45091700000002

第2章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

【教学建议】

井田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有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周天子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线索及各朝的政治状况。强调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学生记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以及“国人暴动”的时间。重点讲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扩展资料】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

禹让伯益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十年后禹死了,禹的儿子启就杀了伯益,夺去了帝位,建立夏朝。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原为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称,变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代号了。为什么到启的时候,发生了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呢?这不是偶然的,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随着氏族部落间掠夺战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有的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

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被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私有制确立了。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子孙后代。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禹在位的时候,部落联盟的民主被专断所代替。据说.有一次禹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就杀掉了他。可见,所谓“公天下”已名存实亡了。禹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地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这时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他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早就想继承这个职位。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都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禹死之后,启便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废除了禅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袭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它遭到了旧势力种种阻碍。有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为了维护禅让制度,起兵反启,很快就被启打败。

有扈氏的子孙被罚作牧奴。启为了镇压奴隶们的反抗,打击旧势力,巩固奴隶制的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专政机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是这样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

(第三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20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虽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

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2“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

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7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铁制农具的使用

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

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00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

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

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

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首先,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大背景。

其次,简要介绍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

最后,重点讲解商鞅变法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从改革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治上,主要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齐国等国虽较早地过渡到封建社会,但由于旧贵族势力较大,变法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变法不彻底。有的国家出现了内乱,政权不稳定。只有秦国借鉴了各国变法的经验,改革比较彻底,功效最大。总起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剥削方式、生产关系也随之出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各国政治改革。通过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走向瓦解。由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也随之改变。各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封建制度。因此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问题(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切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是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公田”外,新开垦的“私田”将成为可能的和需要的了。所以,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易错问题(2):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典型例题】

例1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①鲁国“初税亩”②各诸侯国井田制瓦解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④一些贵族化公田为私田,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⑤私田开垦越来越多,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产品⑥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

A.①③④⑤⑥②B.③⑤①④⑥②C.③①④⑤⑥②D.③④①⑤⑥②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因果排序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历史过程的再认再现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综合运用。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③,因此③应排在第一位。与③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⑤,排在第二位。与⑤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①,排在第三位。与①有直接关系的是④,排在第四位。④决定了⑥,⑥决定了②。

例2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七雄”的出现 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D.周王室更加衰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