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树人文库-运筹一生的战争故事
45084000000006

第6章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春秋时期,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前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限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狐偃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1月晋文公统率大军渡过黄河,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为难,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便用计联合当时的大国齐、秦,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仍坚决要求与晋军决战。晋文公用计激怒子玉,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

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楚军战败,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驷马兵车100乘及步兵1000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晋文公(?—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皇室之争迫使重耳弃蒲走狄,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

重耳在戎狄居住了12年,期间,他父亲晋献公死后,晋国大夫曾经派人请重耳归国继位,被重耳拒绝。晋惠公当政后,又命人微行戎狄刺杀重耳,重耳虽幸免于难,却感到戎狄不足以为后援。此后,重耳先后流亡于齐国、楚国和秦国。晋秦韩战之后,秦穆公欣然派3000秦军拥重耳入晋。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重耳命部下杀晋惠公于高梁(临汾),继位于绛。

19年的流亡生活使晋文公扩大了视野,了解了下情,因此他继位后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他号召国内大力改进生产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发展生产,繁荣社会经济。其次,他大批启用沉沦的旧族,同时又十分注意任用和提拔出身微贱而才能俊异的人,团结了新旧贵族,为他建立霸业做好了准备。“城濮之战”后,晋文公请周襄王到践土大会诸侯,“践土之盟”标志着晋文公建立霸业的完成。

晋文公的业绩虽然以他的霸业为标志,但他在国内的一些创制,对于晋国无疑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决定了后期晋国的社会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