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走遍世界
45072900000012

第12章 美人鱼在欧洲

在哥本哈根港口,斜坐着一尊和真人一般大小的“美人鱼”铜像。在海水的中间,一位披着长发的赤身少女跪坐在一块黑色的石头上,她下垂的双眼凝望着粼粼碧波,她柔美的体态,恰如一位15岁的少女。惟有她双腿的下端是一条鱼尾,轻覆在卵石垒成的底座上。这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塑造成的。

被尊为童话大师的安徒生塑造了许多可爱的、永生的童话角色,如“丑小鸭”、“美人鱼”、“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这众多的角色中,“美人鱼”以她充满爱慕和沉默的凝视,成为哥本哈根市乃至丹麦的一种标志和象征。“美人鱼”救起了溺海的王子没有人知道,她为王子割舍了自己美丽的嗓音而无法倾吐心曲。“美人鱼”为她无望的爱情,永别了海底宫殿和亲人而化为泡沫。“美人鱼”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却流不出一滴眼泪——因为人鱼没有眼泪。直到“美人鱼”被蒸发而从泡沫中升空的一瞬间,才第一次感到要流泪……安徒生就这样塑造纯真的美人鱼,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铜像丹麦人民是骄傲的,因为他们有美人鱼。各国的旅游者也以一睹美人鱼为快,来到哥本哈根,和美人鱼合影留念,才算是“不虚此行”。美人鱼是丹麦的艺术瑰宝。丹麦人对美人鱼的喜爱,如同中国人之于龙,英国人之于狮,美国人之于鹰一样,是一种传统的爱好。美人鱼的形象点缀着丹麦人的生活,头巾、手帕、盘碟等许多日用品上,无不描绘着美人鱼。

波兰的首都也有一尊美人鱼铜雕像,位于市中心附近的维斯瓦河西岸。整个雕像高达4米,她上身是裸体的妙龄女郎,下半身大脚外沿覆盖着鱼鳞,腿的终端合成一个向上翘起的鱼尾,姿态像一尾刚从河里跃出水面的鱼。她右手握剑,高高举过头顶;左手执盾,紧紧护在胸旁,目送着波兰最大的河流维斯瓦河水静静地向北流去。美人鱼面目清秀、端庄,略带威严。清秀,使人想到波兰山河的秀丽;端庄,象征着波兰人民的民族尊严;威严,体现了波兰人民在侵略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波兰人亲昵地称她为“塞琳娜”姑娘。

据波兰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波兰有一位国王,名叫齐格蒙特·华扎。他在全国到处巡游,为王国寻找建立新的都城的地方。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秀丽的小渔村,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跃出来,为他唱了一支优美动人的歌。国王立刻爱上了这个地方,决定在这里建都,并把王宫迁到这里。国王问正在岸边嬉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于是国王就问两个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说,叫华斯,妹妹说,叫沙娃。国王决定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华沙。美人鱼也成了华沙的象征,被认为是华沙的守护神。

波兰人,特别是华沙人,对塞琳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美人鱼雕像基座上,常年不断地放着人们发自内心地献给她的一束束鲜花。每逢节日,这里的鲜花更多,三八妇女节时,人们甚至会给她放上一些妇女化妆用品。

在华沙,到处可以见到用美人鱼装饰的图案。矗立在市界上的巨大的灯光界标界标上的图案就是华沙城徽——美人鱼。华沙许多百货商店的招牌都是“塞琳娜”,售货窗口上方画着醒目的美人鱼图案。华沙各政府机关会议厅都挂着美人鱼城徽。电视台每晚有一个“华沙电视信使”专栏节目,其标志是用这个节目名称缩写字母构成美人鱼图案。在波兰其他一些城市乃至偏僻山村,也可以见到美人鱼装饰和图案,各地旅游纪念品商店也大量陈列着式样各异、大小不一的美人鱼铜像和仿铜像。

华沙城徽是经过了几世纪的演变而成为美人鱼的。14世纪下半叶,华沙古城最早的印刷品上出现的城徽是“美人鸟”,她上半身是女人,下半身长有双翅、尾翼和一对带趾甲的爪子,右手握剑,左手执盾。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印刷品上的华沙城徽形象转变为“美人龙”,她上半身为右手握剑,左手执盾的女郎,下半身为长着翅膀的龙,有一条带鳞甲的长尾巴。17世纪下半叶到8世纪,华沙的古城和新城分别有自己的城徽,而古城城徽已接近于现代的美人鱼形象。1938年制订的华沙城徽新图案,是一个大盾牌,盾牌上绘有右手执剑、右手持盾的美人鱼,大盾牌上方有一顶王冠。1973年起去掉了王冠,图案也加以简化,这个美人鱼城徽便一直沿用至今。

美人鱼不仅是华沙的象征,也是整个波兰的象征。从18世纪下半叶起,波兰被普鲁士、沙俄和奥地利先后3次瓜分。在以后的123年亡国期间,波兰的白红国旗和雄鹰国徽被禁止使用,波兰人民就用美人鱼作为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亡国期间,在历史舞台上短暂出现了华沙大公国,还曾一度用美人鱼作为自己的国徽。

那么,维斯瓦河畔这座美丽的美人鱼雕像是谁创作的,她的模特儿是谁?

原来这座美人鱼雕像是一位叫做“鲁德维卡·克拉斯科夫斯卡——尼茨霍娃”创作的,模特儿则是她的一位好朋友——女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据说,当时这位女诗人23岁,年轻美丽,还有一副夜莺般的嗓子,能唱许多民歌,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一种能体现波兰人美好心灵的气质。

在尼茨霍娃创作雕像的1936年,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的意图已昭然若揭,战争风云密布欧洲。她心中充满了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决心塑造一个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因此她创作的美人鱼脸庞不仅是俊美的,而且是威严的。美人鱼手持写有“华沙”字样的盾牌,表现了波兰人民抗御侵略的无畏气概。遗憾的是,在1944年8月1日,华沙人民举行了反抗希特勒占领者的全民大起义,女诗人克拉赫尔斯卡英勇地投入了战斗,次日为国捐躯,牺牲时才30岁。克拉赫尔斯卡无愧于当塞琳娜的模特儿。

不论在丹麦,还是在波兰,“美人鱼”的故事已深入人心。“美人鱼”的形象不仅代表一种执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而且体现了一种祈祷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美人鱼雕像同流传在民间的美人鱼传说一样,将永远镌刻在欧洲和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