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走遍世界
45072900000011

第11章 巴黎之花

巍巍的埃菲尔铁塔,昂然屹立在塞纳河之滨。它是巴黎的象征和骄傲,是巴黎的一朵奇葩。

埃菲尔铁塔巍峨壮观,充满神韵和风采。在湛蓝如洗的晴空下,它宛如擎天一柱直插霄汉;在雾雨时节,它又若隐若现在云烟浩渺之中;在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冬天,它又似一座身披银甲、顶天立地的罗汉。当夜幕降临时,塔身上的2000多只碘钨灯光芒四射,整个塔身似黄金铸就,在夜幕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光彩照人。

铁塔高320米,是巴黎最高的建筑物,塔顶是远眺巴黎美景的最好位置。铁塔共有3层平台,分别设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4米处。人们可以乘专用电梯到第一平台,第一平台建造成拱形门,实际上拱形门起的是装饰性的作用,并不是来支撑高塔的。塔上设有各种服务设施,包括会议厅、音乐厅、餐厅、咖啡店、商店、邮局、电影厅等。面积为330平方米、装有现代化视听设备的会议厅除了举行会议外,也可举办音乐会或时装表演。大厅里的200张转椅,可以在5分钟内自动转到地板下,就变成了可容纳150位宾客的宴会厅,法国领导人有时在此设宴招待贵宾。在第二层平台上,有一家巴黎最高的高级饭店,尽管用餐价格昂贵,但因可饱览巴黎风光,因此,饭店还是顾客盈门,甚至还要预先订座。这里是最好的摄影留念的地方,只要阳光明媚,塞纳河和河上的游船以及远近的高楼大厦都可清晰地摄入镜头。

巴黎每年接待1千万游客,每天登临铁塔的平均达2万多人。

埃菲尔铁塔是为了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百周年,并为在巴黎举行万国博览会而建造的,建这座塔所使用的钢材全部加起来有7000吨。铁塔由法国著名高架建筑大师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并在他亲自主持下于1889年3月31日完工,故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埃菲尔铁塔百岁华诞的时候,人们不惜耗资8900万法郎为他举行隆重的生日庆祝晚会。铁塔全身上下披上了金色的盛装,胸前缀着用灯光组成的100岁字样的“钻石别针”,显得更加雍容华贵、风姿卓越。

当年,埃菲尔的设计独具匠心:铁塔是一座曲面四边形的金字塔,它的身躯除了全无缝隙的三层平台外,其他组成部分都是透亮的。铁塔建成时高300米,重7000吨。当时人们鸣放鞭炮欢庆它的诞生,称颂它是非凡的创举,但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咒骂和非难,说它是奇丑无比的“怪物”、“三月广场上的魔鬼”,说它“破坏”了巴黎景物的和谐,甚至主张把它拆除。据说,作家莫泊桑为了避免看到埃菲尔铁塔的丑样子,就到埃菲尔铁塔里面喝咖啡。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铁塔愈来愈受人喜爱,后来更名扬天下,可是根据租让权合约的规定,铁塔应于1909年拆除。这时,要求拆除之风又起,一些外国商人,特别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富贾表示愿以高价收购,并表示要把拆下来的全部18000件铁质部件和250万颗铆钉运回国内重新安装起来,成为世界之最。幸运的是,当时法国无线电传送需要高耸云霄的巨型天线,无疑埃菲尔铁塔是安装这一天线的最理想场所,这样铁塔才幸存下来。铁塔建成时高300米,1957年因为装上发射电视信号用的天线,高度变为320米,到2000年11月又安装了新天线,所以高度变为324米。

铁塔自建成之日起,不知“疲倦”地一年365天天天接待游客。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由于过度“疲劳”,再加上无止境地给它添加附加设施,体重已由原来的7000吨增加到11000吨,使铁塔部分铁梁变形,显得老态龙钟。1981年巴黎市政府决定给它进行“美容整形”,该工程历时两年,1983年夏天“美容整形”手术大功告成。埃菲尔铁塔减了1340吨,它重新焕发了青春,并以崭新的风姿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1986年,铁塔又一次险遭粉身碎骨。当时巴黎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公共场所连续发生炸弹爆炸事件,弄得人心惶惶,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警惕。一天傍晚,一位女清洁工来到铁塔上的一个厕所里打扫卫生,发现厕所墙角旁有一个袋子,她觉得很可疑,便急忙向铁塔安全人员报告。警方立即派人到现场检查,同时让游客马上疏散。经检查,袋里的确装有一枚定时炸弹,如若不被那位清洁女工及时发现,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说到埃菲尔铁塔,我们自然会想到美丽的塞纳河。来到塞纳河,我们当然要到河畔的旧书摊逛逛。

以巴黎圣母院所在地城岛为中心,塞纳河绵延几公里的旧书摊是巴黎一景或者说是特殊的一景。美丽的塞纳河巴黎旧书摊的由来,要追溯到300多年前。据说,旧书摊是17世纪初开始在小桥路对面的广场上发展起来的。说来也有趣,他们的书籍最初来源于靠近塞纳河的闻名遐迩的“银塔饭店”附近的一些旅馆。住旅馆的客人看完书后往往随即丢在房间内,旅馆服务员就把它们收集起来卖给书贩。那时,这些书贩子的胸前要挂一个铜牌,以标明他们的职业。不久,在塞纳河的新桥上就出现了旧书市场,这引起了大书店老板的不满。1649年根据王室法院的裁决,旧书商被赶出了新桥,流落到塞纳河畔。当时在巴黎只有68家这样的书摊,旧书商们白天到河边摆摊,天黑了就用独轮车把书运回去。经过旧书商的长期抗争,直到1891年才获准把书籍固定在河堤的矮墙上。冬去春来,近百年过去了,塞纳河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古老的楼房逐年消失,但绿色的书籍依旧顽强地固定在堤岸上,点缀着塞纳河畔的景色,丰富着巴黎的文化生活。

巴黎,一方面是西方最追逐时尚的城市;一方面又保留着一片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情调、充满着浓郁文化气息和繁衍人类文明的这一瑰宝之地,这大概就是巴黎之所以为巴黎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