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大海之旅
45072700000032

第32章 海洋中的矿产

海洋中的矿物资源种类有多少,蕴藏量有多大?仅据现有资料,尚难准确地回答。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从海边到大洋,从水体到海底,都有可利用的矿物资源分布,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储量之大,是陆地所不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史演化上有着统一的机制,在地质构造分布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在成矿规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浅海大陆架只不过是被海水淹没的陆地,在矿产上与陆地有许多一致性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典型的洋区与陆地毕竟处于不同的环境与地质条件下,由此形成一些不同的矿产资源也是必然的。

由于海洋的自然环境与地质基础同样具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与富集成矿的条件,从理论上分析,海洋矿产的品种应该与陆地一样丰富,目前,虽然还没有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但从已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已能证明这一结论。

海洋里的矿产资源,若以其存在的区域方式分,一般可分为未溶存于海水中的矿物和海底矿产两大类,海底矿产又可分为固结的矿产和未固结的矿产。

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大自然分布的92种元素,在海水中基本都有,就其元素的性质而言,有金属矿物元素(如铁、镁、铜、金、银等),也有非金属元素(如磷、溴等)。现已能够提取的约60余种,海水水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一个巨大的“液体矿床”。

海底未固结的矿产分为两类,一是海底表层矿产,二是埋藏矿产。表层矿产能构成资源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海岸、河口和浅海海底砂矿,如钛、铁砂、磁铁砂、金红石、锡石、砂金矿、金刚石、钻石、铂矿、磷钇矿、铌铁矿、钽矿、钽铁矿、琥珀砂矿、独居石矿等,这些都是冶金、机械、电气化工、陶瓷、航天航空和精密仪器及尖端技术等重要工业部门的原材料来源,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第二种是松散钙质沉积和石英砂、砂与砾石、珊瑚砂与珊瑚礁等矿产,它们广泛分布在基岩海岸的岸带、河口和浅海地区以及基岸与珊瑚礁海岛附近。第三种是自生海底表层矿产,这是一类前景远大的资源,主要有大洋锰结核、磷灰石、海绿石、多金属软泥等。其中锰结核不仅广布世界各大洋底,而且基本成分大体一致,均含有丰富的锰矿物和铁矿物,除此之外,还有镍、铜、钴等50多种矿物元素,海底埋藏的未固结矿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原始成固的埋藏砂矿,其具体矿产大体同于表层砂矿,分布区域集中在浅海大陆架上,埋藏深度不一,第二种是海底石油与天然气,它是目前海洋矿业开发产值最高的资源对象,今后进一步利用的现实性也最好。

海底固结的矿产也有表层和埋藏之分。表层的固结矿产有暴露的层状矿床,如煤、灰岩、褐铁矿、泥炭层等;有自生的表层固结矿产,如磷灰岩壳、氧化锰、覆盖层等。属于埋藏固结矿产品种更多,有浸染状、脉状和层状矿体,如煤、铁、锡、金、硫、多金属硫化物和盐类等。海底固结矿产中相当一部分是内生矿产,如斑岩钼矿、斑岩铜矿、磁铁矿、钛铁矿和金属硫化物矿等。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海底的大洋中脊和板块边缘的岛弧带,是地质历史上岩浆活动区,在海底伴随岩浆活动的热液矿床应比较丰富。近些年来经过深海大洋地质调查、勘探,已发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一些边缘海底存在热液矿床,大部分分布在水深1500~3000米水深裂谷处,富含铜、铅、锌、锰、铁、镉、钼、钒、金、银、锡等金属矿物,沿大洋中脊和边缘岛弧区岩浆活动带发育。不少专家认为,海底热液矿产将是未来社会所需金属矿物的重要来源。

海洋矿产资源不仅品种繁多,基本上能够覆盖社会对矿产种类的需要,而且相当一部分矿物的储量非常丰富。如果能够创造必需的装备技术用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储量完全可以满足现在和未来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要,如大洋锰结核和溶存于海水之中的矿物等,即属于这类资源。

丰富的油气资源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据1995年的估计,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79亿吨,天然气的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储量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3。预计在21世纪,海底油气开发将从浅海大陆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区。

生物化学作用和地壳构造运动造成了石油矿藏。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有些油藏分布在大陆架上,有些油藏分布在海洋里。分布在海底下的油藏,相对于陆地油藏而言,便称为海洋石油。海洋与陆地界限通常以平均高潮线来划分。我国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除分布于渤海之中的海田外,还包括分布于滩涂上的油田,都可以说是海洋石油。

世界海洋石油的绝大部分存于大陆架上。据测算,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面积的8%。关于海洋石油的储藏量,由于勘探资料和计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0000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占45%,即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中东地区的波斯湾,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英国、挪威之间的北海,中国近海,包括南沙群岛海底,都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区域。

波斯湾大陆架石油产量较早进入大规模开采,连同附近陆地上的海洋石油产量,供应了战后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

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北海油田的开发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挪威等北海沿岸国家纷纷投入北海石油开发,形成盛极一时的“北海石油开发热”。到20世纪70年代,英、挪两国都在北海发现了大油田。1978年,英国北海油田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满足了本国石油消费的一半。紧接着,挪威石油年产量也超过了3000万吨。北海石油的发现和开采,给深受能源紧缺之苦的西、北欧国家的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1982年,英国北海石油年产量超过亿吨大关。1989年,挪威也超过7000万吨大关。一向依赖石油进口的工业发达国家,一下子变成了石油出口国。

海洋中的金属矿产

尽管目前我们对海底的金属矿产资源量还不很清楚,难以进行总储量的科学评估。海底锰矿石但是,仅就已知的几种金属矿产,做出储量巨大的结论,一定不会发生判断上的失误。

在找到的深海矿产中,能够引起国际社会震动并丰富人们对海洋看法的,莫过于大洋锰结核。这种深海金属矿产的蕴藏量和价值构成了向大洋进军的动力。

锰结核是大洋特有的沉积矿产,广泛地分布于世界海洋2000米~6000米水深海底的表层,而以生成于4000米~6000米水深海底的品质最佳。锰结核总储量估计在30000亿吨以上,其中以北太平洋分布面积最广,储量在一半以上,约为17000亿吨。锰结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积上有100多千克,简直是一个挨一个铺满海底。

锰结核又称多金属结核、锰矿球、锰矿团、锰瘤等,它是一种铁、锰气化物的集合体,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其中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锰、铜、钴、镍等。锰结核的颜色常为黑色和褐黑色,它形态多样,有球状、椭圆状、马铃薯状、葡萄状、扁平状、炉渣状等。锰结核大小、尺寸变化也较悬殊,从几微米到几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几十千克。

锰结核不仅储量巨大,而且还会不断地生长。生长速度因时因地而异,平均每千年长1毫米。以此计算,全球锰结核每年增长1000万吨以上。锰结核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属矿物资源。它的物质来源,大致有四方面:一是来自陆地、大陆或岛屿的岩石风化后释放出的铁、锰等元素,其中部分被海流带到大洋沉淀;二是来自火山,岩浆喷发产生的大量气体与海水相互作用时,从熔岩搬走一定量的铁、锰,使海水中锰、铁越来越丰富;三是来自生物,浮游生物体内富集微量金属,它们死后,尸体分解,金属元素也就进入大海;四是来自宇宙,有关资料表明,宇宙每年要向地球降落2000吨~5000吨宇宙尘埃,它们富含金属元素,分解后也进入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