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大海之旅
45072700000022

第22章 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

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俗称海贝。海贝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寒、温、热三个海域,都有它们的踪迹。尽管海贝的形状各不相同,色彩各异,生活习惯不一,但总的来说,它们的共性是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组成。由于海贝与人们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大家对它并不陌生。

红螺

红螺有两种,一种个体较大,产于南、北各地沿海,叫红螺;另一种个体较小,只产于南方沿海,叫做皱红螺。它们都是在浅海泥沙滩上生活的种类。它们的肉,特别是足部的肌肉肥厚,同鲍鱼一样,也是很好的海产食品。

红螺除了肉可以食用以外,贝壳也很有用。贝雕厂用它制作的烟具或是其他小工艺品很受人们欢迎。初来海边的人们很喜欢捡几个红螺贝壳作纪念品。

巨大的贝——砗磲

砗磲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贝类。

砗磲又名车渠,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都有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而且还有其他各色的花纹。

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质量达到500千克。

鲍鱼

鲍鱼的肉很好吃,是名贵的海产品。但它并不是鱼,而是一种单壳类软体动物。

在鲍鱼的身体外边包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这是一个向右旋的螺形壳,外型呈耳状,它的拉丁文名就翻译成“海耳”,就是因为它的贝壳的形状像耳朵的缘故。

鲍鱼的足部特别肥厚,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足生有许多触角和小丘,用来感知外界的情况;下足伸展时呈椭圆状,腹面平,适于附着和爬行。我们吃的鲍鱼主要就是吃它的足部肌肉。

鲍鱼喜欢吃褐藻和红藻,像盘大鲍很喜欢吃裙带菜、幼嫩的海带。鲍鱼的食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水温较高的季节吃得多;而冬季水冷时鲍鱼就不太活动,吃得也少。

鲍鱼种类很多,分布也很广,我国沿海都有鲍鱼分布。在我国北方,以大连及长山岛出产较多,出产的都是盘大鲍,它们个体较大,呈卵形,南海则出产杂色鲍和耳鲍等。杂色鲍和盘大鲍形状相似,但个体较小;耳鲍体形较长,贝壳更像耳朵,它足部的肉最肥厚,平时贝壳是不能完全把它包住的。

宝贝

在海产的贝类中,有很多种具有美丽光泽的贝类,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很喜欢它。这些贝类中,最有名的是宝贝。

在古代还没有黄金、货币的时候,人们就用宝贝的贝壳来充当货币使用。因此,一切有价值、珍奇的东西被称为宝贝便是由此而来的。宝贝的贝壳一般都接近于卵圆形,表面十分光滑,而不同的种类具有不同的花纹,非常好看,犹如人工制造的工艺品。宝贝为什么那样有光泽呢?

宝贝和其他贝类一样,也是在海底爬行。它爬行的时候,头部和足部都从壳口伸出来。除了头部和足部以外,宝贝边缘的外套膜就从腹面两侧向上把贝壳整个包起来。这样,外套膜分泌的珐琅质,使宝贝的贝壳看上去非常有光泽。

蛤蜊

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是景色秀丽的海滨名城青岛,青岛的独特海产品便是蛤蜊。

蛤蜊的中文名叫“杂色哈仔”,在青岛附近,它主要产于胶州湾内,栖息在潮带中、下位的泥沙海底。每逢阴历的初一、十五,落大潮后人们多去海滩挖掘这海味来解馋。大量捕捞则要在深水处进行,蛤蜊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

蛤蜊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它的营养价值比较全面,实属物美价廉。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等多种成分,是一种低热量、高蛋白、能够防治中老年慢性疾病的理想食品。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的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蛤蜊其性滋阴润燥,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现代医学认为,蛤蜊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蜊肉和韭菜炒食,可治疗阴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

海中鸡蛋——贻贝

贻贝,我国北方叫海红,其肉的干制品叫做淡菜。贻贝种类很多,仅沿海就有30多种,其经济价值较大的有:紫贻贝、厚壳贻贝。我国北方沿海常见的是紫贻贝。贻贝依靠足丝附着在礁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且可以在小范围内爬行活动。贻贝对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因而分布很广,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

贻贝的营养价值很高,若将鸡蛋的营养指数定为100的话,那么贝的指数为92,虾是95,牛肉是80,而贻贝则是98。

由于贻贝的营养指数如此之高,所以人们把贻贝称为“海中鸡蛋”。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贻贝能治疗虚痨伤惫、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疼等疾病,能够预防动脉硬化。贻贝的药理价值是同它的营养价值是分不开的,因此,贻贝一直是世界性养殖贝类。我国的贻贝养殖实验从1958年开始进行,并已获得成功。

贻贝的人工育苗法是指在产卵期用温度或阴干的方式刺激诱导亲贝产卵,然后将幼贝放在室内水槽中培养,20天左右幼虫即可附着于附苗器上。贻贝养殖一般采用与海带养殖相似的吊挂养殖法,多在8月份包苗,养殖到次年三月中旬达5厘米~8厘米便可采收。目前北方沿海又试行贻贝和海带混养法,贻贝的排泄物给海带提供肥料,海带又可改善贻贝的生活环境。我国贻贝养殖面积达20平方千米以上,总产量可达6万吨,为贝类养殖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