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心理学家
45069400000005

第5章 基本概念(3)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二、意志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种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因此动物的行为是盲目的,是“无意识地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

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付诸实际动作。如果说,感觉(以及认识)是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意志就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这后一个转化,即表现为意志对人的行动的支配或调节作用。一方面,这种支配或调节是根据自觉的目的进行的;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对行动的支配或调节,自觉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动物没有意志,它只能消极地顺应周围环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有了意志,就能够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从而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主人。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主动地提出目的,同时主动地采取行动来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意志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的调节作用的这两个方面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例如,有了利用业余时间学好外语的决心,这种决心就一方面促使人去进行外语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又抑制他不相干的其他活动。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排除外界干扰,把注意集中于完成作业时,就存在着意志对注意、思维等认识活动的调节;当人在危急、险恶的情境下,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强使自己保持镇定时,就表现出意志对情绪状态的调节。

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历来认为,这类活动不受意志的控制。但近年关于生物反馈的研究证明,通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这项发现,扩展了人们关于意志调节范围的概念。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和支配并不总是轻而易举的,常会遇到各种外部的或内部的困难,因此意志行动的实现往往与困难的克服相联系。所谓困难,是实现有目的的行动的障碍;而克服困难,就意味着对行动的预定目的的坚持。

所以,意志行动中所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行动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三、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和了解人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如活泼、沉静、暴躁、谦虚、骄傲等心理特征,虽然和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一定关系,但在一般情况下,不是直接影响活动的基本条件,因而不能称为能力。节奏感和曲调感对于从事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准确地估计比例关系对于从事绘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观察的精细性、记忆的准确性、思维的敏捷性则为完成许多活动必不可少。缺乏这些心理特征,就会影响有关活动的效率,使这些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它们就是保证有关活动得以完成的能力。

能力可分为一般的能力和特殊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属于一般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与认识和创造活动密切联系,保证人们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并运用知识,即通常说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节奏感、彩色辨别能力等等,属于特殊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有机地联系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特殊能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各种能力并不简单地并列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这种在活动中,各种能力在质的方面的结合,称为才能。

捷普洛夫对音乐才能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具有音乐才能的人必须具备三方面基本能力:

①曲调感,即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音调的准确性的感知和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上;②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地反映音高关系和音强关系的听觉能力,具体表现在再现听过的旋律,并能够实现听觉与发声之间的迁移和转换;③节奏感,即感受音乐节奏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音符之间时间关系的敏锐感觉和准确的再现能力上。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在同一活动中,各种能力的结合可能是不同的。如音乐成绩同样优秀的学生,有的是某一种基本音乐能力较强,有的则是另一种基本音乐能力较强。这种结合具有独特性。

才能的高速发展就是天才,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能使人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能力和知识虽都是保证活动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概括化了的东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较知识的获得要慢。

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着的。

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但是能力和知识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具有相等的知识,但他们的能力不一定是相等水平的,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智力水平可能较高。但是取得优秀成绩,原因是不同的,可能是聪明、可能是刻苦,但刻苦、专心也是一种能力。同样,许多极为聪明的孩子因为不肯接受现有的教育机制和学习内容,只是因为未能激发其兴趣、未能培养其注意力和恒心,他们一旦肯用心,会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

制约能力发展的条件,有两个方面:素质;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

(一)素质

素质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主要是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

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双目失明的人难以发展绘画方面的能力,生来聋哑的人难以发展音乐方面的能力,无脑儿不仅不能发展各种能力,甚至难于生存。

素质并不是完全遗传的,因为婴儿出生之前还有一段胎儿的发展时期。出生以后,还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影响到人的素质。

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现成地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能够提供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素质与能力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样的素质基础上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能力,同一种能力可以在不同素质基础上形成,这完全取决于后天的条件。即使在某种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还可以通过机能补偿的作用,使有关能力发展起来。

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征对能力的影响是重大的。例如,神经过程强的人在相当强的附加刺激的作用下能集中注意,而神经过程弱的人,则难以集中注意。神经过程强而灵活型的人,知觉广度大;弱而不灵活的人,知觉广度小。在技能形成时,弱而不平衡型的人,有较长时间的紧张,并出现多余和违反抑制性要求的动作。在思维过程中,神经过程灵活型的人比不灵活型的人在解决任务上要快2~3倍。

(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

素质差不多的人,其能力发展的差别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所造成的。

许多研究表明: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改善出现了能力的提高。

儿童(特别是3岁前)营养状况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英国蒂译尔实验证明:营养不良的儿童智力测验成绩都很差。日本刀田思基实验表明:限制妊娠母鼠的蛋白质,则新生幼鼠体重减轻,脑神经细胞减少。意大利加里实验证明:减少妊娠母鼠的脂肪酸,得到相同的结果。营养不良的死婴脑中的DNA含量比正常婴儿少得多,营养贫乏的母体胎盘中的DNA含量也比一般人的平均值低。营养不良可以造成脑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发展儿童的数目。由于营养不良影响脑细胞的发育,从而影响心理功能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

过去认为,人类脑细胞的数目是在生前就决定的,出生后就不再增加,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内神经细胞的数目在出生后6个月内仍在继续增加。细胞的增殖必须有蛋白质、核酸及一些辅助营养素的充分供应。

大脑的发育需要多种营养,特别是对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的需要。缺乏蛋白质对智力发展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无机盐的供应亦很重要。有人通过对儿童头发中14种微量元素(占体重0.01%以下的元素)含量的分析来区别正常儿童和低能儿童,准确率可达98%。美国密执安大学通过对头发的分析,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头发中,含锌量和含铜量高于学习差的学生,而碘、铅和镉的含量却较低。脂肪对智力发展也是必要的。食物中丰富的维生素C能提高儿童的智力。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它在早期阶段有很快的变化,而且对以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极重要时期,有力地论证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着能力。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似乎缺乏能力的儿童塑造成才。列昂节夫在那些似乎缺乏音乐才能的儿童中,应用特殊的方法,训练他们的音乐听觉。许多心理学家采用特殊的方法,下放高年级的教材,结果大多数儿童能够掌握,并改善和发展了智力。

环境和教育作为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刻苦勤奋学习是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