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战争全集
45067400000023

第23章 人民币与美元绞杀,谁能成为赢家(2)

在美国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之后,中国政府手拿巨额的美元储备和美国国债却不能不担心,毕竟美元和美国国债操纵在美国手里,美国如何玩是中国无法控制的。中国若坚持持有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美国可以任意地让美元贬值,中国肯定损失巨大。但如果中国在这个时候抛售美国国债,美国也可以让美元升值,毕竟美国不会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最终要升值,重新建它的信任体系,这样,中国想再次购买美元资产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换取。

中国正处在抛与不抛美国国债的两难处境。也许斯蒂格利茨的建议是可行的,中国应该利用手中的外汇储备购买更为安全的其他债券。中国也可以拿着外汇储备直接购买海外的有形资产譬如矿产等。

3.中美能否同舟共济、应对危机

在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的中国和美国,在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代的关系如何发展成为了当下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国际观察家和相关政治家们讨论的热点。

专家们警告说,在当前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会有所增加。但是任何贸易战都会对这两个重要的全球经济引擎及其他地区造成不利影响。贸易摩擦将随着美国进入深刻衰退期和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而涌现。

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在华盛顿一个论坛上说:随着美国失业人数的上升,贸易摩擦政治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支持。中美两国产生争执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悲惨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中国项目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预测说,中美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能在此次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加剧。但是,两国将采取的任何对抗性措施都几乎肯定会适得其反。当前的危机也有可能会加深两国间的合作。中国为了保持就业和社会稳定需要增加出口,而在获得贸易盈余的同时,中国别无选择只得用它所积累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美国需要对本国国债感兴趣的买家,而随着美国对陷入危机的企业的救助以及财政刺激方案的施行,美国的财政赤字还会增加,因而会继续增加国债的发行。

专家和经济学家们对中美未来关系的正反两个方面都进行了探讨。但是最终美中两国的关系是要靠美中两国领导人们高超的智慧和广阔的眼界进行协商确定的。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从中美两国领导人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来看,合作大于分歧。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通电话向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表示祝贺的同时,阐述了中国在中美未来发展关系方面的立场。胡锦涛对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中美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享全球发展机遇表示赞赏。

胡锦涛说,中美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曲折,但总体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保持两国高层及各级别交往,继续开展战略对话,扩大各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调,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关切,妥善处理两国间的敏感问题,特别是台湾问题,把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推上更高水平。

奥巴马表示,中国的发展和成功符合美国利益。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美中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发展美中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美中关系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希望双方加强合作,推动美中关系取得更大发展,造福两国人民。奥巴马表示,解决当前金融危机需要各国政府更加紧密合作,希望美中两国在即将召开的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加强合作。

从长远看,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又是现有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正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大国,中美倘若能够战胜由差别与不同导致的不信任,学会在国际体系中作为公平的伙伴相处,就可以为世界的未来开创出一条崭新的和平共处的成功之路。

中美领导人在交谈中表达了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意愿。对中美关系来说,这次通话有着“定调子”的作用,对全球舆论来说,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

在经济危机的阴云不断聚集的时候,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之上的信心。

就在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家领导人分别会见时都充分表达了中国愿意加强同美方合作,同舟共济的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在会谈的开始,温家宝就对希拉里?克林顿说,世界正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非常赞赏希拉里?克林顿说的一句话:各国要同舟共济。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胡锦涛表示,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21世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美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国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美关系,愿同美方一道,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针对中美两国未来的关系如何发展,外交学会副会长陈永龙在一次外交学会会议上从各个层面集中阐述了发展前景以及将遇到的挫折。

陈永龙说,当今世界的金融和经济形成了许多链,已不同于过去简单的国际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深化。

美国是世界产品最重要的最终消费市场,又是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设计者和主导者,美国出了问题,世界广受牵连。无论怎么表述,都反映了当今世界范围的生产、消费、储蓄、借贷、投资、再生产、再消费的利益共生的循环关系,盛衰与共,这是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当今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更需要主要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需要妥协、让步和必要的痛苦的牺牲精神,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加快恢复多哈回合谈判,落实联合国千年会议目标。

金融危机催生新型的中美关系。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都在关注中国,关注中美关系。中国已出台了两年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不但没有抛售、减持美国国债,反而增持了,中国现在持有美国国债总额恐怕足够为奥巴马政府“新政”埋单了。中国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对自己造成的严重影响尚需花大气力,中国改变世界秩序的能量被放大了。然而,为了共克时艰,中国已经并正在作出牺牲,承担风险,肩负不是力所能及、而是超越自己能力的“责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对特殊关系:特殊在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核心利益有明显的异同。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主权、安全和发展;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安全、繁荣和民主。双方对话和合作可惠及全球,分歧和冲突也会殃及世界。世界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中美之间的良好合作。特殊在中美关系既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但更有可塑造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源于战略上的互不信任,有很多表现,主要表现在五角大楼、国会和媒体的对华偏见与成见,和中国人对美普遍担心,质疑其长期战略,是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政治制约;美国不是一个轻易就会衰落的大国,它在世界的引领作用还将继续;中国的发展谁也挡不住,对世界的建设性作用也会逐步增大。

中美关系的特点注定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麻烦和挫折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双方以大局为重,照顾对方的关切,不侵犯对方的核心利益,加强战略互信,平等理性地对待对方,避免和化解核心利益的碰撞,必要时,双方都需要做出妥协甚至牺牲。战略和经济对话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将继续开展,这是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化解分歧、寻求合作的有效平台。

4.人民币真能成为世界货币吗

“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成为‘金融第四岛’”。这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多么“妙不可言”的事情。

美国《侨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日渐清晰。人民币国际化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改变中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尴尬;降低当前海量外储的风险;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可以换取人民币持有者的资源,增加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从区域化到全球化分阶段实施。以目前影响力看,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有一天人民币真的成为了国际货币,中国人拿着人民币出国时,随时可以买到面包。什么时候钱不够花了,就到人民银行印点到中东买石油,到美国买玉米。高层次一点的,外国人还把人民币当作金子那样存在银行里。别不信,全世界就是这样把美元存在银行里当成金子的。美元的今天就是人民币的将来。更美妙的事情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就会有一笔可观的铸币收入。中国的外贸企业结算和成本以人民币计价,可以大大减少汇率风险,减少国际收支的波动。也就是说,美元再怎么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不会缩水了,因为那时中国就没有外汇储备一说了。

如果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能够在较长的时段内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到2010年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自由——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完全兑换,即允许中国居民和企业自由将人民币转换为其他货币,到国外投资。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对中国经济及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好处无与伦比。但关键是人民币想成为国际货币的内在实力条件和外部许可环境以及作为牵引推动的导火索机会是否都已成熟和具备。

中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都在两位数,中国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更是处在高位。而且中国的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内在消费优势仍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世界对中国的信心指数和实力认同感正旺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欧洲受到东欧国家破产危机的累赘经济疲软不振,美国金融体系崩溃国家经济下滑,日本经济衰退明显。惟有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仍很稳定,经济仍在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期盼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在等着中国是否借钱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回话,具体中国能借多少也是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似乎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货币的谈判的必要条件:自身经济实力及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在2009年的中国两会上,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热点,还被提上了日程。有代表直言不讳地提出中国应该把人民币去国籍化改为“华元”,让香港、澳门和统一后的台湾省共同使用。待全中国强大以后,将使中国的华元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

就目前阶段看,把人民币改华元的假想是在亚洲不可能出现“亚元”的情况下,未来亚洲可能将出现三种以上主要货币相互竞争的局面,特别是日元、人民币和印度卢比之间的竞争。而要使中国的货币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亚洲通用货币,就要放弃带有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的“人民币”称号,改为具有中华民族和经济特征的“华元”,并在适当的时候让港澳台也使用“华元”。这样在本世纪中期,华元在亚洲将居于支配地位,在世界上将和美元、欧元势均力敌。

更有经济学家们在讨论建立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的设想。从趋势上看,亚洲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经济体,比如说GDP差不多占到全球的1/3,如果在亚洲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金融制度,跟欧元、美元形成稳定的三足鼎立的货币关系,会客观上保证全球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从中长期来看,应作为新一轮货币金融体系构建的方向。

建立亚洲货币体系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形成东亚和东南亚的联盟,一个重要前提是日本必须跟美国脱钩,这才能具备产生亚元的社会基础。至少在10年到20年的跨度中,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货币制度安排。剩下来就是两个选择,要么以日元为主、要么以人民币为主,来构建亚洲统一的货币制度。在日元和人民币两者选择当中,很明显人民币要优于日元,主要是中国相对独立一些,和亚洲文化上更融通一些。亚洲的货币制度应以人民币为核心,形成亚洲人民币,相对其他方案来说,更具备现实可行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不失时机地在两会期间透露:“将全面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这位曾在2005年国际货币会议上挑战格林斯潘的“人民币先生”,看来决心要启动人民币走向世界了。

根据周小川行长的这一启动路线图,很大一部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很现实也很必须的前提条件假设。

如何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还是要回到全球金融体系怎么构建上。现在中国在国际货币规则的制定上介入的太少,几乎完全是被牵着走。在金融规则方面的被动,也与我们金融国际化程度低有直接关系。现行的有些国际金融货币规则本身是限制发展中国家银行的规则,由于我们的话语权太少,也只能被迫接受。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其实是中国整个国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施层面看,人民币能否在全球尤其是亚洲流通起来,关键还在于我们能不能创造一个使用人民币的环境。就国内而言,中国确实要把激发内需的长期机制建立起来,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中国的确要有一个战略上的转移或转折,那就是要依靠国内消费真正带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广大的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他们的收入、消费机制,包括信用机制需要尽快建立起来。而与此同时,中国要参与创造或参与分享国际一般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