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战争全集
45067400000018

第18章 货币危机之下的“贸易保护”之争(4)

根据资料显示,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密集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调查10起、反补贴1起、特殊保障措施2起、一般保障措施4起),涉及青霉素、工业盐、热轧钢、汽车转向轴、炭黑、瓷砖、亚麻织物、轮胎等产品,涉案金额约15亿美元。此外,印度还于近期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

印度近来对中国商品进行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例证如下:

2009年2月6日,印度商工部向印度全境所有海关部门通告,将全面切断中国玩具进口管道,包括经由第三国进口的途径。

2009年2月6日,印度对华尼龙帘子布进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

2009年1月27日,印度对自中国进口的铝板及铝箔进行特别保障措施立案调查。

2009年1月23日,印度从中国进口玩具禁令或升级为永久性。

2009年1月16日,印度对华纯碱发起特保调查。

2009年1月14日,印度对华亚硝酸钠进行反补贴调查。

2008年12月19日,印度对线性烷基苯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2009年1月30日做出初裁,对涉案产品征收20%的从价税。

印度对中国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无厘头措施,其结果直接导致2009年1月中印贸易为30亿美元,比2008年1月下降了近1/3,2008年同期的贸易额超过40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局,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仍然强调,尽管中印两国的贸易额有所下降,但两国的经济基础很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印经济的下滑速度将比其他国家缓慢。中印应联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张炎大使的观点反映出,在金融危机和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及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反向拒绝。中国政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意保护中印贸易近几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因此中国政府迟迟没有对印度近来的动作进行“以牙还牙”的报复。

尽管印度和中国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去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两国都有众多人口为基础潜存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都是近年来的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被称为“金砖四国”中的两个席位,因此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合作发面存在着良好的基础和广袤的前景。中国一直认为中印两国如果做好有效的沟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之下,两国共同努力,以成熟、理性、务实的态度把握机遇,排除障碍,建立互信,加强往来,在两国贸易方面必将产生双赢的结果。

中国方面的愿望是美好的。这一愿望的实现首先要排除两国之间的障碍。

一是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还存在着沟通的非对称性障碍。由于中印两国没有自由贸易协议等促进贸易发展的工具,两国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无法对称。二是印度高贸易保护政策和对华商品滥用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障碍。在全球的贸易伙伴中,印度是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国家,也是对华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三是印度以赶超中国为目标的大国意识带来的障碍。印度是一个具有强烈大国意识的国家,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大国的雄心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印度心中的竞争对手。印度尚缺乏一个大国所应具有的自信和风范,在具体的发展战略与措施中对中国持谨慎态度。围绕赶超中国和成为世界大国的战略目标,印度一面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学习和借鉴中国引进外资、促进出口的经验,另一方面,印度又过度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在增进进口方面鲜有作为,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中对中国商品和中国企业戒心重重。

如果中印之间对存在的这些障碍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沟通解决,中印贸易就不有会发展前景,贸易摩擦就像阴魂一样始终缠绕在两国经济合作的方方面面。

造成印度近来对中国产品进行封锁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严重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衰退,印度经济也不例外地出现了衰退迹象。印度为了保全本国的经济体系不受损害而不得不为之。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刘小雪博士指出,印度近来向中国发起的贸易保护,与印度自身遭遇的经济困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印度出口下降、外贸形势不利正好相符。事实上,也正是从2008年10月开始,印度的对外出口开始下降,为过去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印度自身的经济困境反映在:一方面是出口减少、贸易赤字上升,同时印度出口产业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其纺织出口、手工艺产品、汽车配件等行业都是这一轮出口下降的最直接受害者,所以中国的汽车配件出口也是印度针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主要领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表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形势都不太好,出口受挫,容易打起贸易保护战。事实上,中印之间一直存在着贸易摩擦。近年来,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有增无减。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不能完全排除政治上的因素。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缺乏安全互信。印度对中国的疑虑比较多,另外印度本身国内的民族工业对政府亦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但不管什么原因,事实是印度密集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和进口限制,占到印度近期贸易制裁总数的80%,很明显的是印度已经向中国挑起了贸易战争。自2009年1月23日印度政府宣布今后6个月禁止进口中国玩具后,印度现在已经向同为世界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发起了贸易战。

就印度无理由禁止进口中国玩具事件,美国《时代》周刊发文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人士普遍呼吁应在金融危机之下共同抵抗贸易保护主义。当时,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KamalNath)也对达沃斯的呼声表示赞同,警告某些政府不要不顾一切地保护本国工业,并通过限制进口降低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在纳特发出这样的呼声仅仅几天后,印度就因对中国玩具进口发出禁令,引发世界两大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紧张而备受指责。而在该禁令发出两周之后,纳特终于开口解释称,印度的做法是符合WTO规定的,也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纳特称:“这是一个‘一次性’的问题,而中印贸易仍在继续发展。公共健康和安全应在商业考虑之上。”与此同时,印度产业部门的官员也否认印度违反了国际自由贸易规定。

《时代》援引印度工商联和商会秘书长D.S.Rawat的分析称,安全因素并不是印度出台禁令的重要原因,印度方面的真正目的是“提防”中国玩具生产商们涌入印度市场。印度玩具业共有200万从业人员,长期以来都对中国廉价玩具涌入表示不满。据报道,目前中国玩具占据了印度60%的玩具市场。因此很多业内人士更倾向于这是一种贸易保护。

《时代》的文章最后说,在过去,中印两国经常在WTO中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但此次贸易争端可能会造成中印合作的分裂。

韩国媒体也报道:全球经济大环境走弱,印度片面宣布禁止中国玩具进口后,最近一个月内对中国发动七起特殊保障调查措施,双方贸易摩擦加剧,中国对印度也启动外交斡旋,贸易大战一触即发。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玩具贸易战只是一个开端,近一个月内,印度向中国发起八起有关“特殊保障调查”,包括车用钢铁、亚麻布、纯碱和铝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所谓“特殊保障调查”,有别于一般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反倾销措施采取“先调查、后保护”,调查时间较长;但特殊保障调查采取“先保护、后调查”的做法,调查时间较短。

中国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商务部日前急晤印度驻华大使进行交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公开表示,中方希望印方在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特殊时期,审慎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否则将对双边经贸关系造成影响。

印度独立后曾一直奉行严格的保护主义政策,因此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逐渐对外开放,经济开始快速增长,2002~2007年,印度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7.8%,2008年印度GDP为9280亿美元,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对外开放给印度经济带来的好处可见一斑。

因此,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印度政府应该做的是考虑长远利益,重新认识“自由市场下的自由贸易”是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只有流动性才可以增加产出、增加就业,贸易保护主义本身的保守倾向和全球化相背离,在各国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各国贸易因之缩水,全球经济将雪上加霜。如果贸易保护主义全球风行,出口导向型国家居多的亚洲会首当其冲,印度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7.是谁拖延了澳矿业投资计划

曾几何时,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等少数几家矿石巨头控制着海运铁矿石75%的市场。他们抓住中国兴建基础设施急需钢材之机,频繁大幅度提高铁矿石价格迫使中国钢铁企业接受。2008年的年度铁矿石合约谈判中,其价格上涨65%就是这些中国生产商被迫吞下的一个苦果。澳洲铁矿石生产商还强迫中国买家接受一项运费均等协议,即向较近的澳大利亚生产商支付与遥远的巴西生产商相同的运费,这多少让中国的钢铁企业有些无奈和难堪。

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直线萎缩。世界钢材产量明显过剩,库存量堆积过多。经济前景不明朗,未来国际钢材需求看不到增量。澳大利亚的矿石巨头力拓和必和必拓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张狂。许多澳大利亚矿业企业由于在市场繁荣期积累了过多债务,现在处境非常艰难。他们不再高价叫卖铁矿石,反而正在争取和期待着国际买家的资金的直接注入。中国近来的一系列密集型刺激经济计划,特别是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的国内基础投资建设的诱惑,使得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巨头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向中国的钢铁企业投来橄榄枝,希望进行一些资本合作。

对于中国的钢铁企业来说,直接参与到钢材产业的上游——铁矿石的投资控股,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非常关键。

在金融危机之下,海外需求的下降和国内经济明显放缓预示了中国钢铁业会面临困难时期。在2008年8、9月全球危机渐露头角时,中国大陆的工厂已经因举办奥运会而采取的限制措施减少了生产。但是,当危机第四季度恶化时,生产商仍有库存需要消化,价格也直线下跌。

前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无尽需求吸引国内钢铁公司对产能进行过度投资,一度造成国内钢材市场的剧烈竞争,再加上居高不下的铁矿石价格使得中国的钢材产业危机潜伏。

麦肯锡公司中国钢铁咨询业务领导人艾家瑞(KarelEloot)分析说,金融危机的到来虽说给单个的钢铁厂带来了困难,但对整个行业而言却可能是个好消息。对中国政府希望优化经济结构言,衰退恰恰是一个一直在寻找的机会,让中国企业能有机会收购海外资产和整合国内钢铁业。

中国政府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一个钢铁业发展和改革的计划,开始准备钢铁企业进行整合。国家发改委希望到2010年时,国内前10大生产商能够占到产量的50%,2020年时将这个比例提高到70%。但是,地方政府不愿失去对宝贵的生产资产的控制,行业整合举步维艰。截至2007年,前10大生产商所占钢铁总产量的比例刚刚超过了36%。

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和信贷紧缩,沿海地区的小型钢铁厂普遍感到了压力。在2008年底,一些小厂在市场上的出售价格只是繁荣时期要价的一半,有些则几乎分毫不值。对拥有现代技术并身处东部沿海战略地理位置的小厂来说,他们意识到进行整合也许是惟一出路。但对一些效率低下的小厂而言,其结果是很大可能地被淘汰和破产。

中国政府希望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大,将推动投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并进军海外市场。

机会来的有些突然,澳洲铁矿石那些曾经的大佬们自动找上门来。随着铁矿石价格从高点明显回落和信贷市场冻结,澳大利亚的小型矿业公司都在寻找投资者,而中国企业也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鞍钢、首钢国际(ShougangConcord)与武钢都与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进行了或准备进行铁矿石现金交易。

吸引澳洲铁矿石企业看好与中国钢铁企业的资本合作的基础是中国钢铁企业近来的一系列海外矿产资源的购买案例。2008年,中国钢铁公司至少收购了总计180亿美元的矿业资产,显示着中国钢铁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合作的积极性,以及中国未来的市场。

除了鞍钢、武钢之外,中铝和湖南华菱钢铁集团都积极地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企业进行接触和洽商有关注资事项。

然而看似机会良好,但事情远不美妙。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对中国铝业的195亿美元参股力拓计划审查期延长了90天;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表示,已经收到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下称“FIRB”)的通告,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与其交易的审批将进一步延长30天。澳大利亚政府也正在考虑中国的一系列矿业投资计划是否还将延期审批,其中包括中国五矿有色金属公司提出的以26亿澳元收购OZMineralsLtd.的计划。

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核委员会对中国钢铁企业收购或注资澳洲铁矿企业的延期审批行为显然不是因为纯粹的市场原因。

虽然很多看好澳洲铁矿产业这一轮融资动作的国际观察家及澳大利亚的相关官员一再肯定表示,澳大利亚政府最终会通过这些审批。澳大利亚执政党工党地区常务主席StevenMoon表示,“我所接触的澳大利亚企业认为,和中国建立(股权)合作关系强过任何合同保证”;“由于澳大利亚双方在政治体制、文化习惯和发展历史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出现一些反对声音不足为奇。面对这些反对声音,如何摆平各方利益,求同存异,是中澳双方政治家和商业领袖所面临的挑战。StevenMoon还表示他主张自由贸易,而澳大利亚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如何推进双方贸易,需要两国政治家和企业领导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