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织成一网绝妙
45064400000009

第9章 京绣艺术(1)

京绣,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已有京绣的独立行业,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

自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主要用于贡奉皇家宫廷用的绣品。宫廷为了更好地为其服务,集中全国各地优秀工匠进京。到了清代,清宫中特设“绣花局”。此期间,京绣融合了全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京绣在明清时期大为兴盛,因其代表性的作品多用于宫廷,又被称为宫绣。当时,人们将“京、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

清朝灭亡后,绣花局不存,绣工散落。

在民国时期,京绣以个体作坊的形式生存。20世纪初,北京前门外珠市口附近西湖营曾有许多经营刺绣品的店铺和京绣庄。

解放后,北京曾有过一些京绣成立了工厂,后在“文革”时期解散。

据各方面材料介绍,京绣技术最成熟的时期是20世纪50、60年代。(1949年~“文革”前)。绣品以仿照宫廷用品为主,主要用于外贸出口,曾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京绣《盘金绣》京绣《仿旧谱子》京绣《龙袍实物》京绣《飘带》京绣《凤戏牡丹》清代一品文官补子传统京绣作品第十一节 苏绣艺术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融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倍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13000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20世纪30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苏绣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苏绣主要分类为:人物肖像类,山水风景类,动物类,各种花卉类,油画静物及其他分类。

从品质上分类为:精品刺绣(以人物肖像为最高级刺绣,及高档风景刺绣)、中档刺绣(以乱针绣为主,精品人物类和风景类)、普通刺绣(普通刺绣及低档刺绣)。

刺绣的装裱方法:刺绣的装裱分两种,一种是软裱,一种是硬裱。

软裱和中国的传统字画装裱方法一样,直接裱在特殊的纸上。其特点是携带方便,便于运输,宜于收藏,无论大小都可卷起来收于特制的筒中。刺绣时要求针角短,做工需要特别精细。主要缺点是容易受天气潮湿干燥影响而收缩变形,在装裱过程中需要用水先把绣品浸湿,刺绣时用的丝线具有一定的光泽度,浸水后容易使丝线失去光泽,从而影响绣品的色彩。装裱时间长,需要一周左右。

硬裱是现在装裱绣品过程中常用的装裱方法。绣品完成后,直接在绷子上就把绣好的作品用胶粘在专用薄木板上,待胶完全粘牢后取下绷子,然后配好装饰性的卡纸,然后装框。其特点是色彩不失真,收藏时不容变形,装裱时间短。但大的绣品不利于携带。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品的总称,它是在顾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顾绣,因为它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刺绣影响太大太深了。

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著称。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董其昌。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工画花卉,擅长刺绣,在顾家众多的名手中堪称代表,连董其昌看后惊叹道:“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由于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因此到了清代时,江南一带的绣庄许多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苏绣正是在广泛吸取顾绣的特点和长处后,逐渐从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为奇艳的鲜花。

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如油画系列、国画系列、水乡系列、花卉系列、贺卡系列、鸽谱系列、花瓶系列等)。实用品涉及服饰、手帕、围巾、贺卡等。

苏绣《江南水乡》苏绣《钱褡》苏绣《济公图》清 沈寿顾绣《络纬鸣秋》顾绣《洗马》顾绣《杏花村》顾绣《鹑鸟》苏绣《引轴》苏绣《仕女图》苏绣《百蝶图》第十二节 粤绣艺术“粤绣”是广东地区刺绣品的总称。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明中后期形成特色。

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主要有衣饰、挂屏、褡裢、屏心、团扇、扇套,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在艺术上,粤绣构图繁密热闹,色彩富丽夺目,施针简约,绣线较粗且松,针脚长短参差,针纹重叠微凸。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为题材。粤绣的另一类名品是用织金缎或钉金衬地,也就是著名的钉金绣,尤其是加衬高浮垫的金绒绣,更是金碧辉煌,气魄浑厚,多用作戏衣、舞台陈设品和寺院庙宇的陈设绣品,宜于渲染热烈欢庆的气氛。

腾龙第十三节 湘绣艺术

一、湘绣起源

湘绣作品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大家一致认为湖南长沙县沙坪是湘绣发源地之一,她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各地刺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早在战国时期,湘绣就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娴熟的技艺。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由此证明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就已有了一定的发展。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40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丝绸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对湘绣针法技艺的继承、改革、发展,湘绣技艺这棵独特的传统民族手工业之树终于雄居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之林。

二、湘绣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