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类推,财货可分为无数个等级。大体来分,可分为高级财货与低级财货。高级财货对满足人类欲望有直接关系,低级财货对满足人类欲望有间接关系。高级与低级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比如三级财货相对于二级财货就是高级财货,而二级财货相对于一级财货也是高级财货。高级财货的间接作用在转化为直接作用时会受到补充财货的限制,而且,它的性质要以低级财货的性质为转移,高级财货与低级财货又同以人类欲望的存在而存在。如果人类的某种欲望消失,与之相关联的任何财货也都不再是财货了。
门格尔从财货进而谈到了经济财货。凡是供不应求的财货即是经济财货。经济财货进一步论证了有限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无限的人类欲望,这也正是经济财货产生的根源。在人们发现某种财货的供给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总和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先让这些财货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他们就会通过各种办法去占有它。由于每个人都有这种利己主义思想(这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为争夺经济财货而发生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占有经济财货的人会通过法律或其他强制性手段去保护自己的财货,而未占有经济财货的人也同样会争取获得财货,这就是现代法律秩序的经济根源了。
有些财货由于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不会发生争端和冲突,这种财货我们称之为非经济财货。这种财货不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对象,比如空气、阳光等,它不具有排他性。
在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之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财货的经济与非经济特点,都不是它本身的属性,而是由人们的主观欲望来决定的,反映的是人的欲望与财货数量上的关系,所以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是可以转化的。
二、价值的理论
门格尔由经济财货谈到了价值理论。他认为,价值起源于经济物品的效用,这种效用是主观的,所以价值的本质也是主观的。但有效用并不等于就有价值,也就是说,只有人们意识到欲望的满足及其满足程度是依赖于他们对某种财货的一定量的支配时,这种财货对于他们才有价值,可见,只有经济财货才有价值。效用必须和经济物品在数量上的有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价值形成的条件。比如,在沙漠绿洲里,如果居民社会用的水不存在稀缺,可任意使用都不会枯竭时,这水是没有价值的,也不是经济财货,但是,一旦这水在量上有限,并不能满足居民的所有需求时,它就具有价值。所以,价值不附属于财货,与之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财货本质上的属性,更不会独立存在。
门格尔也指出,价值在其决定上也是主观的。不同的财货,其价值因为在满足人类欲望时所具有的意义而有大小之分。一方面,各类欲望的满足对人类福利也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满足衣食住行的欲望相对于满足享乐的欲望而言,其意义更为重大;另一方面,同一欲望的不同满足程度对人类也有不同的意义。比如食物满足虽然对我们很重要,但并不等于所有食物都有保持生命的意义。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有,但也有一部分却只是用来保持健康的,还有一部分却是没有用处的。相反,如果人们在吃饱后再去“使用”这一部分,只会带来疾病,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了。所以,门格尔指出: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果人们所支配的财货数量中的一定部分量,与各种欲望满足中最小意义的一个欲望满足相互依存,那么他所支配的财货数量的这一部分的价值,一定等于各种欲望满足中那个重要性最小的欲望满足。
高级财货的价值决定,一方面是以边际效用为基本原则的,同时也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对于低级财货,其价值不是由生产它所用的高级财货的价值决定的,但对于高级财货来说,其价值是由它所生产出来的低级财货的预期价值决定的。
第二,生产物预期价值减去资本利用价值和企业家活动的价值,才是高级财货现在所实际具有的价值。
第三,生产一种低级财货,必须有能够相互补足的一组高级财货,但就算缺少其中一种或几种高级财货,其余高级财货也不会没有价值,它们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低级财货。
第四,掌握了高级财货价值决定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来认识土地利用、资本利用以及劳动力价值等。
三、交换的理论
门格尔接下来对交换和价格进行了论述,指出交换的起源在于人类追求欲望满足要有较大效用。在交换过程中,每一方都会以为自己的物品的价值小于对方,这是很正确的事实,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交换才会存在。门格尔指出,亚当·斯密所认为的交换是因为人们有交易癖好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他对此进行了批判。交换有其界限,当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物品的价值不低于对方时,交换就不再进行下去。
四、价格和交换价值
价格就是交换的比率,是人们进行交换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偶然现象,只是人类经济中所形成的经济平衡的一个表征。价值既不是由所交换的物品在生产上所花费的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生产这些财货的生产费用来决定的,它是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来决定的。在这一点上,门格尔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五、商品和货币
在本书最后,门格尔论述了商品的概念和货币的产生。他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所有经济财货的转移;商品在性质上不是指财货的属性,只不过是财货和经济主体之间一时的关系。
所有财货是其所有者用来和其他经济主体的财货相交换的。商品指财货在脱离其所有者到达其他经济主体的转移过程中的财货。可见,商品的存在只是一瞬间,只是交易中买卖双方谈判价格后进行交换的那一刹那,没有了这样的交换,商品就无从谈起。
货币的起源也来自于交换。在越来越多的交换中,直接的物物交换存在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于是交换双方都想在时间和空间上把交换分割开来,这时就需要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媒介物来充当临时财货。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财货换为这种媒介物,在别的地方或者在另外的时间再用这种媒介物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财货,显然,这样做大大方便了交换的操作,也使买卖双方都能获得自己最想要的财货,而这种媒介物就是货币。可见,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相联系的,是为了方便交换的进行,它起到了确定价格指数的作用。
经典语录
一般说来,垄断财货的价格越高,不能享受垄断财货的个人和人口阶层就越多,从而这些人口阶层的生活也越贫苦,而垄断者所销售的垄断财货数量也越少。
垄断者无论是根据其向市场提供的财货数量来规定价格,还是根据一定的财货单位价格来决定提供的财货数量以及在这两种场合的任何一种场合之下的财货分配,都只受着一定规律的支配,因此产生的经济现象,就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
商品性质不是财货的性质,只不过是财货与经济主体间的一时的关系。
价格则不过是他们进行经济活动和财货交换时的一个偶然现象,不过是人类经济中所形成的经济平衡的一个表征。
《资本实证论》
——柏姆·庞巴维克(奥地利)作者简介
柏姆·庞巴维克(1851—191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1851年出生于奥地利。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法律专业,后攻读政治经济学。1881年任因斯布鲁克大学教授。1889年进入奥匈帝国财政部,任币制改革委员会的副主席。自1895年开始,三度出任奥匈帝国财政大臣。1905年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11年任维也纳科学院院长。
他的主要著作有:《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资本实证论》、《马克思体系的终结》、《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等。
历史定位本书是庞巴维克的代表作,确立了他在经济学界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完成者,也因为他提出了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对抗的理论体系。尽管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凯恩斯学派已经具有说服力,但对马克思理论的核心——利润实质是什么发起挑战的,却只有庞巴维克一人。他的理论不仅在奥地利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原来包括威克塞尔、哈耶克在内的许多其他学派的经济学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背景链接
奥地利学派是门格尔创立的,并由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发扬光大。奥地利学派的核心理论是主观价值论,也即是“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这个理论是作为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提出的。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利息理论,同时也对作为利息理论前提的资本理论和作为利息理论基础的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作了详细的阐述。
一、资本理论
什么是资本?从狭义上讲,是指用来作为获得财货的手段的产品,从广义上讲,是指可以生产利息的物品。消费是人们满足需要的过程,人们的需求是不断的,并且总是希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即达到最佳消费状态。于是人们必须要获取满足消费的财货。在获取过程中,由于人力的参与形成了可用以消费的财货,这种参与即是生产。
生产的方式可简单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这是一种“由手到口的生产”,即是说如果人渴了,就可以用手捧水喝,这种生产是不需要其他工具的帮助的,另一种是迂回方式,即指先制造生产资料,再用它来制造消费品,比如我们要想获得衣服,就先得开采煤矿,用以制造机器,建造发电厂发电,再造船把外地棉花运来,再将它加工成布料,才可织成衣服。这里面要经过许多环节,而像机器、电力、钢铁、船舶等这些产品,我们称之为中间产品,它们都构成了生产消费品的资本。这就是庞巴维克所解释的资本,所以他认为资本既非一定量的货币,也非马克思理论中所讲的不断增值的价值,而是指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这是一个有技术性的概念,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它都会存在的。他还说,资本可以更广泛地定义成可以生产利息的物品,也是指“获利资本”或“私人资本”。
资本产生后具有自己的作用。由于资本是人力参与到自然物品的活动结果,所以,资本不是独立的生产力,它无法直接创造出消费品,但它又具有生产的功能,所以人们可用迂回的生产方式来利用它。资本用来生产,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有利的,另一个是不利的。有利的结果是说它可以比直接方式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消费品。不利的结果在于“迂回”本身浪费了时间。
既然生产工具成了资本,生产工具是人力与自然力的综合产物,所以要想得到生产工具,必须要进行生产,可见,生产是资本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他这样来解释资本就掩盖了资本的实质,从而抹杀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二、价值理论
庞巴维克对价值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他认为价值学说是国民经济理论的核心,所有一切问题,比如分配、地租、工资、利息等都是围绕它来论述的,有必要对价值理论作“精确解释”,因此他提出了主观价值论。所谓主观价值,是指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它与客观价值的区别在于客观价值只是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和能力。客观价值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一个物品对物主福利具有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使用价值,即客观价值,还因为它不能无限制地被“挥霍”。可见,要形成价值,财货必须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用,二是稀缺,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财货在具有价值后其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呢?作者认为是由它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效用指的是财货对人们具有满足某方面需求的能力,边际效用指的是人们在不断增加消费某一物品所获得的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人们在使用财货时,首先会用来满足最重要的需求,在这个需求满足后,进而满足其次重要的需求。因此,如果人们失去了某种财货,得不到满足的总是一切需求中最不重要的那一个了。可见,决定财货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并非中间效用、平均效用,而是其最小效用,即边际效用。所以,任何财物其数量越多,决定其价值的边际效用就越小,数量与价值负相关。所谓“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
三、价格理论
庞巴维克在其价格理论中提出了边际对偶论,对价格形成问题和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从财货的交换规律中推出价格规律的根本问题。交换财货的目的在于,当事人通过交换得到利益。所谓利益,就是指换进的财货的效用大于换出的财货的效用。同样,交换对方也会做出这样的估计,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价值观。如果交换双方对所要交换的财货估价一致,则交换不成立。他认为,劳动价值论关于交换的商品价值相等一说是可笑的,因为价值不相等才能进行交换。现代社会是分工社会,任何企业都在大量生产并非自己直接消费的财货。于是,如果一种财货卖剩有余,其估价就低。相反,与之相交换的财货的估价就高,因而能进行频繁交换。
庞巴维克把交换分为四种情况。
其一是在孤立交换中形成价格。这是买方一人对卖方一人进行的交易。假设买方甲对一匹马估价为100单位,卖方乙估价为50单位,交换则可行。最终这匹马的价格会在50单位到100单位之间,具体价格无法知道,要看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其二是在买方单方面竞争中形成价格。即买方有至少两人,卖方则只有一人。这时买方之间会形成竞争,价格会提高,一直到交换能力较弱的买主被淘汰为止。
其三是在卖方单方面竞争中形成价格。即卖方有至少两人,买方仅有一人。这时卖方之间会形成竞争,价格会降低,一直到交换能力差的卖方被淘汰为止。
其四是在买卖双方竞价中形成价格。这是很常见也很复杂的一种状况。最终结果是:在双方竞争中,最后以勉强参与竞争的双方估价和被淘汰的卖方中交换能力最强者为最高限,以卖方中勉强参加交换而能力最弱者估价和被淘汰的买方中交换能力最强者估价为最低限,市场价格形成在这上下限之间。这种在边际有四个交换者的情况,叫做边际对偶。
既然价格在决定于边际对偶的评价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那么这个上下限又由什么来决定呢?庞巴维克认为有如下因素:从需求方面看有两个,即对物品的需要的数目和买主对物品评价的数字;从供给方面看也有两个,即提供出售的物品的数目和卖主对物品评价的数字。
四、利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