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是中国中部一条重要的河流。它的流域范围,西面为河南的嵩山、外方山和伏牛山;西南为大别山和天柱山;北面直达黄河南大堤;东北以废黄河与汶河、泗水、沂河、沭河为界;东面直至黄海边;东南面以通扬运河和东串场河与长江流域相接。流域面积为18.6万平方千米。汶、泗、沂、沭4条河流,原来都是淮河的支流,后因与大运河相通,只有部分水量进入淮河,所以,广义的淮河流域仍然包括这4条河流,这样,流域范围在东北面以沂蒙山为界,流域总面积就可达26万平方千米。淮河在中国地理上是一条重要的界线。它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中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与淮河干流位置大体一致,此线以北,河流在冬季时结冰,而此线以南,河流常年不冻;中国年平均950毫米的等雨量线也基本上沿淮河干流;表现在农业上,淮河以北一般以两年三熟耕作制居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而淮河以南水田比重大,以稻麦两熟制较普遍。
淮河的来龙去脉
淮河水系由于流和10多条较大的支流及无数的小支流组成。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太白顶(又称大复峰),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到江苏省注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转而向南,最后在江都的三江营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00千米。
从洪河口到江苏省洪泽湖出口处的中渡,是淮河的中游。沿途有凤台的峡山、怀远的荆山和五河的浮山等三个峡口,被称为“淮河三峡”。河流逼山而行,碧空倒影,为淮河中游增添了不少景色。淮河的10条重要支流都在中游汇入。这一段淮河的北岸与黄河之间,是一个地面向东南倾斜的平原,海拔高度在20~50米之间,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濉河等支流都沿着这个倾斜面流向淮河。
洪河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东南,先向东北流,再转向东南,流至新蔡东面三岔口纳入南汝河,继续向东南流入淮河,全长298千米。洪河河槽狭小,下游多曲流,新中国成立前洪水时常泛滥。
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它源远流长,上游支流众多,周口镇以上有三源:主流的源头在中岳嵩山的西南,向东南流至周口镇;北源贾鲁河,发源于荥阳与密县交界处的大周山,与源于嵩山东麓的双泊河汇合至周口镇入颍河,长246千米。贾鲁河在郑州以北一段距黄河南堤很近,黄河南堤决口,常借贾鲁河的河道流入淮河,因而,它成了黄水侵淮的重要线路之一;南流沙河上源发源于鲁山县西尧山,向东流与北汝河相汇,至商水周口镇入颍河。颍河过周口镇向东南在安徽阜阳接纳了泉河、茨河,经颍上至正阳关附近入淮河,长557千米,如果从沙河的源头算起,则长619千米。颍河上源支流多,主流河道狭,很容易泛滥成灾。
西淝河上游清水河发源于河南鹿邑县西北,向东南流经安徽利辛、凤台,在峡山口入淮河,长265千米。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黄河水曾经茨河入西淝河,使西淝河中下淤塞,成为一条泥河,下游花家岗到万嘴孜间,广大滩地积水,成为花家湖。在1950年的洪灾中,西淝河下游与颍河、涡河下游又因大水漫溢而连成一片。
涡河发源于河南开封西面与中牟之间,向东南流,到了亳县刘寨,左岸有源于开封附近的惠济河汇入,再向东南,在怀远县城东面流入淮河,全长382千米。过去当黄河在中牟、开封一带决口时,水流就经涡河入淮。涡河的河床比较宽广顺直,在淮北各支流中,它是水流比较畅通的一条。现在,涡河与西淝河间有阜蒙新河相通。
北淝河发源于涡阳县的北部,向东南流,至五河县西南边境的沫河口注入淮河。北淝河的下游河床淤浅严重,过水断面很小,在怀远县境内拥水形成一个湖泊——四方湖。
濉河是由一系列发源于砀山黄河故道南堤的小河汇合而成的,流经濉溪、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省泗洪县城北,在魏嘴注入洪泽湖,长290千米。历史上,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沿故道行水时,其中就有一部分经过濉河上游进入淮河。
上述各河中,除洪河和颖河的上源之一北汝河发源于伏牛山外,其余大都发源于黄河南堤下,呈西北—东南向平行注入淮河。
淮河南侧的支流,主要有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
史灌河由两条河流汇合而成,西面的一支叫灌河,东面的一支叫史河。灌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东南部的大别山北坡长竹园附近,向北流汇入史河。史河发源于安徽省境内大别山献旗岭西北,向北流,汇灌河后向东北流动,在三河尖注入淮河。史灌河流域大部在山地丘陵区,大雨时,山洪暴发,水势凶猛,对淮河中游洪水有很大影响。
淠河发源于安徽岳西县大别山东段北麓,逶迤向北,流经霍山县、六安县,再向北成为霍丘与寿阳的界河,在寿县的正阳关入淮河,长248千米。由于它发源于大别山区,流域内雨量多,河流的流量大,过去常常成灾。
东淝河发源于肥西县大潜山北麓,中下游河道淤塞,水流不畅,扩大为瓦埠湖,经寿县城北,向西经八公山入淮河。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在这里发生。
池河是由发源于定远县北部山地南坡的蔡桥河、桑涧河等一系列小河及发源于肥东县西北部的一些小河汇流而成的,向东北流至嘉山县,下游扩展为女山湖,转向南流,汇七里湖,经嘉山旧县,再汇涧溪湖,在马岗嘴与关营之间入淮河,全长182千米。
淮河南侧支流的长度比北侧支流要短,形成为一个不对称的羽状水系,这是淮河中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淮河中游的水文特征有着重大的影响。淮河中游水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支流注入干流的汇流点附近,往往有湖泊存在,支流下游河湖不分。如南岸东淝河下游的瓦埠湖,池河下游的女山湖等;北岸沱河下游的沱湖,石梁河下游的天井湖等。在淮河干流北侧,当有支流注入时,一些低洼地也潴水成湖,如颍上的丘家湖、唐垛湖、八里湖及凤台县的焦岗湖等。这些湖泊大都是过去黄河洪水泛滥侵入淮河时,带来了大量泥沙,使淮河干流河床淤高,加上洪水的顶托作用,各支流下游排水困难,因而淹没成湖。
从洪泽湖出口处的中渡到三江营,是淮河的下游。它大都是借道湖泊,不成河形,也无较大支流汇入,长度不足150千米。淮河的下游,现有三处去路。一处从洪泽湖流出后,向东经过江苏省金湖县入高邮湖,由高邮湖向南再流入邵伯湖,出了邵伯湖向南经六闸穿过大运河,在扬州以东转向东南流,在三江营入长江,这是现今淮河下游的主要去路。另两条出路是,出洪泽湖向东北,一条经苏北灌溉总渠,通过高良涧闸向东北,在淮安县南穿过运河,在扁担港入黄海;另一条是在特大洪水时通过淮沭新河,分洪入新沂河,从灌河口入黄海。淮河下游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沭、泗河等,现在通过新沭河和新沂河入黄海。
淮河的年径流总量不算大,如蚌埠站的平均年径流总量约为257亿立方米,但各年流量相差十分悬殊,多雨的年份可达700多亿立方米,少雨的年份只有53亿立方米,两者相差13倍多。另外在一年以内,由于降水量的一半集中在夏季的6、7、8三个月,所以汛期都出现于夏季,一遇暴雨,即会形成洪水。
由于淮河水系是一个不对称的羽状水系,淮北支流较长,河道坡度平缓,具有平原河流特性;淮南交流源短流急,河道坡度大,上游具有山溪性河流特性,流域内降水时间往往比较一致,暴雨期间水流很快汇入干流。因此当淮北支流的洪水下泄时,干流河道已被南侧支流的来水占据,造成排水不畅,加上中游的支流为数众多,水量迅速增加。洪河口年平均流量只有174立方米/秒,到了中渡就猛增至995立方米/秒。淮河中游河道又比较弯曲,有“九里十三湾”之称,排洪能力也小。此外,淮河汇入长江处,因长江流量大,汛期长,往往也是排水不畅,而江、淮两河相距很近,常同时发生洪水,长江不能排泄淮河大量来水,这样就造成了淮河经常泛滥的局面。
淮河的治理
新中国的成立,使淮河流域人民获得了新生,也揭开了改造淮河的新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1950年,党和人民政府就领导淮河流域人民开始了治淮斗争。
根据淮河的特点,首先制订了“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方针。这就是:上游以蓄为主;中游疏通河道,使洪水和内涝能及时下泄,并加固堤防,按实际情况也可分洪和蓄水;下游以开挖排水河道,增加泄洪、排涝能力为主。全流域范围内都积极发展灌溉、航运事业。
为了减少洪汛期间上游洪水的迅速下泄,在淮河干流和支流的上游修建了许多山谷水库。如淠河上游的佛子岭水库,史河上游的梅山水库,30多座大型水库和4000多座中小型水库,削减洪水进入中下游,起到了防洪作用,并可进行发电和灌溉;与此同时,上游广大山地丘陵区还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历史上最容易泛滥的中游,有些河段因河床高于支流河道及周围平地,洪水和内涝都不易通过干流排泄。
连接淮河中游支流史河、淠河和长江支流杭埠河,以灌溉为主的淠、史、杭大型工程,已于1970年底完工。这项工程主要是利用大别山东麓各水系的水利资源和淠、史、杭三条河上的梅山、龙河口、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等五大水库蓄水,灌溉江淮丘陵九县二市的大片农田,总面积12600平方千米,耕地1200万亩。并且把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与长江水系的杭埠河沟通起来,使比较干旱的江淮丘陵得到灌溉,灌区内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淮河下游,主要是新辟入海、入江行洪水道,提高排泄洪水的能力,发展灌溉。从洪泽湖东面的高良涧向东北至黄海扁担港,开挖了一条长170千米的苏北灌溉总渠,平日可以航运和灌溉2500万亩农田,洪汛期间可以分洪700立方米/秒的洪水,并在高良涧建立水闸,以控制苏北灌溉总渠的水量。在三河和高邮湖之间还开挖了引洪道,扩大入江水量,改善了尾闾不畅的状况。从洪泽湖向北,新开辟了淮沭新河,分淮入沂,洪汛时,可分部分洪水通过新沂河入海。在沂、沭河下游,开挖了新沭河、邳苍分洪道、新沂河等引洪河道,增加泄洪能力。从苏北射阳湖向东北开挖黄沙港等,排泄里下河洼地的积水。另外,在扬州以东还兴建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干旱时,可调长江水以济淮河流域的运河两岸地区;内涝时,可抽水排涝。
对淮河的综合治理,使淮河流域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淮河流域中上游的大、中、小水库犹如繁星密布;苏北灌溉总渠和新汴河等数十条大型骨干河道,像一条条玉带,镶嵌在辽阔的淮北平原的麦浪稻海之中;湖泊里渔帆点点,河道上百舸争流,把绚丽的淮河流域装扮得分外妖娆!
1975年8月上旬,淮河流域上游的洪汝河、沙颍河流域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的袭击,形成特大洪水,洪水量超过了许多治理工程的设计标准。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工程都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许多水库和蓄洪区,在拦蓄洪水量超过保证水位时,确保了水库安全,减轻了洪水对下游的压力。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些治理工程,在遇到这样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时,淮河流域人民将处于何等深重的灾难之中!由于淮河流域人民坚持治淮,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水灾害。洪水过后,他们迅速恢复生产,加固原有工程,提高抗洪抗涝标准,连续几年夺得了农业生产的丰收。过去“风吹黄沙满天飞”的淮北,现在很多地方都具有“岸柳成荫稻谷香”的江南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