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道至南、北纬40°左右的范围内,南北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北部为顺时针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为反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此外,北太平洋尚有来自北冰洋的千岛寒流,在日本称亲潮。
黑潮是北太平洋中部表层环流的一个环节,是北赤道洋流在菲律宾群岛附近向北转向的延续。黑潮从北纬12°~14°到巴士海峡间的一段,称黑潮源地。自源地出发,沿台湾岛岸北上,进入东海。沿东海大陆坡流向东北到达北纬30°附近,称东海暖流。然后分为两支:一支进入日本海和黄海,分别称为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另一支,即主支经吐噶喇海峡进入日本南部海域,到达北纬35°附近之后,东流至东经160°附近,全长约6000千米,是世界著名的暖流。黑潮的物理特性为温度高、盐度大、水体颜色蓝黑。夏季温度高达29℃,冬季为20℃左右,水温向北递减。主流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宽度约100~200千米。在台湾岛与琉球群岛间厚度可达700米左右。黑潮在东海时的流量约为长江流量的1000倍,相当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倍。黑潮对太平洋西部海域纬向地带性破坏作用十分显著,它使流经的海域增温、增湿,促使等温线走向发生突变。同时把低纬海区的海水、饵料输送到中高纬海区,使沿途海域形成一些著名渔场。
千岛寒流发源于白令海区,受极地东风影响,寒流向西流动至大陆沿岸,沿堪察加半岛南下,使沿途海域增加了寒冷程度。寒流至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暖流汇合,在西风吹送下向东流去,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它的一部分至北美大陆西岸南下成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回到极地海区。亲潮与黑潮交汇之处,由于两者水温和盐度的显著差异,形成一个水文不连续面。寒流水温低,密度较大因而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形成“潮际”,这里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最大渔场之一。秘鲁寒流是南太平洋环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始于南纬45°左右,贴近南美西岸北流,直到赤道附近。秘鲁寒流在北流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离岸风也使表层海水偏离海岸,致使平均深度约100米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沿岸水温显著下降。这里年平均水温一般为14℃~16℃,比附近气温低7℃~10℃。海水上泛把大量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带到水面,加以洋面低而厚的云雾阻挡阳光照射,促使海洋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秘鲁沿岸海域中冷水性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据观察,该海域距岸200~300千米浮游生物繁殖的程度仍然不减。因此秘鲁沿岸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有些年份,一支被称为“厄尔尼诺”的暖流突然闯进秘鲁沿岸,使海水变暖,这支暖流源于太平洋东部,从赤道向南流。它的到来,一方面使秘鲁近海冷水性生物几乎全部丧失生命;另一方面又给秘鲁沿海带来大量降水,造成水灾和土地侵蚀,因而是一支“不受欢迎”的洋流。
三、水温及其他水文特征
大洋表层水温特点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气温的影响,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过程基本与洋面气温一致。大洋表层水温日变幅一般不超过0.5℃,年变幅比日变幅大,但也只有几度。太平洋表层水温为19.37℃,比世界大洋表层平均水温(7.54℃)高出近2℃,是最温暖的大洋。
太平洋表面水温分布随纬度增高而降低。水温变化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陆分布、洋流运行、海上气象、入海河水温度等影响。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状况,就综合反映这种影响。
8月,整个北太平洋的表层水温在零度以上,最高温度在中美附近,水温为29℃或更高。赤道附近为26℃~28℃。最低温度在阿留申群岛附近(6℃~8℃)。因受寒、暖流的影响,在北纬40°以北的水温,西部低于东部,东西温差达10℃~18℃。北纬40°以南的水温,西部高于东部,东西温差为6℃~7℃。8月在南纬60°以北水域温度在零度以上,水温随纬度自高纬向低纬逐增。在南纬40°以南,水温变化在0℃~12℃之间。南纬30°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东西岸温度相差达10℃左右,南纬10°附近,东西温差达11℃~12℃。总之,8月的南太平洋,东西两岸水温差异随纬度降低而增大。
2月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水域的水温在零度以上,最低处在千岛群岛附近(0℃~2℃)。中纬海区,东西温差达8℃左右,低纬海区东西温差为2℃~4℃。在南太平洋,南纬60°以北都在0℃以上,赤道附近可达28℃。
根据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太平洋的水温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1)由于太平洋面位于低纬热带海域的面积最广,冬夏大部分水域温度都在0℃以上,其中年平均表层水温高于25℃的海域面积为6.6×107平方千米,约占整个洋面的35%;水温高于20℃的面积为9.6×107平方千米,约占整个洋面53%。因此,使洋面年平均水温高于其他大洋,成为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
(2)太平洋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分布呈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南太平洋洋面辽阔,受陆地影响较小,水温分布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比北太平洋更明显。
(3)受大洋环流性质的影响,沿岸海域发生局部增温或降温,使南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以北的大洋东西岸发生水温差异。一般在赤道以南热带海域至北纬40°以南,西暖东寒,北纬40°以北,西寒东暖。局部增、降水温使与纬度平行的等温线走向产生弯曲和偏斜。
(4)太平洋面赤道横贯,北太平洋水域大于南太平洋,因此,北部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大。加上北太平洋为陆地环抱,仅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使北方冷水团的影响受到限制,所以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表面水温高1℃~2℃,全大洋高温中心多分布在北太平洋。
(5)大洋西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洲大陆,沿岸季风发育。季风一方面助长沿岸洋流势力加强;另一方面使沿岸大陆注入海洋的径流具有季节变化特点,促使沿岸水温具有夏高冬低,冬夏温差大的特点。
大洋盐度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太平洋表面的大量降水降低了海水的盐度,特别是在赤道带和中纬西风环流带盐度最低。在亚热带,盐度最高。因为这里降水少,蒸发强烈。太平洋表层水的盐度分布特点是:
(1)赤道附近最低。在赤道逆流区有一低值带;南、北纬20°处盐度最高;然后盐度又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在高纬海区。
(2)在亚热带高盐区与极地之间,有一盐度随温度很快减少的区域,南纬45°~50°之间尤为明显,盐度的经向梯度很大的现象是由大洋环流造成的。这里盐度略低于34‰。
(3)极地寒带海区,由于受融冰影响,暖季表面盐度较低,一般都在30‰左右。
(4)寒暖流交汇处盐度梯度大,这是因为寒暖流盐度差值大,尤其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现得很突出。
大洋表层水的密度随温度和盐度而变化,因此影响温度和盐度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密度的分布和变化。随着纬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区温度很高,盐度很低,因而表层水密度很小,约1.023克/立方厘米。亚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温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以上。在有洋流的地方,水的密度的梯度很大。
海洋资源
太平洋海域辽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
一、矿产资源
到目前为止,人类能在海底勘探、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铜、铁、铝、锰结核等几十种。其中大陆架区的石油,深海锰结核的开发和研究,进展最为迅速。
据计算,全世界石油总储量为3.0×1011吨左右,海底石油将近1.0×1011吨,如包括天然气折算石油在内,则世界大陆周围浅海石油储量为2.4×1011吨。太平洋西部、西南部各边缘海以及东部沿岸大陆架,都已发现许多油气藏。
太平洋深海区,近年来发现了几种自生沉积矿床,如锰结核、磷钙石结核、重晶石结核海绿石等。锰结核又名锰矿瘤或锰团块,19世纪七十年代在大洋盆初次发现锰结核矿藏。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世界各国对之有很大的经济兴趣。太平洋锰结核的储量居世界各大洋之首。锰结核是一种棕褐色外形像马铃薯的沉积矿,它以贝壳、珊瑚、鱼骨等为核心,把其他物质聚集在周围。锰结核直径一般小于20厘米,个别达1米以上;其成分以锰和铁为主,其他尚有镍、钴、铜、铅等金属元素二十多种。它的形成速度很缓慢多广泛堆积在水深3500~6000米的洋底,以地形切割厉害、沉积缓慢的区域最为富集。世界各大洋底都有锰结核分布,但以太平洋底锰结核的分布最广,从北美洲及南美洲岸外的深水区开始,横跨整个太平洋,直至日本、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诸岛外侧深海区都有分布。初步估计,锰结核在太平洋底的分布面积达15×107平方千米。在北太平洋,北纬6°31′~20°,西经110°~180°的范围内,特别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是世界各大洋中锰结核最富集的海域。在那里锰结核几乎完全覆盖了海底。北纬20°以北锰结核分布渐少。在南太平洋南纬10°~19°,西经134°~162°之间的海底是锰结核富集区。南纬40°~60°,东太平洋洋脊的西侧和深海丘陵的低洼处也是一个富集带。据估算,世界各大洋锰结核的总储量约为2.0×1012~3.0×1012吨,而太平洋就有1.0×1012吨以上,比全世界陆地上蕴藏的锰、铜、镍、钴、铁等金属的储量还高出几百倍到几千倍。
磷钙石是一种土状磷灰石,用来制作肥料及化工原料。一般沉积在水深40~360米的海底,如新西兰、澳大利亚附近海底有大面积覆盖层。重晶石结核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卡伊群岛附近的大陆架区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海底。此外,从太平洋的砂金矿的开发中,可选出一些贵重的矿产,如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砂锡矿、磁铁砂矿等。金红石可提取制造火箭和卫星不可缺少的金属钛;从锆石中提取锆,是核反应堆的重要材料;从独居石中提取钍,经加工可代替铀,作为能源。澳大利亚生产世界上95%的金红石,70%的锆石,25%的钛铁矿,其中大部采自东岸滨海区。深海底部,有7.0×107平方千米面积覆盖着红黏土,这是一种含有较多氯化物的深海沉积物,其中含有丰富的铀。抱球虫软泥含碳酸钙成分较高,是一种制造水泥的原料。
二、生物资源
大洋水体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环境。大洋的生物是丰富多样的,其动物种类总计约15万种,植物15000种。按生物栖居条件可分为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大洋生物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如光照、温度、气体成分、盐度、密度、压力、透明度、水分循环特征,以及底土的理化性质等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自然地理地带性,因而可以把世界大洋划分为一些生物地理区和生物地理群落。大洋生物的分布不仅表现出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也表现出所谓环陆地带性,即从沿岸海域向大洋内部的有规律的变化。
太平洋的生物是世界各大洋中最为丰富多彩的,太平洋生物量占世界大洋的50%以上。太平洋浮游生物单细胞藻类就有1300多种,大洋底部的植被约有4000种藻类和近20种显花植物(海草),有世界最大的海藻(巨藻,长约200米)。太平洋动物种类为其他大洋的3~4倍,仅印度尼西亚各群岛海域就已知有2000多种鱼类,热带太平洋软体动物门区系超过6000种,石珊瑚类超过20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