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折飞一片天空
45042400000010

第10章 风筝制作技艺(4)

试放须在良好的风场中进行,选择空阔,前后左右离风的阻碍物较远的地方。有围观群众,必须避开。要辨清风向,背着风,顺着风向前抛出风筝。要抛得远一些,以减轻被你身体扰乱过的乱风的影响。不容易抛得好,要多试几次。然后拉一下,使风筝吃牢风而飞翔。风筝翻筋斗,先将所有根骨(包括斜骨)做弯曲试验,加以校正。单风斗的风筝若粘合不好,胶水出格,会造成两侧翼翅能动的部分宽度不等,形成两侧风斗有宽狭,风筝会向风斗狭的一侧翻筋斗。最后调正头线。袋儿风筝的头线,要求得很正确,要细心多试几次缩短下头线。风筝不吃风,一般是由于风筝中部有向后微凹,可用两手拇指和食指紧握风筝中骨两侧,向后微微弯曲校正。试放时会出现的问题很多,必须找出原因,加以校正,方能做成一架好风筝。

三、电光眼动态龙的制作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风筝历来以龙头精致的扎制工艺和逼真的精美造型而得到世人的喜爱和喝彩。传统的龙头经多少年多少代风筝艺人的流传和改进,形成了今天的精美造型。

传统的龙头各部位都是固定不动的,似乎缺少了点活灵活现的动态感。为了改变这种固定不动的造型,使龙头增加活灵活现的动态感,有人在龙头的动感方面做了一点大胆的尝试,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对龙头的扎制做了几个部位的改造,在不破坏龙头的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它的动态感。

改造后的龙风筝放飞到空中时,放飞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放飞线一拉一送,导致龙下颌的前后摆动,使龙嘴自动做闭合和张开的动作。

龙嘴闭合时带动龙舌自动收进口中,龙眼自动闭合,龙眼内灯泡自动熄灭。相反,龙嘴张开时,龙舌自动伸出,龙眼自动睁开,龙眼内灯泡自动通电闪光。

其特点是重量轻,增加了风筝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动力来源于放飞者手中的牵引线,操作简便随意,增加了放飞者的运动和乐趣,使龙风筝在空中的效果真正能够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其受到周围风筝友的好评,并在2000年中国首届风筝创新作品大赛中获铜牌。

现将电光动态龙风筝的各传动和转动部分制作与原理分别介绍如下:1.龙嘴的张合部分,由龙下颌前后摆动而形成。

具体制作:下颌根部有向后延长约80毫米的两根竹条。与龙头主圈的接触处钻直径1毫米小孔,用大头针插于其中当旋转轴,成为龙的下颌关节。

2.龙眼睑的制作及眨眼动作。

龙眼睑须做成比龙眼眶直径略小直径70毫米的半球状竹条框架,用1毫米×3毫米竹条扎制直径70毫米圆圈,然后用1毫米×1毫米的细竹条弯成与竹圈相同直径的半圆状,纵3根,横3根,呈放形状固定于竹圈上,使其呈半球状凸面。将其糊面,涂色,并在有凸出的竹条处粘金纸,使龙闭眼便有金光闪闪的效果。在竹圈的直径两端处和龙眼眶的相应处各钻1毫米小孔,并插大头针做转轴。在竹圈内侧转轴上方20毫米处钻直径1毫米小孔,栓上使其闭眼的拉线,同时挂上使其睁眼的细弹簧(用自行车闸线绕制),另一端固定于下面的竹架上。龙头内眼眶上外侧固定直径3毫米、长5毫米塑料管,使闭眼拉线顺利穿过连于下颚根部向后的延长竹条上。当下颚闭合时合用杠杆作用通过拉线使眼睑闭合;下颚张开时,拉线变松,弹簧回缩将眼睑拉开。

3.龙眼及闪光眼球的制作。

用1毫米×3毫米竹条做成直径65毫米圆圈。用150瓦灯泡球面当胎涂上肥皂,覆上直径>65毫米的湿绢,涂白乳胶连糊4层绢。干后用圆规划直径65毫米的圆,用快刀片沿线割开取下,整形后粘于竹圈上,中间割出直径45毫米的圆孔,竹圈的下3/5固定于眼眶内3/5处。将前头直径为45毫米的喇叭形灯泡后部去掉,前端固定于45毫米的圆孔中成为透明的黑眼球,后部透明处用黑胶布包好,留直径30毫米圆孔,将手电筒灯泡底坐插入孔中。将正负极连线引出接至下颚与龙头开关触点上,通过开关后引至3节5号电池中。当下颚闭合时,接点自动断离,眼内灯泡熄灭;下颚张开时接点接通,眼内灯点亮。

4.龙舌随龙嘴的张合而自动伸缩动作。

龙舌根部两边的竹条延长并向下弯曲30毫米处与龙头接触处,各钻直径1毫米小孔,插入大头针做转轴。当下颚闭合时,舌体就会向上,同时向后收回,下颚张开时舌体就会向下、向外伸出。

以上介绍的几项改进制作,只是在纸面文字上做一说明,有些实际问题难以用文字准确无误地注释,需要朋友们在具体制作时加以斟酌推敲,如延长竹条的弯曲度,钻孔和部位连接的位置等都必须恰如其分,才能使各部位运动自如,达到预想的满意的动态效果。

[第六节风筝扎糊诀和画诀]

以下这些传说是曹雪芹所作的“扎诀”和“画诀”,到底成于何时,出自谁手尚无定论,而且所传的内容也各有出入。这些,“口诀”是前人对传统中国风筝技艺的记录和总结,是以前风筝技艺流传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不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这些“口诀”和“画诀”都对我们了解、认识、研究和探索中国风筝的历史和技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雏燕扎糊诀”

雏燕如何糊扎,依纸计算莫差。

头乃四横三竖,胸腹两头相加。

主条五段等分,尾竹正方交叉。

全长十取七五,裆线上五更狭。

三停中路是主,两翼尤须详察。

诀为四三三四,变化悉靠自家。

“肥燕扎糊诀”

肥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两腹齐尾根。

中间应照拍子计,主条七段皆等分。

两膀对扎似半圆,上条健直下条纤。

膀角主要是存形,尾中配花须持平。

两者务必扎牢固,上大下小利泻风。

中路裆肥为保稳,收放不致左右倾。

“瘦燕扎糊诀”

瘦燕三三法更奇,一头一腹尾根齐。

头宽应是长之半,胸是膀条十之一。

十段等分论条架,膀梢瘦削方俏皮。

下端长短如何定,六五于十最为宜。

头腹相停裆略短,一五于十尤须知。

腿瘦狭长单面软,泻风左右不倾歇。

“比翼燕扎糊诀”

比翼双头燕,扎法格调变。

头高一作基,八一乃其范。

胸腹是正方,个半宽为宪。

梢软膀兜浅,受风匀也遍。

比度五七强,横平须略欠。

裆同头之高,风自中路散。

“硬膀扎糊诀”

硬膀糊从两翅先,纸由条后搭向前。

膀线两端纸开口,先将稠糊涂外缘。

两傍凹处须一致,不然吃风必转圈。

受风泻风上中下,三停搭配重两端。

下部是尾主泻风,根软保稳不倒翻。

头小凹糊增风力,上大切记要平粘。

“软翅扎糊诀”

软翅扎时条最难,汗不去透形必还。

主条受风应力大,反用竹青要烘干。

上条是主须刚健,若有下条须扁圆。

轻巧玲珑论骨架,竹厚条密最为嫌。

喜看长干小儿女,青梅竹马戏门前。

宓妃何兴来天畔,婀娜婷婷步青莲。

“小燕画诀”

小燕欲将童子拟,四肢渐大短身躯。

颈长疑是头颅巨,眉清目秀意顽皮。

口角乳黄犹然在,胸中洁白更无欺。

权寄游兴桃园水,且寓逸情武陵溪。

尾随下蛱觅花圃,时逐鸳鸯戏芙蕖。

殷殷祝福椿萱茂,仙寿逻龄过云霓。

“雏燕画诀”

雏燕如何来画,拟人是胖娃娃。

肢短头宽且大,尾小羽稀有差。

双瞳澄似秋水,两颊艳若荷花。

眉开眼里含笔,黄口呢催喃话。

心头洁白天真,胸中坦率无瑕。

孺慕情意拳拳,除此哪有牵挂。

春未习步花丛,夏初学飞林下。

时伴彩蝶翩跹,偶随鹤雀穿架。

捉捕螟腾蟊贼,巡田收苗护稼。

“肥燕画诀”

大地春回景色妍,燕子报喜到人间。

画拟人态形神备,笔法意匠体势全。

广额丰发腮含笑,眉梢上轩见喜颜。

红润眉心花绽蕊,绿泛眼膜叶钩连。

两目凝神须下视,一时洪福到眼前。

领如满弓承双颊,胸似银瓶气度轩。

蓄势待发权在握,时根腋翎必相衔。

两笔皆寻膀线起,位在中央不可偏。

腰列纹锦即尾羽,上寿福禄在两端。

二尺一节尤须记,尾翎似盆节下悬。

主尾展开八字势,四翎适为一个宽。

两膀画作菱角形,肩领双钩月半圆。

铁肩高耸凌云志,一展遐龄可齐天。

翎如尺数各加十,上起中线下到弯。

羽内纹锦花一簇,红桃绿柳色最鲜。

五福捧寿桃花瓣,十绿全臻柳叶尖。

彩蝶双双飞上下,不负春光舞翩跹。

“瘦燕画诀”

纤纤瘦燕舞临风,竟掠翩跹上九重。

天际频传钲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

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宫。

为貌娇姿拟人态,须将意匠写神形。

金盘舞起羽衣飘,锦锈仙裙束细腰。

万缕情思双鬓上,一段风流两眉梢。

盈盈笑含樱口闭,脉脉情余此目意。

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

鬓云覆颈衬玉颔,细指捧心愈增妍。

红中一幅缀素锦,酥胸双凸柳腰纤。

翡翠珊瑚镶宝带,雾彀冰绢束金环。

环带锦饰三元寿,裙绦彩多蓝紫绣。

福禄连绵绕仙桃,回纹万转玲珑透。

乐奏归风送远曲,浓歌艳舞风星倚。

锦瑟凝歇曲似终,绎福缤纷舞又起。

仙秧拂云翦翦飞,珠袖临风飘飘举。

胭脂霞披石榴裙,红映九霄晴空里。

尘缘未尽一线牵,瑶池罢宴返人间。

谁道天方能持后,应许掌上看留仙。

“半瘦燕画诀”

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

黄口犹存童稚意,春拎已具成人形。

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峰。

世事未烟谙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

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幅入云层。

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

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

字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

“比翼燕画诀”

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

雄羽映青彩,雌羽耀紫晖。

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

展眉喜兴发,顾眄神彩奕。

语语多深情,绵绵无尽意。

引领瞩遐观,襟怀犹但适。

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

卜居武陵溪,仙源靡赋役。

相敬诚如宾,直情非伪饰。

偕隐岂邀名,滤泊实素志。

连夜新春雨,花开不违时。

牡丹已葳蕤,红绿交相辉。

彩蝶翩翩来,迷花不知惜。

锦衣纨绔者,尽是轻薄儿。

耻与挤辈伍,联秧去云霓。

“倒图画诀”

填墨为范成倒图,黑白易位抑何殊。

嗜痴有人偏喜爱,好怪无事不追逐。

别开生面变旧法,另创奇观辟新途。

个中布局耐寻味,巧用纹样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