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漆作一处倾心
45040900000014

第14章 扬州漆器(1)

一、扬州漆器的历史扬州漆器生产历史悠久,西汉时,即获高度发展。从扬州市郊出土的汉带漆器就有数十起,不下万余件,其中以彩绘漆器最为发达。宝石镶嵌、金银平贴装饰工艺均已出现。漆器造型和纹饰均极精美。从这些出土漆器留下的书印和针刻款识中,可知当时扬州的民间漆器生产作坊已达到相当规模。

唐代扬州漆器生产进一步发展,夹纻脱胎干漆造像、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扬州24种贡品之一。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淮南节度使兼扬州盐铁转运使高骈,一次从扬州运往长安进贡的漆器就有15935件。天宝时,扬州的夹纻脱胎干漆造像工艺随鉴真大和尚东渡而远传日本。金银平脱漆器工艺已应用于青铜镜。据日本真人元开《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天宝二载(743年)和天宝七载(748年),大明寺高僧鉴真第二、第五两次东渡日本时,均携有漆盒子盘三十具和螺钿经函五十口。其随从弟子即有精于漆艺的。现存放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御影堂内,被称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夹纻脱胎干漆造像,即其弟子思托、忍基“模大和上之影”所塑造。招提寺金堂内正中供奉的,高达334.4厘米的本尊卢遮那脱干漆造像,亦为鉴真弟子扬州兴云寺僧义静所造。

骨石有边观音挂屏(唐)鉴真夹纻脱胎干漆造像(唐)本尊卢遮那夹纻脱胎干漆造像高334厘米,图为造像局部明代扬州漆器较宋元更为发展,创立了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周制)等著名品种,并形成了扬州漆器的特有地方风格。

清带乾隆时期,扬州是全国漆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不仅民间作坊林立,形成了漆货巷、螺钿巷、大钿金巷……等一条条以生产漆器为专业的街坊,两淮盐政还设有专门漆作,大量承制宫廷各种器皿、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出现了江千里、王国琛、卢映之、夏漆工等著名漆器匠师。漆器品种除雕漆、百宝镶嵌、螺钿镶嵌外、自宋宣和以后失传的漆砂砚又得到了恢复,并广为发展。八宝灰、刻漆、堆漆、波罗漆、影漆、填漆、洋漆(描金)等各种技法广泛发展,蔚为大观,并且互相融合,新的品种不断出现,如剔红雕漆与百宝镶嵌相结合,形成了独具扬州地方风格的著名新品种——雕漆嵌玉;骨石镶嵌在百宝镶嵌的基础上脱颖而出,成为独立新品种(现仍沿袭旧称“周制”)。漆器装饰纹样大量摹刻“扬州八怪”等名人书画,更提高了扬州漆器的艺术欣赏价值。

漆器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

(汉)三足漆奁鸦片战争以后,扬州漆器业渐趋萧条,点螺、漆砂砚、檀梨螺钿硬嵌等名贵漆器相继失传。同治至光绪年间,漆器生产稍有回升。主要漆器产品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浅刻盛行一时,品种有帽筒、笔筒、砚盒等。深刻挂屏常以“扬州八怪”书画为题材,洒螺钿屑铺地或用水色晕染,熏烟做旧,产品基本内销。清末民初,扬州漆器年销售值约银二、三万两,以梁福盛号所产漆器最精,产量占扬州漆器总产量的一半。

梁福盛仿古漆玩号约创于清代中叶,由其传人梁友善于清同治七年再传其子梁体才经营。地址在辕门桥牌楼口(今国庆路72号),作坊在店后(今参府街大升平巷内)。光绪至民国年间工人达300余人,年产1万件左右。品种有雕漆、螺钿、周制、刻漆、勾刀等。与福建省沈绍安齐名,有“南沈北梁”之说。据传两江总督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花鸟漆器屏风一堂(五片),即为梁福盛制作。产品除内销、入贡外,还远销欧美。

(汉)彩绘漆面罩宣统二年(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召开,扬州漆器获得一等金牌奖。1912年又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二等奖章,江苏省地方文物展览会一等奖章、一等奖、三等奖等。1914年6月参加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的展品,梁福盛号漆器获江苏省筹办巴拿马展品协会二等奖;1915年2月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梁家漆器获一等银牌奖。

(西汉)漆碗(俯视)

民国初年,扬州漆器作坊尚有20余家,销售漆器专业商店3家。作坊分内、外作,连家作,半成品加工等诸种形式。内作生产内销漆器,称“本庄”,有梁福盛等3家,均前店后作。外作生产外销漆器,称“洋庄”,作坊有刘松山、梁永圣、孙铸臣、钱仲纯等9家。“连家作”也称“夫妻店”,有陈太宝、蔡天宝、子海等10家。除上述漆器店作外,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扬州尚有一生产自救组织——扬州贫儿院,也生产螺钿漆器,地址在南门街,曾培养了一批有名望的漆器艺人,如乔松林、于增寿等。但不久即停办。扬州漆器行业的行会组织是涂物会馆,地址在皮市街板井巷内。每年农历四月三十日眼光菩萨生日,在教场酒家开眼光会,祭祀共同供奉的眼光菩萨。这个“行帮”组织,随着漆器业的衰落而逐步消亡。

(汉)漆笥抗日战争前两年(1935年),扬州漆器产品只剩下周制、雕漆、深刻三大类。雕漆品种有屏风、桌椅、盘盒等,年产共10件;周制有屏风、挂屏、柜子、箱子、插牌、花架、香几和其他小件,共300件;深刻只有屏风一种,年产约100堂。此外还有洗玉品种,有屏风、挂屏、插镜、扎盆花等,合计年产值约4670担米(当时米价合法币8元一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出口停止,漆器生产更趋萧条。生产作坊大部相继歇业。扬州多子街吴永顺作坊被日寇烧光。1945年,扬州生产雕漆嵌玉屏风和盘盒仅5件,刻漆50余件,合计产值485担米左右。至1948年,扬州漆器生产已极不景气,仅生产雕漆嵌玉屏风、桌子、盘盒5件,周制屏风20件,生产奄奄一息。梁福盛号亦于是年倒闭。扬州漆器店仅存谈森福、吴永顺两家,且均已半开半闭。生产作坊只有刘松山、孙铸臣两家,勉强维持生产。油漆颜料店市区尚有36家。漆器艺人大部回乡务农或改行转业,有的则流落他乡谋生。

解放后扬州漆器逐步发展。1953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筹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向梁福盛、梁德福、钱仲纯、孙铸臣等各原作坊买得浅刻、平磨螺钿盘盒和平磨螺钿、骨石镶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风、漆柜及其他工艺美术品,送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华东民间美术工艺品观摩会,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展出。从此扬州漆器工艺又重放异彩。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扬州远、近郊区许多汉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残片,多达万件。器物中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奁、案、几、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砚、盒、弓背、剑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还有漆棺、椁、面罩等丧葬用具,器形繁多,体现了广泛的用途。其装饰工艺则有彩绘、针刻、贴金、金银嵌等类别。其胎骨以木制为最多,故有关学者称扬州为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有不少以干漆夹为胎的,世称脱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铜胎、皮胎制器。

据《酉阳杂俎》、《杨太真外传》等书记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多次将扬州所贡金银平脱等名贵漆器赐给安禄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时,高骈任扬州盐铁史,为献媚朝廷,曾一次向长安运送扬州漆器逾万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本尊毗卢舍那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立像”均为鉴真弟子扬州兴云寺僧义静所造,都是日本的国宝。至元代,扬州已成全国漆器制作中心。雕漆尤为精美。元末明初时,“点螺”工艺出现。明清时代是扬州漆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名家荟萃,诸品具备。清代后期,扬州漆器出口外贸已较兴盛,远销欧美等国,年销量2万多件,“岁入三万两”。

新中国建立以来,扬州的老中青三代漆器艺人继承传统技艺并有创新发展。今天的扬州漆器分为雕漆嵌玉、平磨螺细、骨石镶嵌、点螺、刻漆、彩绘钩刀、漆砂砚7个类别。产品有屏风、地屏、挂屏、台屏、衣柜、酒柜、电视柜,及各式桌、椅、几、凳、瓶、盘、筒、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多种。

扬州漆器造型稳固雅致,做工细腻精巧,色彩和谐匀称,光泽柔和腴润。其装饰艺术,既具有传统工艺富丽沉静的民族特色。20世纪60年代初制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颂》、《喜鹊登梅》大挂屏,陈设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内。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作平磨螺钿《南京长江大桥》大地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受到过毛主席的赞扬。

漆器屏风

1987年9月,点螺木雕《泰山览胜》漆砂砚在东京、大阪专柜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赞美,后以400万元人民币售出。1988年2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烟花三月》,其质地刚柔相济、可舒可卷、体积轻巧、便于携带和收藏,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巧妙结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视为奇观。扬州现有市、县属3家漆器工业企业即扬州漆器厂、漆器二厂、江都特种工艺厂,产品销售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