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雕塑
45038800000026

第26章 汉代墓室建筑雕刻

中国汉代画像石墓中之建筑雕刻。汉代画像石墓已经发掘的大约有90座,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陕北与晋西北。其中以山东及苏北数量最多,约占1/3。这些墓葬都是在石材构筑的墓室或砖、石混作墓室的石构件上镌刻画像,或以高浮雕、圆雕、透雕雕出各种形象。画像石墓,始于西汉晚期,盛于东汉中期。到东汉晚期盛行结构复杂的大型多室墓,以用石材建筑的居多,而且在墓门、各室门额、四壁及石柱上多刻有浅浮雕画像,同时在立柱、过梁、斗拱等建筑构件上还有装饰雕刻。具有代表性的有山东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及江苏东海昌梨水库1号墓等。

安丘董家庄画像石墓位于山东安丘县城西南9公里的汶河南岸。墓室除墓门前的甬道以砖铺地外,其余全部由200余块巨大的石板砌成。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最宽处7.91米,结构分甬道、前、中、后室4部分。甬道为券顶。墓门分左右两扇,门上有一横楣和半月形的门额,门额上雕一卧鹿。前室顶呈覆斗式,斗各边和四壁成钝角相交,斗底由3石组成。前室北壁正中、正对墓门有一方柱,高1.26米,宽0.81米,厚0.46米,上托横枋。方柱周身镂刻裸体人物、走兽,人物达44人之多。中室面积较前室略大,南壁以上述方柱为中心开两门,室顶亦作覆斗式。中室东壁向外伸出,建一耳室,平顶。后室南壁中间有方形支柱,上承横枋,并分后室为左右两门。室中有一圆形支柱,高1.19米,直径0.41米。周身雕刻野兽作盘绕状,其中夹有少数人首。柱下有础,上有栌斗,斗的东西两平面上各有一高浮雕的伏兽,础、柱和栌斗由一石构成。圆柱北边还有一支柱,三面雕刻有人物群像,边部有蟠龙。后室的3根柱子承托着南北过梁,并将室分为东西2间,每间室顶皆为覆斗式。整个墓室建筑,南起甬道,北至后室方柱,为一条中轴线,平面布局极为规整。墓室200余块石材中,有画像石103块,组成69幅画面,分布在墓门、前、中、后室的四壁、室顶和柱上。内容有神话传说、奇禽异兽、车骑出行、舞乐百戏、狩猎及历史故事等。前后4根支柱,除中室北壁方柱为浅浮雕画像外,其余3根都雕镂得十分精致。人物雕刻尤其突出,有满腮胡须、精神奕奕的老年人,有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有天真活泼的小孩,还有怀抱婴儿正在哺乳的妇女。有的口吐长舌,有的挽手,也有跪着的,上下叠压,极为生动。

沂南画像石墓位于山东沂南县城西4公里的北寨村。墓室南北长8.7米,宽7.55米,分前、中、后3主室,并附有东西侧室,东3室,西2室。平面布局相当均衡,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但各室面积不同,整个布局又有变化,不单调。石材总计280块,画像石42块,有的一面有画像,有的两面,有的如八角擎天柱,周身都有,全部画像共73幅。值得注意的是前室、中室正中所加八角擎天柱上的斗拱设计,前室柱上有一带蜀柱、跨度相当长的斗拱;中室柱上跨度较短,但旁有倒衔双龙的斗拱。北边龙双角、南边龙独角。斗拱上都承过梁,把前、中室室顶分成2间。而后室因比较低矮,仅由一斗拱隔成东西2间,斗拱与中室相同。龙皆双角,龙身不如中室矫健。拱下无柱及础,只有一反转之栌斗,兼斗、柱、础三者功用,斗拱的2个散斗之间、斗拱与双龙之间、双龙与地栿之间都是镂的,室虽分,而相通,符合“死则同穴”的愿望。2间藻井盖上雕八瓣花朵图案。

昌梨水库1号墓位于江苏东海县城西北50公里处。墓室南北长4.93米,东西宽3.91米,由前、后、侧室组成。前、后室南北向,均在同一主轴线上。侧室附着在前室西边,与主轴垂直,由于侧室西壁及前室东壁分别开有田字形和日字形壁龛,墓室平面既整齐均称,又多变化。前室中安八角形柱,柱身八面与栌斗皆有线刻人物鸟兽花纹。其上的拱、散斗、枋并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已残)。拱旁两端也雕刻倒衔的龙首,龙首双角,张口衔珠。前室东西两间室顶都是抹角结构,藻井盖上各雕刻一蟠龙,龙首衔尾,中央为八瓣形垂朵。后室隔墙结构成工字形,北端是桥拱形结构,便于东西间相互交通。北端立柱上部,雕刻了栌斗和一只熊,熊蹲坐,前肢上举,托着头后、肩上的栌斗,腹部浑圆,四肢舒坦,显得毫不费力。整个熊的姿态富有生命力,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特殊的装饰。侧室西壁立面是一个田字形壁龛,中间蜀柱上雕刻了栌头和一抱小孩的人。造型体积虽小,但非常有力。

东汉晚期画像石墓平面结构都布置得比较成功,对称而富于变化。墓室所安的方柱、八角柱或圆柱,不仅将墓室分成东西2间,室内有宽敞的空间,减少了室顶的叠涩和抹角的层次,而且起到重要的装饰作用。斗拱两旁的雕龙实际上是拱外再加一拱的巧妙设计,它的曲度与拱相适应,帮助斗拱承载过梁的重量。这些雕刻既有实用功能又具有艺术价值。墓室建筑结构严谨,设计的精巧及富有生趣的雕刻造型,使汉代建筑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二里头陶塑中国夏代雕塑。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堆积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1959年起发掘。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有一批小型陶塑作品,陶色灰黑,所塑形象有蟾蜍、龟、羊、猪等。陶蟾蜍形体略呈扁圆状,腹宽约6.8厘米,身上捺印着密集的圈点纹,作探头窥视姿态。陶龟背部隆起,身长约9.6厘米,背上横竖皆刻7排方格纹。陶羊双角卷曲,臀部及后腿已残缺,嘴前伸,躯体修长,残长约9.5厘米,前肢并合捏成片状,作撒腿奔跑姿态。陶猪仅存头部,形体肥硕,眼眶呈月牙形,作张嘴觅食状。这批陶塑作品,既有猪、羊等家畜形象,亦有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延年益寿的灵龟、蟾蜍,造型皆生动逼真,捏塑手法简洁洗练,为探讨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