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烧出一本瓦辉煌
45032700000012

第12章 史前陶器

一、仰韶彩陶

仰韶文化是彩陶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产物。它的出现早在距今约8000年,遗留的彩陶遗址有多处。主要有:半坡型、庙底沟型以及它们的支系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彩陶等。

1.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因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人面与魚形的组合是它的代表性纹饰。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和圆底盆,此外还有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形瓶等,诸如杯、钵、罐、瓮、盉、甑、釜、壶等也都烧制。

人面魚纹彩陶盆

陕西西安出土

几何纹彩陶盆网船形彩陶壶

陕西宝鸡出土

尖底陶瓶

陕西临潼出土2.庙底沟型

庙底沟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彩陶。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此外还有敛口浅腹盆、敛口罐、长颈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彩绘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纹饰有几何形图案,如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带状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同时也有仿生纹和植物纹等。

彩陶钵

山西垣曲出土3.马家窑型

马家窑型彩陶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晚于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盆、敛口深口瓮、侈口有肩尖底瓶等。

彩陶底以飞橙黄为主,常绘黑彩,也有黑白两色和黑绘中加绘红彩的。仿生花纹仍多鸟纹及鸟纹变形纹,波纹线很多,螺旋线最为出色,具有柔和均匀,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和强烈的动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体画满花纹,又有内彩,内彩即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束腰彩陶罐:甘肃永登出土。

谷纹方格彩陶壶:甘肃景泰出土。

菱形纹彩陶罐:甘肃永昌出土。

人形纹彩陶罐:青海乐都出土。

带盖菱形纹陶壶:青海乐都出土。

波折纹有流彩陶壶:青海乐都出土。

漩涡纹尖底瓶:甘肃陇西出土。

双联彩陶罐:青海民和出土。

鸭形彩陶壶:青海民和出土。

旋纹双耳彩瓶:甘肃永靖出土。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

4.姜寨类型

在陕西临潼发现的姜寨遗址建于公元前4600~前3600年,是黄河流域保存较为完整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部落遗址。姜寨遗址中发现的许多精美陶器,反映了仰韶文化制陶业的发展水平。

鸟鱼纹彩陶瓢箪瓶

仰韶姜寨类型二、龙山黑陶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

黑陶工艺主要利用陶轮轮制的方法。它不以装饰取胜,而是以造型见长。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豆、杯、鼎、等品种。

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碳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我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显示出当时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钵、罐、盆、盘等。装饰技法有刻画、捏塑和堆贴。图案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猪纹方钵,上绘一猪,巨眼长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猪纹陶盆、鱼草纹陶盆、五叶纹方钵等。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陶器,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多绳纹粗红陶,晚期又有泥质红陶、黑陶和彩陶。这时又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先驱。

龙山遗迹 陶罐

龙山遗迹 陶豆龙山遗迹 陶碗龙山遗迹 陶瓮三、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和江苏北部。据测定,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灰陶、黑陶,白陶。其中钵形鼎、背壶、圈足高柄杯等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在装饰方面,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素面陶较多,大部分经过打磨。大汶口文化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镂孔,这种技法主要见于豆和高柄杯,有三角形、圆形,菱形,方形和长方形。

白陶器白陶是大汉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用高岭土制造的。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并保持了陶土的纯洁,烧制的白陶器皿制作精致,颜色洁白,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彩陶盆:江苏邳县出土。

陶号角:山东莒县出土。

四、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而命名。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距今约8000多年的属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烧成温度在900℃左右。裴李岗陶器的陶质松,表皮易脱落,由于是手工制成,器壁薄厚不均。器物造型较简单,有碗、罐、壶、钵、鼎等,其申最具代表性的有三足鼎、双耳壶等,另外还有陶塑动物等艺术品。从装饰上看,泥质陶器多为素面,夹砂陶器表面有简单粗糙的绳纹、划纹、指甲纹、篦点纹等,纹饰较为简洁。

五、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遗址于1976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被发现,其所处时代和出土的陶器与裴李岗文化基本相同。陶器手工制作,内壁凹凸不平,器型不规整,典型器物有陶盂和陶支架。较为特殊的是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片彩陶,这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彩陶。

双耳三足壶 裴李岗文化此壶属泥制红陶,是用手工泥条盘筑法制作而成。侈口,高领,球腹,圆底。腹上部附两个对称的弓形小耳,耳上有穿孔。底部三圆锥形叩足外撇。通体素面,由于烧成温度较低,受热不均,质地较为疏松,有些地方呈黄褐色。器形简单,质朴大方,反映了陶器发明初期的特征。

六、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而得名,它是长江下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存。距今有近7000年的历史。

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陶器数量很多,绝大部分为夹炭黑陶,即在陶土中羼入植物茎叶和稻壳,在烧制中因炭化作用而形成。器型有釜、罐、钵、盆、盘等。其中六角形椭圆盘,多角形口釜,造型别致,为其他文化所不见。在制作方法上多为手制,较为粗糙,器壁粗厚,造型不规整。装饰技法有刻画、捏塑和堆贴等。纹饰有绳纹、几何纹和动植物纹,某些纹饰布局繁密。具有代表性的纹饰为猪、鸟、花草纹等,还有将动物纹与植物纹共刻于一件器物上的。

七、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因在浙江马家浜地区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上海和江苏南部一带。年代约为公元前4700~前3200年。马家浜文化主要特点是陶器多为红陶。尤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器为多,普遍采用慢轮修整或轮作。夹砂陶以红褐色为主。除素面外,纹饰有划纹,弦纹,绳纹、竹节纹、附加堆纹与镂刻等,部分陶器表面还饰有红色陶衣。彩陶多用红褐彩和淡黄彩在磨光的陶器表面画出条带纹、弧线纹、连圈纹和网纹。器型主要为饮食器和盛储器。

此陶壶器表施黑陶衣,撇口,短粗颈,折肩折底,圈足高而外撇。通体镂空装饰。腹部作三角与圆形相间的纹饰两层,辅以双刻线纹。此件镂空黑衣陶壶是马家浜文化的象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