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绘画
45030600000016

第16章 两宋山水画

一、概况

两宋山水画继五代之后成熟发展,达到旺盛时期。皇帝、贵族、士大夫文人及富商都对山水画发生了兴趣,此时山水画家辈出,题材各异,风格多样。

宋代画家热爱祖国山河,对山川景色都挥毫运思,写其真,传其神。他们创作取材更广阔、更丰富。结合社会生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借景抒情,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审美情操。有的画“剩水残山”,以解愁;有的画雄伟山川,表达开阔的心胸。他们有的隐逸山林。他们的美学观点往往溶合儒、佛、道为一炉。渗透着道教出世的无为思想。“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之一,即在于避尘嚣而亲渔樵隐逸。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复归自然的山水精神之中去获得实现。他们之中有在朝官运亨通的,也常以游山、画山水之乐来解脱官场烦恼,来自遣、自娱,来标榜“清高”。正因为以上几方面原因,两宋山水画家注重深入自然,师法造化,“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郭熙《林泉高致》)。元朝汤《画鉴》谓:“唐画山水,至宋始备”。这些都说明两宋山水画旺盛的原因。

五代荆浩、关仝把唐代山水画传统技法提高到成熟水平,对北宋山水画影响巨大。李成、范宽师法他们,并加以发展,成为一代大家。董源、巨然由五代入宋,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四大家”。他们对山水画的章法结构、透视、比例和山石皴法等技术,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将山水画推向了高峰。他们的高超技法,“照耀古今,为百代师法”。培养和影响了两宋一大批著名的山水画家。

在绘画风格上,董、巨一体称为南方画派;李、范为一体称为北方画派;北宋文人画家米芾和儿子米友仁崛起,创雨点山水,又成一个流派。这样北宋三大派至南宋马远、夏珪创出边角之景,又立一派。宋代山水就创立四流派。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所表现的笔墨风格和地域特征有明显差异。但都是以“远视以取其势”的全景山水。而南宋马、夏写山之一角,或写水之半边,以“近视以取其质”的边角山水。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王世贞所言,大体反映了山水画演变发展的过程。这五变,有二个半“变”产生于宋代,可见宋代山水画发展旺盛。

宋代新兴的文人画体系,倡导者苏轼、米芾、李公麟、文同、黄庭坚、王诜等北宋著名画家。文人画首领是苏轼。他们在创作上大胆尝试,理论上提出许多新见解,兴起了反映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和精神理想的文人画运动。这是一股艺术潮流,影响和决定了元、明、清中国画的整体面貌。

二、北宋主要山水画家与作品

“萧疏清旷”画家李成

李成(919—967),字咸熙,原是唐代宗室,五代迁居山东营丘。李成生活于五代宋初动乱不安时期,宋朝豪门多次驰书延请,李成都不答应。他以文人独善其身为自乐,投身诗画之中。“学不为人,自娱而已。”

李成山水画师法荆浩、关仝。但能自出机杼,自创一格。荆、关山水写关陕一带,皆奇峰突兀,气势雄伟,笔墨粗壮。而李成的山水不同荆、关。而是描绘山东平原山水,寒林、野水的平远之景。

李成山水特点:“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图画见闻志》)。李成用笔用墨能自出机杼。他画山画树的用笔的突出风格:清瘦和骨干,毫锋颖脱,用笔勾勒虽不多,但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挺拔坚实。形成“气象萧疏”的效果。李成画山水用墨特点:淡墨,即墨法精微。李成“惜墨如金”,可见他重视用淡墨。他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米芾《画史》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说明李成淡墨的特殊效果。他的“气象萧疏,烟林清矿”的山水也就跃然纸上。可见笔力墨韵不仅与精通造化有关,而且与意境也有密切关系。传世的作品《窠石读碑图》,平原乔木下一座大碑,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视,一侍者持杖旁立。李成画树石,具有文人画的风格:萧疏清旷。他画树用“蟹爪枝”,这是特技。他画坡石状如云动,也开出了后世“云头皴”的先声。

雄强浑厚的画家范宽

范宽(?—约1026),名中正,字仲立,陕西华原人。与李成齐名,世称“李、范”。

他初学荆、关、李,画有精妙。后觉师人不如师造化,便隐居大华山林麓间,常危坐终日,对景造意。晚年画风一变,写山真骨,自为一家。范宽画山水特点:峰峦浑厚,势状雄强。

峻重健壮,深沉古苍。他画远山多正面,他能使难画的正面山,在其笔墨下展现出浑厚的立体感。这是他的特长。他所画高山峻岭,常以顶天立地的主峰占据在画中间,突出雄伟状观的气势。他画山用如铁条样的线勾轮廓,并用如铁钉似的坚实而繁密的“雨点皴”和“小斧劈皴”来皴擦,再用淡墨来渲染阴暗处。有厚重感、有凹凸感。山顶和山下水边,再布满密林,成功地构成了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传世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可看出这种风格特点。被古人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范宽总结创作经验:“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尝师诸心”。先由师前人,到师造化,到师心。也就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经验值得吸取。

李成与范宽画风然不同,李成“秀气可掬”,范宽“笔力老健”,他们乃“真一文一武耶”。

郭熙和《林泉高致》

郭熙(1023—1085),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宋神宗时升为翰林待诏直长。他是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善画山水寒林,神宗对郭熙颇为器重。当时宫廷殿堂墙壁、屏障的不少壁画,均由郭熙所作。

郭熙师法李成,是李成画派中杰出画家。他的山水画是一种清新画格,能画出峰峦隐显云烟出没之态。他所画山水千态万状,变化多样。因此得“独步一时”之誉。他能博采众长,“多所自得”,加以发展,开创出山水画的新局面。宋代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苏轼、黄庭坚等人,都对郭熙山水画称赏不已,多次赋诗赞美。他的山水、树木画法有个人独特风格。画石头,多用淡墨和灵活的倾锋勾皴。画得像云层一样,称“乱云皴”。石头奇特怪状如鬼脸,称“鬼面石”。他画树用行、草书法画,树枝屈铁瘦硬,下垂伸出,称“鹰爪树”。传世作品《早春图》,生动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春满人间的婉丽景象。山间浮动着清晨的雾气,和煦阳光普照着山山水水。隐隐约约的楼阁,三三两两的舟渡和行旅,充满着一派生机。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色。

郭熙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具有很高的绘画美学价值。他提出三远说:高远、深远、平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迭,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对中国山水画的布局处理和透视方法作了深刻的总结。

王诜

北宋属于李成画派的著名画家尚有王诜。王诜(1036—?)字晋卿,太原人。驸马都尉。他与文人苏轼、米芾、黄庭坚、李公麟等人常来往。他的家成为文人画家的活动中心。王诜的画风,继承了李成的传统,如淡墨法、云头皴、蟹爪树等等。描绘法更加严谨细密和清秀。留传作品《渔村小雪》用笔严谨,用墨浑厚,气象浑穆,韵致深远。在他的作品中淡化出文人的情趣。

“米点山水”画家米芾与米友仁

北宋后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一个新的转机。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画家,开始在李成、范宽的山水境界之外,追求一种新的文人画风:“意气”、“逸气”即“逸品”,使文人画走上正宗化倾向李成、王诜都是文人,他们也有文人画的风格,但他们的画风还是比较严谨,不够放逸,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逸品”。米芾、米友仁创立的“米点山水”,又称“米氏云山”,算是真正的文人逸品。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太原人,后迁居襄阳,曾长期住在镇江等地,曾召为书画学博士。其儿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画院学士,画学父风,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称“二米”,又有称“米点”。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米芾父子突破前人画格而另辟蹊径,创立“米氏云山”,创出“米点皴”、“雨点皴”,自成一派。苏轼称之为“意气”,元代倪云林称之为“逸气”。世人称之为“逸品”。米友仁自称为“墨戏”。米芾父子山水的“变”,其原因,一方面,他们长期住江南,对江南云山烟雨、烟树,目染至深。“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所以米芾父子的云山、雨点,也是江南云雨烟树所赋予它的特色。另方面,他们有文人的“逸气”、“意气”。提出“信笔作之”,不受规束,落笔自然。如米芾所说的“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

随心写意,随手“墨戏”,流露文人审美情趣。

米芾父子的米点山水特色,表现江南烟雨濛濛、烟云溟濛的景色。其画法:用大小浓淡错落的横点(即雨点皴或米点皴)写山头和树木,积成一大片墨点和水墨渲染,表现雨季山水树木的湿润感。再用线条勾勒浮动的云雾,给人以烟雨迷濛、云雾变幻的朦胧之美。古人云:“山水画至二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二米画法,把水墨渲染的传统技法又提高了一步。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三、南宋山水画“一变”及主要画家

宋代山水画至南宋时有所变革。明王世贞论述中国山水画有五变,其中第四变就是南宋刘松年、李唐、马远和夏珪。他们都是南宋画院的著名画家,在取材、构图、笔墨技法等方面都另辟蹊径。在笔墨技法方面从画院纤细工整变为豪放简率、水墨苍劲、清旷空灵。在构图方面,把北宋峰峦重叠全景式构图变为突出局部的边角之景,从全景细节的真实构成清新的意境,这在南宋山水画是一大创造。李澄叟论李唐的山水:“变体一出,悦然超于今古,简淡急速”。说明这一变革,李唐开其端,由马远、夏珪最后完成。

李唐,字晞古。南宋时曾在杭州卖画,一度生活穷困。赵构即位,李唐被荐入宫,授画院待诏,并畅金带。他深受高宗欣赏,誉为“李唐可比李思训”。他工画山水、人物、牛。山水画取法荆浩、范宽,笔墨特点:古朴苍劲,大斧劈皴,积墨深厚,焦墨“点漆”。他的精心之作《万壑松风》,采用中景构图。描绘出峭壁悬崖,冈峦雄峻。山脚苍松叠翠,山间泉水奔腾,山上白云缭绕,笔势苍古,气势沉厚。景物剪裁别致,山水鲜明突出。引人深入清幽谧静的优美境界。

李唐到晚年,山水技法又大变:突破重峦复水的全景章法而新立截景的章法。只取山水一个局部,突出近景的细节。如《清溪渔隐图》,只画出岸旁的一边角。突出浓密的树荫、木桥和水磨,另一边角只突出土坡旁江上垂钓人。表现“渔樵隐逸所常适”的情趣。笔墨技法上,采用落笔重、收笔轻的大爷劈皴画出坡石,再用浓淡水墨渲染和清水破晕的画法,使坡石、树林墨气淋漓,出色地表现了盛夏江边的清新安适、富有诗情画意。李唐画法的新创造,极大影响南宋的画风。

刘松年,杭州人。光宗绍熙时升为画院待诏。山水皴法深受李唐的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拘。工画青绿、水墨山水及界画宫殿楼阁。擅长画西湖风光、江南山清水秀的旖旎风景及贵族庭园。传世的《四景山水图卷》,描绘西湖贵族庭院。卷分四段,写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山水还点缀人物活动,游春访友、荷塘纳凉、金秋闲坐、踏雪寻幽。《四景山水》描绘工细峭丽,人物点缀巧妙逼真。确为刘松年的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山西,后居杭州。南宋画院待诏,马远家“一门五代皆画手”

马远绘画承受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笔墨技法特点: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多用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出奇峭坚硬的山石。水墨苍劲,完成了豪放简括、意境清远的南宋山水画风格。他的构图特色:边角之景。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往往在对角线的一边描绘山树之一角,另一边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的天际或水面。形成一种画面一边重心突出、一角留白的构图方法。这种“计白当黑”,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构图方式,人称“马一角”,是马远山水布局的特色。传世作品《山径春行》,以平视法取景,画面左边底一角,描绘坡岸、柳、春花、文人和书童。画面右边是一片白茫茫、空濛濛的水面、天际。马远用拖枝法将左边一枝柳条伸向画面中央,把画面虚实连结起来。文人迎春风远望天空。意境深远,发人幽思。马远的十二幅《水图》,生动而精确地描绘出江河湖海十二种不同状态的水势,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马远的艺术深为宁宗欣赏,他的作品上常有宁宗或杨皇后的题字。

夏珪,字禹玉,杭州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夏珪的画风和技法,师法李唐,又有发展,与马远风格基本相似。画史上将“马夏”并称。夏珪构图也是一角半边山水,所以世称“马一角,夏半边”。夏珪与马远的不同之处,是夏珪的画面空白更大更多,平远风景更辽阔,用笔更苍老,水墨更淋漓。

就作品比较,马远以“意深”,夏珪以“趣胜”。留存作品《西湖柳艇》,以简括的画面表现西湖恬淡秀美的风貌。长卷《溪山清远图》,抒写清丽的江南风景,画中有虚有实,观者可望可思。溪山烟雾迷茫,江面开阔无际,岭路通向幽谷,出村烟波浩渺。真是诗一般的境界,极得清远之意,令人无尽之思。

马、夏山水画风在南宋盛行,至元、明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