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剧院
45026700000038

第38章 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剧院。其最早的前身是1942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主席曾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为戏曲事业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指导方针。后该院几经变化改组,先是与华北军区六纵队前锋平剧团和冀南军区民主剧团合并,改称华北平剧研究院;建国后改组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所属京剧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工作一、二、三团;后来于1953年三个团合并为中国京剧团。在此基础上,于1955年1月成立了中国京剧院。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任首届院长,马少波任副院长兼党委书记,阿甲任总导演;1962年张东川继任副院长负责剧院领导工作,文革后任院长兼党委书记,阿甲任名誉院长;1985年吕瑞明任副院长代行院长职务,后为院长兼党委书记;20世纪90年代苏移任院长,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是林毓熙。2007年11月28日,中国京剧院改名为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曾改称中国京剧团。粉碎“四人帮”后,全面恢复了国家京剧院的建制、名称和机构。剧院继承了延安平剧院光荣的革命传统,吸收了各解放区及其它进步京剧团体的艺术革新经验,并不断吸收各流派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和社会知名作家、导演家、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组成精英荟萃的京剧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群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形成了剧院的艺术风格,为京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断作出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剧院始建时,下设四个演出团,以后虽经变革,基本上保持了不少于四个演出团的建制,1987年又新建了以培养青年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青年团。剧院人才济济、实力雄厚,以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李和曾、叶盛章、张云溪、张春华、李盛藻、王泉奎、李宗义、云燕铭、雪艳琴、黄玉华、侯玉兰、孙盛武、李洪春、王玉让、王鸣仲、景荣庆、李金泉、王玉敏、李慧芳、高玉倩、江新蓉、闫世善、李金鸿、萧成萱、娄振奎、骆洪年、谷春章、李世霖、李世章、曹韵清以及老四团的主要演员如李鸣盛、班世超、李丽芳、郭元汾、于鉴等为第一代的艺术中坚力量。开创了兼容并蓄的艺术流派,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艺术风范,推动了民族戏曲演剧学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培养的戏曲学校优秀毕业生刘秀荣、杨秋玲、孙岳、钱浩梁、刘长瑜、冯志孝、王晶华、张曼玲、刘琪、吴玉璋、李嘉林、毕英琦、萧润增、李光、李欣、李维康、耿其昌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调属剧院的李世济、杨春霞、齐啸云、李岩等,汇合成新的表演艺术群体,在继承发扬剧院优良传统、创造崭新的历史和现代人物方面,成绩卓著。当前活跃于舞台的新秀于魁智、李胜素、刁丽、张建国、陈淑芳、陈真治、江其虎、赵永伟、李海燕、孙绍东、吕昆山、徐美玲、董志华、李红梅、张火丁等,正在艺术实践中锻炼成长,他们在各种艺术竞赛中屡屡夺魁折桂,是振兴京剧的未来和希望。艺术造诣深湛的鼓师、琴师白登云、赓金群、任子衡、沈玉才、靳文山、唐在火斤,以及李广伯、李门、万瑞兴、唐继荣、孙仲廉、冯振霄、潘永玲、苏焕学、李超、李祖铭、李亦平、李金平、赵建华等和舞台艺术技师们,也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建院以来,剧院先后拥有著名戏剧家多人: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马少波、王颉竹、吕瑞明、景孤血、祁野耘、吴少岳、陈延龄、齐致翔、戴英禄、邹忆青、高文澜;导演艺术家阿甲、李紫贵、郑亦秋、樊放、邹功甫、王一达、孙元意、任凤坡、荀浩、夏永泉;作曲家刘吉典、傅雪漪、张复、关雅侬、张建民、林鑫涛;舞美家张末元、安振山、江里、赵金声、郭大有、李文培、李兴海、张希娥;灯光设计师吴长海等;史论、评论家苏移、林毓熙、徐城北、王清辉等。他们在创作中,广泛开拓不同题材、体裁和艺术风格、共创作剧本570余部,投排上演430余部,已有百余部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大都出版了剧作单行本。

院外著名戏剧家田汉、欧阳予倩、马彦祥,为剧院创作或导演了《江汉渔歌》《白蛇传》《柳荫记》《谢瑶环》《西厢记》《人面桃花》《桃花扇》等优秀剧目,是同剧院合作多年的师友。院内作家创作改编的《三打祝家庄》《宋景诗》《将相和》《野猪林》《黑旋风》《猎虎记》《李逵探母》《九江口》《杨门女将》《响马传》《赤壁之战》《摘星楼》《凤凰二乔》《初出茅庐》《金田风雷》《满江红》《红灯照》《李清照》《大明魂》《锦车使节》《甘棠夫人》《调寇审潘》《武则天轶事》《全部宝莲灯》《承天太后》《宝马圆情》《玉树后庭花》《弹剑记》《瘦马御史》《兵圣孙武》等新编历史剧和历史故事剧,以及《白毛女》《白云鄂博》《林海雪原》《安源大罢工》《柯山红日》《红灯记》《南方来信》《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蝶恋花》《恩仇恋》《香港行》《宋庆龄》《江姐》《油灯灯开花》等现代戏和国际文化交流剧目《三座山》《龙王》《坂本龙马》等共332部;整理改编优秀传统戏《三岔口》《武松打虎》《周仁献嫂》《大闹天宫》《桃花村》《秋江》《虹桥赠珠》《赠绨袍》《敬德装疯》《三盗九龙杯》《水漫金山》《挡马》《放裴》等240部,其中140多个剧本已编入50集《京剧丛刊》行世,另有部分剧作已编辑剧作选集10余种出版。剧院的主创主演,在舞台艺术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京剧艺术的宏观到微观,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论著和经验总结公诸于报刊,辑集印行已30多种,史论著述则收载于专题论著中刊行。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剧院不断派团演出访问于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0多个城市,足迹遍及五大洲。向世界剧坛广泛传播了京剧艺术,博得了广大外国观众和国际知名人士高度赞誉,增进了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与团结。1989年,国家京剧院同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合作创作,成功地联合演出大型神话剧《龙王》,轰动东瀛,NHK电视台曾两次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国转播,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创举;继而又移植改编了《坂本龙马》巡回演出于中国京剧舞台;并派出艺术家参加日本演出的《吾剑染热沙——成吉思汗》,进一步开拓了国际艺术交流的新途径。

40多年来,剧院有17出优秀传统戏、32人次在国际艺术竞赛中,获表演金、银奖和一、二、三等奖。在国内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颁发优秀奖的剧目共26个,“文华新剧目奖”3个;有13人次获优秀编剧奖;9人次获优秀导演奖;2人分获“文华音乐创作奖”和音乐设计奖;3人获优秀舞台美术设计奖、服装设计奖和“文华舞美设计奖”;62人次获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和“梅花奖”等。共43个剧目、129人次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

国家京剧院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遵循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和江泽民同志《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注重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完整统一,在继承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积极慎重地探索创新,创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当代京剧,务求内涵丰富,意境清新,风格多彩多姿,以剧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演剧学派,同各兄弟院团一起使中国京剧矗立于世界剧坛。现在全院同志正在根据深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团结一致,开拓奋进,迎接剧院新的辉煌时期,为攀登京剧艺术的新高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