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草莓的经济价值
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为膨大的肉质花托,柔软多汁,在园艺学上属于浆果类水果,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草莓果实色泽艳丽,柔软多汁,酸甜爽口,气味芳香,是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优质浆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测定,每100克果肉含糖6~12克,有机酸06~16克,蛋白质04~1克,脂肪02~06克,果胶11~17克,并含有钙、磷、钾、铁等多种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 60~120毫克,比苹果、葡萄等高10倍以上。而且草莓的营养物质易被人体吸收,是一种保健果品。草莓汁具有消炎、解热、止痛、润肺、健脾、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还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草莓浆果除鲜食外还适于制成各种加工品,如草莓酱、草莓汁、草莓酒、草莓蜜饯、糖水草莓等。在国际市场上草莓酱很受欢迎,草莓酱被称为果酱之王,近年来草莓酱也成为我国的出口创汇产品。新鲜草莓经速冻后便于贮藏运输,并能保持草莓特有的色、香、味和原有的形状,很有发展前景。
草莓浆果成熟早,生产周期短,在露地秋季定植,第二年5~6月份就可收获上市,弥补了水果供应的淡季。特别是随着草莓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技术的发展,利用地膜覆盖、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地设施,使草莓的成熟期大大提前,从11月份到来年的5~6月份都有新鲜草莓供应上市。若想在6月份以后有新鲜草莓上市,可采用草莓植株冷藏延后抑制栽培的方式,使草莓在7~10月份上市。采用不同形式的草莓保护地栽培基本上实现了草莓的周年生产和供应,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给草莓生产者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草莓栽植后结果早,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方便,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园艺作物。发展草莓生产特别是保护地栽培无疑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二节)国内外草莓栽培历史与生产现状
世界草莓的栽培开始于14世纪的欧洲,当时西方各国栽培的草莓为森林草莓。15~17世纪栽培短蔓莓、麝香莓等原产于欧洲的野生种。以后从北美引进深红草莓,从南美引进智利草莓。1750年在法国育成了至今仍在栽培的大果草莓——
凤梨草莓,之后世界各国才广泛栽培。凤梨草莓是近代草莓品种的祖先,目前栽培的优良品种,大多出自该种,或该种与其他种杂交产生。
根据联合国FAO资料,1995年世界草莓的总产量为2583万吨。其中欧洲草莓产量最高,为984万吨,占世界草莓总产量的381%,其次是北美洲和亚洲,北美洲产量为893万吨,亚洲产量为464万吨,分别占346%和180%。
其他洲的产量较少,南美洲57万吨,非洲37万吨,大洋洲12万吨。与1986年相比,世界总产量增加了483万吨,但各洲发展不平衡,亚洲和北美洲增加快,分别增加179万吨和337万吨,而欧洲产量略有减少。草莓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国家依次为美国738万吨,西班牙247万吨,日本198万吨,意大利190万吨,韩国16万吨,波兰15万吨,葡萄牙15万吨,墨西哥12万吨,俄罗斯113万吨。美国西部地区(包括加州)是世界草莓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地区,平均亩产达2 916千克,日本仅次于美国,平均亩产为1 285千克。在栽培方式上欧美几乎全是露地栽培,在日本、韩国则正好相反,90%为保护地栽培,近年来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为早期上市和增加早期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保护地栽培的面积。
世界草莓生产的迅速发展,总产量逐渐增加,单产的大幅度提高,得益于采用优良品种、应用无病毒苗木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目前全世界已拥有草莓栽培品种2 000多个,新品种仍不断出现。美国草莓品种更新换代很快,平均8~10年换一次。日本重视新品种的选育,先后育出宝交早生、春香、丽红、女峰、丰香等优良品种,相继被韩国、中国(包括台湾)引进,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草莓生产。美国和欧洲最早开始培育和应用草莓无病毒苗,日本从1969年也开始使用无病毒苗。在栽培管理上,美国采用高凉地育苗异地栽培、苗冷藏延后栽培以及地膜覆盖等技术,大大延长了草莓的供应期,日本则通过选用不同类型品种、采用多种多样的保护地栽培方式使草莓生产达到了周年供应。
我国野生草莓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但迄今为止仍未被重视和利用,近代我国草莓品种多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我国大果草莓栽培始于1915年,但过去未受到重视,发展缓慢。1949年后虽有所发展,但也几起几落。步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莓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更为迅速。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草莓栽培,生产面积约167万公顷(约25万亩),其中发展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山东的烟台和河北的满城。据报道,烟台地区种植面积达6 000公顷(9万亩);满城县也在3 470公顷(约52万亩)以上,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1 800公顷(约27万亩)。此外,上海、辽宁、安徽等省市草莓种植面积均在1 333公顷(2万亩)以上。草莓的科研工作也有明显进展,在北京和南京建立了两个草莓种质资源圃,从国外引进了上百个品种,开展了高产栽培、品种选育、组织培养等科学试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对发展草莓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我国四川省目前开展了冬草莓种植新技术,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
(第三节)草莓栽培的意义和特点
草莓栽培是根据草莓的生理生态特性,利用保护地设施如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控制环境条件,克服不利于草莓生长的自然条件,使之在寒冷的冬季或炎热的夏天,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达到提早或延迟草莓的采收期的目的,以满足草莓周年供应市场的需要。草莓生长周期短,植株矮小,生长发育容易控制,很适合保护地栽培。
露地草莓供应期短又不耐贮运,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保护地设施使原来冬季不能进行草莓生产的地区也能正常的生长和结果,从而大大地延长了草莓的供应期,从露地栽培的5~6月,提早到前一年的10月开始供应市场,使供应期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8个月。利用阴棚、遮阴网等设施进行遮阴、避雨、降温,可使不耐高温的草莓在炎热的夏季,或在南方高温地区栽培,不仅进一步延长了草莓供应期,也扩大了草莓的种植范围。利用现代化的大型温室还可使草莓的生产完全脱离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草莓的工厂化生产,使草莓四季结果,周年供应市场。
利用保护地措施能有效地控制草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满足草莓生育期间的最佳生育条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一般露地草莓只有一次收获高峰,而在保护地有的能达到两次收获高峰。并且可通过改变温湿度等环境条件来控制果实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在我国保护地草莓每亩产量一般在1 200千克左右,高的可超过1 500千克,比露地栽培高出约1倍,每亩产值可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同时,保护地草莓果实不受泥土及尘埃的污染,不直接接触雨水,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喷药次数也相应减少。特别是利用保护地设施采用草莓无土栽培的方式,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防止土壤及肥料中有害重金属元素(镍、铅、铬等)、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更便于生产无公害草莓。
保护地草莓还可以与葡萄、桃等果树间作,进行立体栽培,其经济效益更高。或者利用保护地草莓收获完毕到定植新苗的土地闲置时间种植一些生长期短的蔬菜等作物,这样既养了地,改良了土壤,防止了草莓连作的弊病,又可增加部分收入。保护地草莓在冬季生产,变冬闲为冬忙,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总之,人们对保护地草莓栽培的优越性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经各地实践证明,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见效快、收益高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保护地草莓生产无疑是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