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45023100000006

第6章 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5)

第三道防线是一定要有预防意识,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一定要持之以恒地保持。因为早期疾病往往比较容易治疗,比如说癌症,早期癌症85%以上是可以痊愈的,相反,晚期癌症只有不到10%可以痊愈。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预防注意事项:

(1)吃烤肉、火锅等容易导致寄生虫感染

肉源性寄生虫常寄生于畜肉中,通过烧、烤、涮等做法吃未煮熟的肉类容易感染肉源性寄生虫病。水生生物源性寄生虫感染与吃生鱼片、鱼粥、醉虾蟹和螺、喇蛄酱或未经彻底加热煮熟的水生生物有关。

吃涮锅时一定将肉片彻底煮熟再吃,至少煮2分钟以上,否则也是导致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键是摒弃不良习惯,主要是不食不洁生菜、生肉和生海鲜,养成吃熟食的习惯。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现在有的餐饮机构提供的五分熟、七分熟、九分熟的牛排、羊排等,也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感染途径之一。

防止“病从口入”也包括细菌和病毒,比如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和伤寒。然而,在预防医学的理念上却是有很大差异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均是病毒性疾病,这类疾病的预防应当主要依赖于疫苗而不是单纯地防止“病从门入”,因为单纯地防止“病从口入”往往会防不胜防。

而对于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我们也应当树立类似的观点,比如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它的发病往往和机体抵抗力降低以及肠道菌群失衡有很大关系,需要提高免疫力以及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也不单纯是防止“病从口入”。因为口腔内的细菌即便通过胃酸和胆汁,到达小肠后,其存活概率也在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之间,而且,肠道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菌团”,形成“肠内菌群”,这些细菌有100种之多。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这些细菌,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能的做法,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才是关键。主要手段就是鼓励有益菌群的生长来对抗有害菌群。

(2)警惕可怕的口腔检查感染艾滋病

在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引起出血,为保证安全,牙科医疗器械都需要高温消毒。一套齐全的消毒设备少则两三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个别私人诊所根本无法负担或不愿增加支出成本,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医疗器械在一个病人口腔里使用后,简单地在消毒液里浸泡一下,就继续给下一位病人治疗;还有个别诊所消毒液的浓度不准确,无法起到消毒作用,而个别牙科医生和护士对消毒知识及消毒程序含糊不清,操作不规范。所以,在不具备卫生条件的牙科诊所看病,很有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居亚洲第二,2005年10月卫生部有关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民间估计的数字据说还要高得多。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决不可大意,其实,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

艾滋病有很长的潜伏期,口腔就诊人员相对分散,再加上导致艾滋病的原因又有很多,这三个原因最终导致人们忽略了经口腔感染这一潜在的感染途径。从理论上讲,就目前的医疗市场状况,决不可掉以轻心,应当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决不到不规范的黑心口腔诊所就诊。

(3)医学理念需要不断“洗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传统的观点遭遇严重的挑战。健康理念需要不断“洗脑”、与时俱进。

很多人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然而美国一所大学的医学保健专家做了大量研究后明确指出:人体的最佳活动时间是下午4~6点。人体的各种活动都受“生物钟”的控制。一天24小时内,人体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体力发挥最高点的时间并不在清晨,大多数人都是在傍晚。此时肢体反应的灵敏度及适应力都可达到最高,心率及血压也最为平稳,在这段时间锻炼引起的心跳加速及血压上升率较低,对健康是最有利的。

“早睡早起身体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谚语之一。然而,伦敦西敏大学的生理学研究人员对42位志愿者实验发现,结果并非都是如此。他们请志愿者连续2个月每日8次提供唾液样本,而每日的第1份唾液要在早晨醒来之后马上收集。在化验早晨7点30分之前起床的半数以上志愿者唾液中得出,他们的皮质醇分泌明显高于晚起床的人,而且一整天都会维持在高水平上。皮质醇是一种激素,主要应付应激状态,但对我们平时的健康不利。学者们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为期10周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早起床者最易患肌肉痛、感冒、头痛等疾病。

德国科学家克斯特教授发现:轻松懒散可以明显消除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压力,这样的人往往比较长寿。然而,运动员会因为剧烈运动对身体的伤害,最容易患老年痴呆和记忆力衰退。太早的起床和超量的运动只会令人一整天都感到疲劳。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睡眠在8小时是最理想的休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00多万人观察后却发现,那些每天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寿命反而会短,而每天睡眠在6~7小时才最有助于延长寿命。另外,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的霍恩教授也指出那些说多睡有好处的人实际上是被误导了,一个人的睡眠是否足够,主要看他白天是否能够保持清醒。

一个人能否健康,是由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人体是心理和生理相互对应的结合体。良好的情绪使身体健康。以前认为,长吁短叹是消极和悲观表现,结果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目前这一观点正在改变,长吁短叹被认为是人们在遇到悲伤、忧虑、哀思、痛苦或不顺心时人体产生的应对策略,可以缓解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的早期诊断能力越来越强,所能发现的肿瘤也越来越小。这种进步对早期癌症患者来说是件好事,然而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早期癌症如果不在早期发现也不一定会增长或恶化,正如很多人中年后,一直在胆囊里头有胆结石,但是终身没有任何症状。

在医学界,目前一直关注关于“过度治疗”的问题。人们倾向于认为:“对晚期癌症进行手术或化疗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有些治疗还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化疗、放疗对身体的损伤常常明显强于对肿瘤杀伤所带来的好处,很多情况下,放弃化疗、放疗对病人更有益。

对于生命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还会对我们已认知的领域提出更多的质疑。我们在保健和养生方面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关注医学进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学习一些中医常识

一般来说,凡是人体自我感觉有各种不适或痒、或痛、或麻、或晕、或善饥、或倒饱,大便或稀或干,小便或多、或少、或清长、或赤短,好眠或不眠,只要出现了不正常现象,都应视为发生了疾病。疾病是因为身体的脏腑气血发生了阴阳不和的缘故。往深里说,无论病人自己有没有感觉不适,只要是经过医生检查发现了阴阳失调的迹象,或检验数据的失常,都应当视为发生了疾病。这是中医对疾病的解释。

从医学角度看,中医和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系统和医疗理念,学习并了解一些中医常识,有利于我们医疗健康理念的提升。

1.什么是中医的经络

“经络”是沟通全身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是直行的道路,络是网络状的经脉的分支。

全身有正经12条,手臂的内侧有3条,叫“手三阴经”。手臂的外侧有3条,叫“手三阳经”。下肢的经脉与手臂的情况相似。下肢的内侧有3条阴经,下肢的外侧有3条阳经。这就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直接与五脏六腑相联通。经脉之间还有网络相沟通。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路线在身体里面循行,上面布满了穴位。人体发生疾病,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脉上反映出来。针灸治病就是通过这些穴位用针或灸(艾火熏烤)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而完成的。

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8条。这8条经脉如同水库一样,调节着十二经脉的有余和不足。其中督脉、任脉两条经脉是气功锻炼中首先要用气贯通的经脉。

2.什么是中医的气、血、津、液、精

人的生命活动主要靠脏腑的机能来实现,而脏腑的活动又是以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的,它们就好像是汽车的汽油、润滑剂、水和电路打火一样,如果缺少这些物质基础,汽车就发动不起来,就不能正常地运转。

(1)“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气充满全身,无处不到,具有祛邪防病之功效。

(2)“精”,是指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以及人类繁殖后代所需要的一切物质。

(3)“血”,有营养全身和运送营养到全身的作用,也是产生气的物质基础。我们常说:目(眼)得到血液的濡养可以看东西,手得到血的供给而能握,女子血足可以养胞胎而生育等。总之,血液充足旺盛,身体就会健康。

(4)津液是指体内其他液体。“津”,指质稀而清的液体;而“液”则是指较稠浊的液体。津液可润泽全身,充养内外。例如,汗为心液,唾为肾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3.何为“养生十六宜”

“养生十六宜”是我国历代相传的养生方法,适用于中老年养生保健,为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其具体内容如下:

(1)发宜常梳。每日早晨梳发数十次,可疏风散火,明目清脑,增强脑髓功能,延缓脱发和白发的生长。

(2)面宜多擦。每日晨起和夜眠时,用双手合掌搓热,摩擦面部,再用食指和中指揉两侧太阳穴和脑后枕骨下的凤池、风府穴各数十次,可使人容光焕发并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3)目宜常转。每日早晚或看书较长时间后,两眼应向前乎视,先按左、上、右、下、左的顺序运转眼球七八次,然后闭目稍息,再睁眼,可解除眼睛的疲乏。

(4)耳朵常弹。两手掌分别紧压左右耳门,用中指和食指相叩,弹击后脑作“咚咚”声。弹击七八次后,再两手离开耳门1次,如此反复三四次,可增强听力,防止老年性耳鸣、耳聋。

(5)舌宜抵腭。舌尖抵住上腭。

(6)津宜漱咽。用舌尖抵住上腭,使唾液分泌增强,待津满口后,分数次缓缓咽下,同时用意念使之送到脐下丹田。唾液有帮助消化、中和胃酸和杀菌的作用。此外,唾液中还有大量的含游离钙的酵素激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7)齿宜数叩。叩齿就是上下牙齿对叩作声,每日早晚叩49次,可使牙龈健壮,防止牙病。

(8)浊宜常呵。唐代《千金方》中介绍的调气法是:寝室安静,侧卧、闭目、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入腹,足则停止,然后从口细细吐尽,再从鼻细细引入,一如前法。这种静思虑和深呼吸相结合的有意识的呼吸活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新鲜空气中的阴离子,对人体健康极有利,宜常吸取。

(9)背宜常暖。古人认为背部是风寒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宜常保暖,可免感冒。

(10)胸宜常护。心肺处于胸中,宜常保护,以免外伤。

(11)腹宜常摩。腹部常用手按摩,可帮助消化,运化食物,防止腹胀和腹泻。

(12)谷道宜常撮。谷道就是肛门。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括约肌,早晚各进行30~40次,对防止痔疮有效。

(13)肢节宜常摇。即四肢、腰肘等部位宜常活动。游泳、爬山、慢跑、做体操和打拳、跳舞等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可增强体质,特别对从事脑力劳动者更为有益。

(14)足心宜常搓。每晚睡前,用热水洗足,洗后用手掌搓足底涌泉穴30~40次,有利于睡眠,还可降血压、治头晕、头胀和失眠,对老年冬季保健更有意义。

(15)皮肤宜常干淋浴。除定期洗澡外,皮肤宜常干淋浴,包括日光浴、空气浴等。浴后用干布或手掌摩擦全身,可增强神经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感冒。方法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大小便时随便谈话分散注意力,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可引起大便干涩或小便失禁。小便时咬紧牙齿,这对健齿有作用,练武功和气功的人很重视此法,视作内养功之一。

以上十六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持之以恒,必将有益于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活“七情”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情绪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绪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又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上述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进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所以善养生者,必须注意情志调摄。

“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正所谓“乐极生悲”。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不要过度。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谋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就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于健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