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料介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为45%。老年人易患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β细胞衰老以及全身各器官衰老,分泌的胰岛素质量和数量下降,消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血糖容易偏高。
(2)基础代谢率下降,饮食不合理。
(3)体力活动减少,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全世界统一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以下三条中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40mg/dl(7.8mmOl/L)两次以上(检查前一夜晚饭后禁食,次日早晨6:00~8:00取血)。
(2)具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任意时间血糖≥200mg/dl(11.1mmol/L)两次以上。
(3)空腹血糖<140mg/dl(7.8mmol/L),仍疑为糖尿病。
4.糖尿病人能把土豆、藕、山药当副食吃吗?
蔬菜中的土豆、藕、山药、荸荠、菱角、凉薯、茭白、芋头、百合等,它们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糖尿病人不能把这些食物当副食,应算作主食吃,应计入主食量。
5.糖尿病人吃哪些蔬菜好?
糖尿病人吃适量蔬菜的目的,一是减轻饥饿感,二是降低餐后血糖。选择蔬菜的原则是含糖量低、含纤维素多。以下蔬菜含糖量只有1%~3%:卷心菜、黄瓜、菠菜、油菜、芹菜、韭菜、白菜、苦瓜、茄子、西红柿、丝瓜、菜花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苦瓜,不但含维生素C特别多(每100克中含量高达84毫克),而且还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走出糖尿病的各种误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外,原发性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病人,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者,经适当的治疗后,病情可迅速得到控制。只要认真对待,精心治疗,两型病人都可以保持正常,并与正常人一样参加体力劳动,同享天年。
但是,如不坚持治疗,症状就很快重现,反复性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目前医疗条件下,糖尿病不易根治或彻底痊愈。然而,对于患者,切不要因为目前无法根治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正确认识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患者要坚持长期治疗,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克服不利于治愈糖尿病的精神因素,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与自己的密切配合下,控制糖尿病的发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好过高血糖吗?
在人们看来,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认为低血糖好过高血糖。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
心慌、手抖、多汗是典型的低血糖表现。由于低血糖反应,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故临床可见心慌、手抖、多汗早期低血糖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刻意识到有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可吃些食物,十几分钟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血糖是脑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低血糖时,人体组织利用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但脑组织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脂肪酸。因此,脑组织对低血糖很敏感。若早期低血糖症状未能及时控制,就会使脑组织摄氧能力显著减弱,缺氧加重神经系统的损害,严重时可迅速出现脑功能失调,甚至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病人胡言、打人、抽搐及昏迷。
当病人血糖快速下降时,首当其冲的是大脑皮质受抑制,出现意识朦胧,定向力与识别能力丧失,精神失常,言语不清;当皮质下受抑制时,躁动不安,心动过速,瞳孔散大;当中脑累及时,出现阵发性惊厥,并迅速进入严重昏迷阶段,各种反射消失,血压下降,常不能逆转。当病人低血糖时间持续延长时,则很快进入低血糖昏迷。人的脑细胞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脑组织摄取葡萄糖总能量是整体需求量的一半。当病人低血糖昏迷6小时后,出现了脑功能障碍,脑血液循环不通畅,使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脑细胞损害及不可逆的大脑功能丧失,最后死亡。即使病人存活,也会遗留各种脑病后遗症。可见,低血糖昏迷的时间越久,后果越严重。
预防低血糖的措施:
①按时进餐,灵活运用缓冲饮食,如预防性进少量饮食,即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缓冲饮食的数量及加餐时间,因人因时而异,需要病人自己摸索,一般应在可能发生低血糖的半小时前进食主食12.5~50g;晚上睡前加餐特别重要。可根据尿糖量的多少增减加餐,如尿糖量多,可用豆制品或蛋类食物代替粮食。
②胰岛素用量大者,一定要按时进餐,特别是午餐。若早饭前注射混合胰岛素,除按时进餐外,晚上睡前一定要加餐。
③及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若能提前知道当天某顿饭后体力活动比平时增多,应把该顿饭前胰岛素的剂量减少4~12单位。如事先不知道,可在活动时临时加餐。每天的体力活动要有规律,这不仅对糖尿病的恢复有益处,而且也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糖尿病患者只要忌糖吗?
如果患者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很好地同医生配合,往往可获长期稳定的效果。那么,糖尿病人应当如何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呢?下面谈谈糖尿病人的6条禁忌:
(1)饭食失控:糖尿病人要严格按医嘱进行饮食控制,该忌口的忌口,该限量的限量,不得随意变更。
(2)身心过劳: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及暴怒、恐怖、紧张、忧愁、激动、焦虑、过度用脑等。
(3)身体受凉:遇到天气变化,应及时增加被服,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凉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剧。
(4)意外损伤:如外伤、骨折、手术、麻醉等。
(5)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肝炎、胰腺炎、疖肿、肺炎、结核病,尿路感染等。一旦发生,尽快根治。
(6)减停用药:擅自停止或减少医嘱服用的降糖药,或因药物过期、失效,吸收不良以及机体抗药,均可使病加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用药过量,也可发生低血糖而致意外。
3.糖尿病是遗传病吗?
糖尿病大部分有遗传,但糖尿病不是遗传病。不论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可因遗传而来。但是,如同其他的可遗传性疾病一样,遗传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突变基因的遗传,也就是说,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感性。带有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预防和战胜并不难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终身性的代谢失调性的内分泌疾病。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患糖尿病,因此,人人都要预防糖尿病。病人要规范治疗,充分利用社区卫生网络,构筑糖尿病的“三道防线”,在预防医学上称为“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国际上公认,如果人们能长期做到“四个一点”,糖尿病可降低50%。这“四个一点”是:
多学一点——要多学一点有关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少吃一点——要坚持长期饮食控制,避免过量进食,更不要大吃大喝,还要戒烟限酒;
勤动一点——要常年坚持体力活动和运动,每天最好有2~3千米的快步行走,以步代车,控制体重,防止过重和肥胖;
放松一点——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紧张,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好心情。
(2)二级预防(即“四早”):目前,糖尿病的诊断大多不及时,待出现明显症状,都属中、晚期糖尿病了。如能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才能早治疗,可使许多人不发生或晚发生糖尿病。
(3)三级预防(即并发症预防):糖尿病病人治疗不当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尿毒症、糖尿病足、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要尽可能地控制好血糖;吃高蛋白质、高纤维素、低糖、低脂肪的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定期进行血糖检测;注意自己的情绪稳定,保持愉快的心情。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也就是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疗法。
战胜糖尿病要有好心情:
(1)远离愤怒状态:糖尿病病人情绪的变化对血糖升降有明显的影响。凡因愤怒、大怒都会使精神高度紧张,促使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会使肝糖原释放进入血液引起血糖升高或居高不下。因此,糖尿病病人最怕生气,要注意让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稳定,遇事可忍则忍,切莫轻易发火,维持心理平衡,因为生气会使您的血糖升高和不稳定。一旦生了气,要及时消气,生气不超过3分钟。有一副良药请记住:少管闲事、少发牢骚、少生闷气。
(2)克服急躁心理:控制糖尿病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艰难、抗争的过程。因此,糖尿病病人容易急躁,特别是还在工作中的中年病人常为疾病急。急躁心理也是一种应激心理反应,常可成为糖尿病失控的原因之一。急躁容易加重病情,故糖尿病病人应培养自己的“平常心”,应该有信心、耐心、细心、恒心,打好持久战。要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治疗。
(3)消除恐惧心理:糖尿病病人常看到病友们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就担心这样的问题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肢体麻木、坏死、眼睛失明、冠心病、脏器功能衰竭、尿毒症等,既影响生活质量,又拖累家人,还严重威胁生命!有的一想到将来生活全部不能自理的情况,真想自己先做个了断……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常表现为失眠、烦躁、情绪低落等消极心理,必然导致精神负担加重,使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医生和病人家属应让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识,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战胜焦虑心理:有的病人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而产生消沉、空虚、惆怅的心境。医生要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产生的原因,安定病人的情绪,给病人以支持与鼓励,指导病人如何选择和控制饮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的心境。
心情愉快是战胜糖尿病的手段,保持一个好心情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康复。当病人生活环境稳定,精神冲突消失,感到安全、满足时,有时可使病情减轻。糖尿病病人要把好嘴巴关,把好运动关,把好监测关和把好用药关,把好这“四个关”是需要病人长期坚持的,因而一定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这样才是取得良好治疗的基础。
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危害人体心、脑、肾这些与生命攸关的器官。由于大多数人毫无症状,测血压时才能发现,所以它是隐形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资料说明,心血管每年夺走1200万人的生命,占世界每年总死亡数的1/4,其中,大部分是与高血压或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
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约120万人,加之,死于与高血压有关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总共在150万人以上。据统计,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伴有高血压;100个脑血栓病人中有86人伴有高血压;100个冠心病人中有50~70人伴有高血压。我国死亡人数将近一半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因此,控制血压、对于预防心脑血疾病有重要意义。
根据医生们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只要生活上注意并坚持服药治疗,一般高血压病人的寿命与正常人相差不多。但是,如不进行早期防治,则血压会逐步升高,长期血压升高,久而久之,影响到心、脑、肾等脏器,使这些脏器功能发生改变,最后出现功能性衰竭,会发展成高血压性心脏病,会发生心力衰竭,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得了冠心病,轻则出现心绞痛,严重时发生急性心肌梗塞。供应脑部血液的脑动脉由于粥样硬化而发生堵塞,就会引起脑卒中,俗称“中风”,其中因血压骤升而引起脑血管破裂的,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由此可见,高血压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而且血压水平越高,它的危害性就越大,所以,即使患有轻度高血压病,也需要积极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容易引起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病变,甚至死亡,所以预防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病的具体预防措施可归纳为下述三点:
(1)进行全面体检。高血压病患者为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是否合并心、脑、肾等其他重要器官的病史,应去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作眼底、尿液和功能、X线及心电图的检查。
(2)坚持服药。有的患者一旦血压稍有平稳或症状减轻消失后,就不再坚持服药,这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即使血压已接近正常也应坚持长期服适当剂量的降压药。
(3)适量运动。轻度或中度的体育运动,如快走、跑步、骑自行车、太极拳、健身操、动静气功等,可提高心血管对血压波动的适应润节能力,有降压作用。但对重度高血压患者须避免剧烈性的体育活动。
除了上述预防措施,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注意下列几大禁忌:
一忌高热量食物。人体不断消耗热能,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热量过剩,超过机体需要的程度,则转化为皮下脂肪储存。经常进食汕腻食品等产生的热量高于正常,使脾胃功能失调,痰浊内生,气血流通不畅,久而久之,身体发胖。若体重过度增加,对高血压病人有害已无疑问,收缩压可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故通过节食,采取低热量饮食,即“粗茶淡饭”来控制,对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二忌盐的摄入量过多。高钠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因素,所以食盐应加以限制。像咸菜、榨菜、酱豆腐、成肉等食品宜少食或不吃。松花蛋之类也不宜多吃,因为碱性食品中含钠较多。一般病人每天可吃食盐3~4克,血压显著升高者,急进型高血压者,有心衰、浮肿者,每日应控制2克以下。
三忌“三高”饮食过量。蛋白质是体内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从吸收利用率而论,动物性蛋白质较好,但含有动物性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也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如肉、蛋、奶等食物,故高血压病人食用动物性蛋白不宜过多。
人体内脂肪可分为真脂与类脂两大类。日常食用的油,如菜油、豆油、猪油等主要成分是真脂,真脂由一个分子甘油与各种(饱和与不饱和的)脂肪酸分子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较松散,占空间较大,排挤脂蛋白而使血脂下降,同时,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阻止胆固醇吸收与促进其分解的作用,故高血压病人,应尽量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油。胆固醇即是一种类脂,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与体内合成两部分,过多的胆固醇可促进动脉硬化。对高血压病来说,限制仍属必要的。像含有中等量胆固醇的有全脂奶粉、肥猪肉、猪排骨、猪肠、猪肺、肥牛肉、牛肚、牛肠、牛心、鳝鱼、螃蟹、带鱼,含大量胆固醇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脏、脑、蛋黄、猪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