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在小儿群体中发病率高。咽鼓管阻塞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因此加强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对小儿的防聋治聋非常重要。
分泌性中耳炎一般不是独立发病,常因感冒后诱发,也常因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及一些上呼吸道疾病合并而来。它的主要症状有:听力下降、耳痛、耳闭塞感、耳响水音,有时伴有鼻塞及眩晕不适。
小儿患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是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咽鼓管口机械性阻塞,而腺样体肥大则是由于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因此对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感冒,一旦感冒,则应积极治疗。
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也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因幼小儿童口头表达上的困难,使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不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因此要提醒家长及教师对本病早期症状的认识,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特别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的患儿,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进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争取该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时,中耳积液多为漏出液和渗出液的混合液,因病程不同而以其中某种成分为主。一般认为病程早期为浆液性,液体稀薄,呈水样,淡黄色;在病程后期则为黏液性,液体较黏稠,混浊。当中耳积液为黏稠而呈胶冻状者,称之为胶耳。胶耳是最普通的童年疾病之一,然而发现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