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加拉帕戈斯群岛会如此凉爽呢?原来,强大的秘鲁寒流就流经这里,把南极洲的冷水源源不断送到赤道附近;又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以及常年盛行南风和东南风的影响,使表层海水向偏西方向外流,造成近岸一带发生下层冷水上泛现象,使该群岛处在冷海水包围之中,结果,这块本应炎热的地方因受海洋调节作用而成为气候凉爽的群岛。一些幼小的企鹅就是随南极冰块被秘鲁寒流飘流到了这里,由于环境适宜而存活繁衍下来。现在该群岛上已有数千只企鹅,这可是企鹅生存的最北方了。
北冰洋夏季冰融化得比南极多吗?
北冰洋地处北极,属寒带。北冰洋的冰层是很厚的,而厚厚的冰层是很难融化的。但北冰洋和南极不一样,南极的冰在夏季融化得很少,而北冰洋的冰在夏季却融化得较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北冰洋,尽管每年融化冰的比例变化很大,但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冰层是在夏季融化的。这主要是北冰洋与其他海洋不同,它虽然几乎被大陆环绕,但北大西洋暖流还是从大西洋流入,通过太平洋上的白令海峡也有少量暖流进入,从而在500英尺的水面以下就形成了一层2500英尺厚的暖流层。其次,在夏天,阳光昼夜不断,相对平坦的北极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时间长,再加上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夏季气温高,北极与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的热量交换要比南极与南半球中纬度大气的热量交换大得多。这就是北冰洋冰层在夏季融化多的原因。
科学海洋学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人类在海洋上航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其中主要有的是海盗掠夺史和商业贸易史,算得上科学海洋史的历史却很短。真正海洋科学时代是从19世纪“挑战者”号调查船全球海洋考察开始的。当时,英国“挑战者1”号调查船进行的首次全球海洋考察就在362个海洋站位上进行了测深和生物采集,还测量了海洋世界各海域的地磁值,采集了海底底质样品,观测了海洋深层水温的季节变化(首先采用颠倒温度计测温),发现了世界大洋中盐类组成具有恒定性的规律(这是海洋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发现),测量了海洋环流、透明度等,奠定了现代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基础;该次考察资料经20年的整理汇编,出版了《H·M·S·挑战者号航行科学成果报告》50卷,海洋科学时代就从此开始了。
漂流理论是怎样的?
树叶会在水中顺水漂流,小舟也可以在水中顺流自由自在的流动,这就是漂流产生的结果。那么,漂流理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原来,漂流理论是由冰山运动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挪威海洋学家南森长期从事北极海洋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冰区长期漂流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冰漂移的方向与风的方向并不一致,而是在风向的右面20度~40度处。他对此很不理解,于是就写信给当时正在作博士论文的瑞典人厄克曼,请求他对此给予说明。1905年,厄克曼经过研究和计算,提出了风漂流理论。漂流理论就是这样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在厄克曼风漂流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初,由几个国家的海洋学家共同研究,提出了世界大洋环流的理论模式——风生漂流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海洋上层洋流是由一个风生流涡所构成。这个流涡在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运动,在南半球则反之;对深层环流而言,则是分别由南极区域威德尔海和北极区域挪威海里形成的底层水团缓慢向赤道的运动所形成的。风生漂流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对海水的总体运动方式茅塞顿开,对世界大洋环流有了一个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解释。因而,有人将20世纪50年代初之前的海洋物理学发展阶段称之为漂流海洋学阶段。
我国海区深度基准面是何时确定的?
海区深度基准面就是海图上注记水深的起算面。你可别小看这个基准面,它在工程及军事上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旧中国,这个起算面并不统一,我国的北方大部沿用日本使用的、概略的最低低潮面;南方则大部沿用英国使用的平均大潮低潮面,因此形成了旧中国水深资料十分混乱的状态。解放后,我国确定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我国海区的深度基准面,并于1958年海区基本测量时正式使用。1975年,我国统一了37个站的深度基准面,结束了我国深度基准面的混乱局面。
谁最先提出了海拔高程的概念呢?
“海拔”高度就是由平均海水面起算的地面点高度。那么,为什么地面点的高度不从陆地开始起算,还要从海上算起呢?这是因为陆地高低不平,且纬度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平均海水面则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能正确反映出地面点的高度。1956年,国家规定以青岛验潮站多年平均海面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点,称为黄海平均海面或黄海基准面。中国地图上标注的海拔高度都是从这个基准面起算的。那么,是谁这么聪明,提出了海拔高程的概念呢?原来,这个概念正是我国元朝著名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1231年~1316年)于1275年提出来的。700多年后的今天,郭守敬的这个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地形及水准测量上。
风暴潮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常常能听到风暴潮这个名词,但你知道风暴潮的威力有多大吗?风暴潮的威力如同海啸一样,它的破坏力非常大。
风暴潮也称“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是一种由热带风暴、温带气旋或寒潮过境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的现象。风暴潮发生时,它可以使浅水域水位猛烈增长,一般可高达数米。当风暴潮与天文潮相叠后的水位超过沿岸“警戒线”时,常会招致海水外溢,甚至泛滥成灾,我国现在非常重视风暴潮的预报工作。对风暴潮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和警报系统的建立具有防灾的实际意义。
风暴潮是海洋灾害中的一种,在沿海地区它发生也确实比较频繁。通常人们根据风暴潮起因性质的不同,把它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它的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它的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它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如何预报风暴潮呢?
我们对风暴潮可能给人类造成的灾害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你们知道我国的风暴潮预报是怎样进行的吗?我国已经于1986年7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公众发布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地区的风暴潮预报了。风暴潮预报分为风暴潮消息、预报和警报三种。风暴潮消息一般在风暴潮影响沿岸最严重时刻的前24小时~36小时发布。主要内容是通告沿海某一岸段在未来24小时内将受到风暴潮影响的范围和量值。风暴潮预报一般是在12小时~24小时内发布,预报主要是修正已发布消息中的内容,给出更精确的量值和各种可能的发展变化。风暴潮警报是预计潮位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并可能受灾时才发布,时效一般在6小时~12小时之间,内容一般包括风暴潮高水位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我国是由国家海洋预报中心负责发布全国沿海风暴潮预报的。
容易受到风暴潮侵袭的地方都有哪些呢?
从气象学上来划分,全球共有8个热带气旋(即台风或飓风)多发区。它们是: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印度洋。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发生在这个海区,强度也是最大的。因而在西北太平洋的沿岸国家中,以中国、菲律宾、越南、日本台风登陆的次数最多。登陆台风造成的风暴潮灾害,虽因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海底地势等因素有所不同,但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基本与台风出现的频率相一致。受温带风暴潮影响严重的地区,大都在北纬20度以北的海域,而在北纬20度以南一般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它的影响也很小。
风暴潮高度的零点怎样测量呢?
风暴潮的每次来临,都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实际上,风暴潮的破坏作用主要决定于潮位的高度上。那么,风暴潮高度是怎样推测算的?它的零点又怎样确定的呢?风暴潮引起的潮位高度,其计算方式是从潮高基准面算起的,所谓潮高几米,也就是当时的海面距潮高基准面的高度。
潮高基准面一般与海图上使用的深度基准面一致。这主要是消除了潮汐的影响因素,使得这个面计算的海水深度比实际测得的当时水深要小,这样,就可以确保航行船舶的安全了。
深度基准面是依据平均海面来确定的。平均海面是海面周期性升降的平均数,这个数值是通过沿海设立的验潮站,用自动仪器每日每时记录,并经长期观测平均得出的。观测记录的时间越长,其所确定的平均海面数值也就越准确。由于各地的平均海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互间虽有差别,但差值很小。为统一我国的平均海面,国家规定统一使用黄海平均海面。
古潮汐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历史上,古人对潮汐有很多论述,为了整理和研究中国古潮汐史料,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教育部于1975年初,联合组织领导了整理中国古天象史料的工作。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山东海洋学院(现青岛海洋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开展中国古潮汐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从在1975年5月至1977年8月间,中国海洋工作者们就共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16万余卷,建立了资料卡片12000余张。另外,他们还对许多省市的沿海地区进行了实地社会调查研究,还发掘了许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
中国海洋工作者经过对古潮汐史料的整理研究,编著了《中国古代潮汐史料汇编》,汇编共5个分册,约120余万字。第一分册《潮汐论著》,包括百余篇关于潮汐成因、潮时推算、涌潮成因等理论论述文献。第二分册《潮候》,汇集了中国沿海各地所编制的潮汐表、图和有关潮候的文字记载,还包括了在劳动人民中流传的潮候谚语等。第三分册《灾害性潮位》记载了自公元前48年至清代末期,中国沿海发生潮汐灾害的绝大多数的史录。第四分册《海塘》,汇总了劳动人民创建的海堤建设方面的成果。第五分册是《潮汐利用》。这部资料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仔细读一读。
中国从中央电视台发布海洋环境预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海洋环境预报包括海浪、海况和风暴潮警报预报等。
从电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海浪预报。能够在中央电视台上发布海浪预报,这可是我们国家海浪预报能力的重要体现。可别小看海洋预报这项工作,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扶持这项公益事业。我国的海洋环境预报是解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最早的预报单位是1965年国家海洋局设立的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台,后改为中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从1986年7月1日开始才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日海浪预报、旬海况预报和风暴潮警报预报。这些预报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外有关单位的需要。
198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开始每月(旬)同时用3个频率传真播发月(旬)平均海面水温预报图和月(旬)平均海面水温距平预报图。这些预报图是专门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和发展海洋渔业生产而制作的。它可以为海上渔情分析、中心渔场位置的预报,渔汛期的早晚和鱼发状况的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我国向国内外播发海浪传真图早在1982年9月27日就开始了,由国家海洋预报台每日用4个频率传真播发西北太平洋海浪分析图(当日世界时00时的实况观测资料分析)和西北太平洋海浪预报图,时效为24小时(当日世界时06时至次日世界时06时)。海浪传真图是专门为船舶安全航行、海上安全作业,以及防止海难事故等目的而制作的。
遥感技术海洋环境的一个重大发现是什么?
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研究高技术手段之一,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出现,使许多过去不能揭开的海洋秘密揭开了。科学家们通过遥感技术对海洋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发现了在辽阔的大洋上并不只存在一个风生流涡,而是存在大量的中尺度涡旋,即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团团转”,海洋里的很多自然现象均与它直接或间接有关。这些涡旋还具有很大的动能,约占海洋大、中尺度海流动能的99%以上,相当于大气中的气旋、反气旋和台风。实际上,正是海洋中的涡旋控制着海洋的“气候”。可以说,发现中尺度涡旋在整个海洋科学上是一件大事,它使海洋学家们有可能对海洋里的水文现象进行“天气分析”,也标志着海洋水文物理学已由过去研究平均水文状况的“气候学时代”向研究水文状况的逐日变化规律的“天气学时代”迈进了一大步,形成所谓“空间海洋学”时代。海洋学界认为,这是海洋科学由“气候式时代”向“天气时代”转变的开端,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海洋水文预报是怎么回事?
海洋水文预报也称“海洋环境预报”。海洋水文预报是根据海区环境特征的历史资料和现时观测结果对未来的海洋环境特征值作出预测并发布公告。它的主要内容有海浪、潮位、潮流、水温、盐度、密度、海冰等,服务对象主要为航运、水产、石油探采、盐业和国防部门等。海洋水文预报和海洋气象预报一样重要,正因为有了海洋水文预报,在海上作业的船只才可能避免许多海洋灾害的打击。例如,在外航行的船只若能准确掌握潮位的变化,就可以正确选择靠岸的时间和地点;若能提前知道了海上风浪的大小,海上作业和进港的船只就可以作出预先防范的准备,以减少不必要生命财产的损失。
海水跃层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