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破解人性弱点全集
45016600000022

第22章 高傲自大(4)

在1718年参与平定西藏叛乱的过程中,年羹尧表现出了非凡才干。他当时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他熟悉西藏边疆的情况,与清军中满族、汉族将领的关系都很不错;虽然运送粮饷的道路十分艰险,但是在年羹尧的努力下,清朝大军的粮饷供应始终是充足的,从而为取胜创造了条件。因此,第二年年羹尧就被康熙皇帝晋升为四川、陕西两省的长官,成为清朝在西北最重要的官员。

这一年9月,青海地区又出现叛乱。这一次朝廷任命年羹尧为主帅前去镇压。出兵前,年羹尧突然下令:“明天出发前,每个士兵都必须带上一块木板,一束干草。”将士们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又不敢问。第二天进入青海境内,遇到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队伍难以通过。这时年羹尧下令将干草扔进沼泽泥坑中,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军队就顺利而快速地通过了沼泽。这沼泽本是反叛军队依赖的一大天险,认为清军不可能穿过沼泽,哪想到突然之间年羹尧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一时惊慌失措,很快就被打败。

又一次,夜晚宿营,半夜时突然一阵风从西边吹来,很快便停了。年羹尧发觉后立刻叫来手下将军,命令他带上几百名精锐骑兵,飞速赶往军营西南的密林中捕杀埋伏的敌人。手下来不及多想,带上兵马就去了,果然在密林中发现埋伏的敌人,便将他们全部歼灭了。手下百思不得其解,问他是如何知道密林中有伏兵的,年羹尧笑笑说:“那风一阵子就突然没了,应该不是风而是鸟飞过的声音。半夜鸟不应该飞出来,一定是受到了人的惊吓。西南十里外密林中鸟很多,所以我料定敌人在那里埋伏。”手下听了不由暗暗起敬,年羹尧之多谋善断、能征善战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年羹尧从小曾在雍正家里呆过,因而一直视雍正为他的主人,而雍正能成为皇帝,年羹尧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以功臣自居,变得目中无人。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对这些人看都不看,显得很无礼。他对雍正有时也不恭敬,一次在军中接到雍正的诏令,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令,但他就随便一接了事,令雍正很气愤。此外,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了国家秩序。他一出门威风凛凛不算,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江苏老家一趟,江苏一省的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雍正渐渐对他忍无可忍。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把话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便以此为借口,抓了年羹尧,此后又罗列了多条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了。

如果年羹尧多读读《道德经》,处世更谨慎些,也许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的下场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是最温柔、最善良的东西,它所具有的宽广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是最接近大道的本质的。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应效法的德性。

在老子看来,水的行为方式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它流动遇到阻碍时,它会迂回百转继续前进,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与大道的柔软特性最为接近。

谁都不可小瞧

“人以礼仪为先,树以枝叶为圆”。一个人待人接物不讲礼仪,待人傲慢,就容易得罪人。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所以,齐国虽然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它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和善关系,齐王又派晏婴出使南域。

晏婴到达楚国。楚灵王想让齐国知道他的厉害,就传令楚人,尽量羞辱晏婴。

晏婴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瞧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嘻皮笑脸的兵士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个比喻,反讥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敞开。

楚灵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

于是,他连眼皮也没抬,骄傲地说:“我们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偌大的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第一招败阵,楚灵王没了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这是正常的,在我们国家,要按水平高低出使各国: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没办法只有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灵王听了,弄了个大红脸,心中不由暗暗惊异,想道:“这晏婴果然厉害,本想羞辱他一下,反倒被他讽刺了一顿。”于是楚灵王只好顺手拿起一只合欢橘递给晏婴,以掩饰自己的窘态。

晏婴接过合欢橘,连皮一齐吃下。

楚灵王不由得又抚掌大笑道:“齐国人难道没有吃过橘子吗?为什么不剥皮?”

晏婴回答:“我曾听说过这样的话,接受君主所赐给的瓜、桃不剥皮;橘柑不剥皮。今承蒙大王所赐,就如我的主公所赐一样,大王没有让剥皮,我怎敢不连皮吃下。”

楚灵王听了,心中不由肃然起敬。命侍者摆酒款待晏婴。但楚灵王仍不死心,又想出了一个坏主意。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武士绑着一个犯人从殿前经过。

楚灵王故意问:“这个犯人是哪国人?犯了什么罪?”

武士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灵王看了看晏婴,笑嘻嘻地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盗吗?”

晏婴知道这又是楚灵王设下的圈套,便站起来很严肃地说:

“我听人家常说:‘橘子生在南方,长得又大又甜,生在北方则转变为枳,生得又小又酸。’为什么呢?因为南北的水土不一样。我们齐国的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又勤劳又正派,没有一个当小偷的;可是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是不是楚国的风气与水土有问题,让老百姓学会了偷盗?”

楚灵王听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再也没话可答。

东汉末年,孔融10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京城洛阳,当时李膺名气很大,任司隶校尉,去拜访的只有文学之士或中表亲戚才得通报。

孔融来到李府,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亲戚。”门吏为他通报后,孔融入内就座,李膺问道:“您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同您的祖先李聃(即老子)有师生之谊,因此我与您是多代世交了。”李膺和宾客都对孔融的机敏感到惊异。

不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到后,别人把刚才孔融说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应声说道:“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啰!”把陈韪羞得满脸通红。

其实,不管楚灵王也好,还是陈韪也好,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必然的,因为有他们的傲慢在先,就难免人家的不客气在后。人常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素不相识,你首先就让人家下不来台,瞧不起人家,人家谁又会瞧得起你,会拿你当人看。所以我们说,在说话办事中切忌傲慢待人。

吴起的悲剧

为人太刚强,锋芒毕露,纵使有很完善的计划也等于把自己置于明处,在与对手周旋时,应尽量收敛一些,含蓄一些,以柔克刚。

吴起是春秋时代人。原本属于儒家,但并不出名。只知道他拜过曾子为师。曾子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孝闻名于世。吴起在曾子那里求学时,恰逢其母过世。曾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吴起会在家为母亲服丧,然而却在学塾中见到了他。曾子感到惊讶,就问吴起:“你为何不为母亲服丧呢?”吴起回答道:“人已去矣,我无须守候,不如来此求学为重。”曾子听后大怒,便将其轰出师门。

后来,吴起来到魏国。凭借军功,崭露头角,并得到魏王的信赖。

《史记》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意思是:吴起当了大将军,还很能吃苦,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从这里可以看出,吴起的确有过人之处。爱护战士,有这样的主将,哪有不拼命的士兵啊?

有一次,有位负伤的士兵由于脚部伤口恶化开始流脓。吴起竟亲口为兵士吸脓,再加以包扎。这让所有的兵士们都十分感动,认为吴起爱兵如子,大家都愿意为他卖命。

吴起在魏国当将军几年后,就有了继续得到晋升的想法。

这时,魏国要设置一个丞相,吴起很想争得这一职位,也觉得应该是自己能当上这个丞相。但结果非常意外,却是另外一个同僚——田文当上了丞相。吴起很不高兴,就找田文说:“我们来理论一下功劳如何?”

田文说:“好。”

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又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再说:“我不如你。”

吴起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

田文回答说:“如今国君年幼,国事多有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托付给你呢,还是托付给我呢?”

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托付给你啊!”

能力太强、锋芒太露也许并不是好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冲锋陷阵、开拓市场的时候,老板当然要选能冲能打的猛将,但要主持日常工作、料理公司内部事务肯定会选内敛持重的人。

后来,吴起死得也十分惨烈。吴起在魏国取得成功后,便凭借魏王支持,开始大力推行变革。而这些前所未有的变革,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许多名门的憎恶,欲置其于死地。改革推行了一段时间,魏王死了,魏国大乱。其葬礼还未结束,众人便欲杀吴起。数百人拿着兵器,把吴起追得无路可逃。

吴起无以闪躲,逃入放置魏王遗体的房间,并顺势将自己的身体趴在魏王的遗体之上。追兵赶到,乱箭齐发,吴起死。

将军吴起,一生征战沙场,历经坎坷,虽未得善终,亦是无愧人生。出生入死,誓言终被实现,其用兵的智慧为后人所景仰,与孙武齐名。

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他,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应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然而,他虽然聪明,富有智慧和谋略,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并不是没有欠缺。他军人出身,血气方刚,个性太强。战争年代可以锋芒毕露,和平年代就需要修炼内敛之功,这点他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