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给部属写信,除了一律称兄道弟外,还用字号,以示亲上加亲。因为他很懂人情世故。
蒋介石不仅熟记部属名号、生辰、籍贯,而且对其父母的生日也记得很准,往往在他提起某将父母的生日时,使该将受宠若惊,十分激动。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雷万霆调任他职时,蒋介石召见了他,说:“令堂大人比我小两岁,快过甲子华诞了吧!”雷万霆一听,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颤抖着说:“总统日理万机,还记得家母生日!”
蒋介石说:“你放心吧!到时我会去看望她老人家,为她老人家添福增寿。”
雷万霆自然死心塌地的就成了蒋的心腹。
当杜聿明在徐州为蒋介石打仗卖命时,蒋介石从小本子上查到了杜母生日,他立即命令刘峙在徐州举行仪式,同时又令蒋经国亲赴上海,送去了10万金圆券的寿礼,并且在上海举行隆重的仪式。这个消息传到徐州,杜聿明十分吃惊,因为陈诚因病去台湾疗养,蒋介石才批5万!
蒋介石如此厚待杜聿明无非是让手下为他拼命死战。蒋介石对部属真可谓用笑脸换他人的性命,爱官的给官,爱钱的给钱,爱地盘的给地盘。像陈布雷这样不爱官、不爱钱的旧知识分子,他就区别对待,在陈布雷50岁生日时,为陈书写“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大字,并附书:“战时无以祝寿,特书联语以赠,略表敬慕之意也。”
蒋介石这一招起到很好的效果。“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字出自诸葛孔明的名言,陈布雷接到蒋介石亲书的这八个字,感慨万千。他常说:“蒋先生给我这八个字,使我特别感动!淡泊为立身之本,宁静为处世要着,淡泊则与世无争,宁静则坚忍不拔,和我平日自勉正直平凡相表里。能守正则不致为环境所左右,他物所引诱,自然宁静;甘平凡,则透彻了解本身之能力志趣,以谋对国家社会做适当的贡献。”
平平淡淡的八个字,使陈布雷认为蒋介石对他“知其最深”。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信条。陈布雷正是奉行这一信条,兢兢业业为蒋介石效力,在蒋家王朝日落西山时,陈布雷以自杀表示他对蒋氏的忠诚。
即使在遗书中陈布雷还说:“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担,以期无负教诲。……我心纯洁质直,陈忠于我公之外毫无其他私心。”
口蜜腹剑残害同僚
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多诈,滥施刑罚,办事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意;对于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妄加诬蔑,任意诽谤;对于皇帝喜欢的人,就胡乱吹捧,极力美化。他利用自己御史大夫的职权,经常随意罗织罪名,弹劾大臣,残害同僚。
张汤对他的副手御史中丞李文怀有宿怨。张汤最宠信的小吏鲁谒居,为了替主子铲除政敌,邀功献媚,就悄悄地派人上书皇帝,用罗织来的罪名检举李文。于是,皇帝命令张汤来审理这个案件。张汤借机滥引法律条文,施以酷刑,终于诛杀了宿敌李文。后来皇帝偶尔问起案发原因,张汤假装自己不知情,故作吃惊地说:“可能是李文的仇家干的。”
其实,张汤做贼心虚。退出之后,急忙赶往鲁谒居家密商对策。此时,正赶上鲁谒居有病在床。当张汤看到鲁谒居的两脚红肿时,就亲自给他按摩双脚。这事正好被赵王刘彭祖看见了,心想,从没听说过一个主管长官竟然如此服侍一个小吏,判断其中必有隐情;加上刘彭祖素来不满张汤的残暴,于是,向皇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给一个卑贱的小吏按摩双脚,我认为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皇帝将此事交给刑部调查。调查期间,鲁谒居正好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身上,因而被囚禁了起来。一天,张汤恰好去监牢里提审犯人,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张汤本打算暗中营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这样一来,鲁谒居的弟弟误解了张汤的意思,心中既害怕又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叫他的家人上书皇帝,揭发了张汤与他哥哥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的经过。皇帝得到举报,命令立案审理。
这是见于《资治通鉴》的一幕官场上权力争斗的闹剧。这里引述意在说明赵王刘彭祖能够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张汤为小吏“摩脚”一事,洞察其中的阴谋。这确是一种较为高深的识别“笑面虎”的谋略。
恩将仇报杀害友人
世上不乏这样的人:当你得势时,他恭维你、追随你,信誓旦旦愿意为你赴汤蹈火;但同时也在暗中窥视你、算计你,搜寻和积累着你的失言、失行,作为有朝一日打击你、陷害你并取而代之的秘密武器。公开的、明显的对手,你可以防备他,像这种以心腹、密友的身份出现的小人,就使人很难看清他的黑暗冷硬之心。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视吕惠卿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一再向神宗皇帝推荐,并予以重用,朝中之事,无论巨细,全都与吕惠卿商量之后才实施。
然而,吕惠卿积极地投身于变法,不过是想通过变法来为自己捞取个人的好处罢了。对于这一点,司马光曾当面对宋神宗说:“吕惠卿可算不了什么人才,将来使王安石遭到天下人反对的,一定都是吕惠卿干的!”后来,司马光被吕惠卿排挤出朝廷,临离京前,一连数次给王安石写信,提醒说:“吕惠卿之类的谄谀小人,现在都依附于你,想借变法为名,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在你当政之时,他们对你自然百依百顺。一旦你失势,他们必然又会以出卖你而作为新的晋身之阶。”
吕惠卿的厚脸果然是大见其效,王安石对这些话半点也听不进去,他已完全把吕惠卿当成了同舟共济、志同道合的变法同伴,甚至在吕惠卿暗中捣鬼被迫辞去宰相职务时,王安石仍然大力推荐吕惠卿担任副宰相职务。
王安石一失势,吕惠卿厚脸掩盖下的“黑心”马上浮上台面,不仅立刻背叛了王安石,而且为了取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而代之,担心王安石还会重新还朝执政,便立即对王安石进行打击陷害,先是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贬至偏远的外郡,然后便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王安石。
忌贤妒能的卢杞害死杨炎
唐朝的杨炎和卢杞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忌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有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与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下属官员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过我,暗中向皇帝打小报告?”
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我偏偏反对;你要推荐一些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不可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却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儿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位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
杨炎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明处,最终被卢杞所害,这实在值得警诫!
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妒火中烧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在常人看来几乎肯定不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能够另辟蹊径,想出了“借助”敌人的力量和资源的办法,其手法实在令人叹服,难怪把聪明的周瑜气得眼睛都红了。如果没有这么灵活的思维和聪明的谋略,诸葛亮的名字就不会世代被人们所传诵了。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
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需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没有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沉沉,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遭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草把上都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二十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
相依为命的两个小国的悲剧
一个人只有深谋远虑、从整体上分析和进行判断,顾全大局,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如果目光短浅,就容易招致灾祸。
春秋时候,晋国是一个大国,它的旁边有两个小国,一个是虞国,一个是虢国。这两个小国是邻国,国君又都姓姬,因此关系非常密切。
虢国和晋国接壤的地方经常发生冲突,晋献公想灭掉虢国。但是他刚说出这个想法,大夫荀息就劝他说:“虞国和虢国两国唇齿相依,如果我们攻打虢国,虞国肯定会出兵救援,这样我们不一定能占什么便宜。”晋献公问:“难道我们拿虢国没办法了吗?”荀息给晋献公献了一个计策:“虢公荒淫好色,我们可以送给他一些美貌的歌女舞女。这样他就会纵情享乐、荒疏政务,我们就有机会攻打他们了。”晋献公就派人送了一些歌女舞女给虢公。
虢公大喜,果然成天荒淫享乐,不理朝政。晋献公问荀息,现在可以攻打虢国了吗?荀息说:“如果我们现在攻打虢国,虞国还是会出兵救援,还得用计离间他们。攻打虢国要经过虞国,我们可以向虞公送上一份厚礼,向虞国借道,这样他们两国就会互相猜疑,我们就可以从中取利了。”
晋献公一狠心,把晋国的国宝一匹千里马和一对价值很高的白璧作为礼物,派荀息送给虞公。荀息到了虞国,奉上礼物,虞公看着殿前的这匹千里马,只见它身长一丈二尺开外;高一丈有余,通体洁白并无一根杂毛,马头高高地仰着,器宇轩昂,似乎随时都能乘风而去,这匹马果然不比凡马。荀息见虞公看得两眼发直,在一旁说:“这匹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乃是我们晋国的国宝。”虞公听了不停地点头。荀息对虞公说:“您再看看这对白璧,色泽白净如羊脂,拿在手里观赏,宝光夺目,温润可人,这么大的白璧没有一点瑕疵,雕琢得浑然天成,这也是我们晋国的国宝。”虞公把白璧拿在手里细细赏玩,看得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这时他唯恐荀息再把这些宝物要回去,急忙问荀息:“贵国送我这两件宝物,是不是有什么事要我帮忙?”荀息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要讨伐虢国,想要向贵国借一条道,如果我们打胜了,所有的战利品都送给贵国。”虞公一听,晋国的条件对虞国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赶忙满口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