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读历史做事先做人全集
45015600000033

第33章 创新思维(2)

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有一台教学用的纽科门蒸汽机坏了,虽然曾经把它送到伦敦去找名匠修理过,可取回来后不久又不运转了,于是送给瓦特修理。

这下子瓦特可高兴了。他终于见到了真实的蒸汽机,而且可以将它拆开来仔细看个究竟,再装配起来看它怎样工作。

在修理的实践过程中,瓦特发现纽科门蒸汽机并不像他渴望和仰慕已久的蒸汽机那样完美,而存着不少明显的缺点。

比如说,纽科门蒸汽机并不符合蒸汽机这个名称,因为它并没有利用蒸汽的张力,就像萨弗里蒸汽机那样,它仅只利用了气压的压差,严格地说,还不如叫气压机更名实相符些。瓦特认为,如果已经烧出了那么多的蒸汽而让张力白白散失,仅仅只利用了它的气压差,这未免太“大材小用”,也未免太浪费了,因为蒸汽本身的力量几乎是无可限量的呀!

瓦特发现,纽科门蒸汽机也太费燃料了。他对这种蒸汽机产生的蒸汽之大和工作汽缸之小的不成比例,感到惊奇,根据自己已经懂得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计算,发现用煤烧出的蒸汽,仅仅只有四分之一用在做功上,而那四分之三却白白浪费了。造成这种浪费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呢?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方请教,瓦特发现了症结在于“潜热”。

水变成蒸汽所需吸收的热和蒸汽冷凝所需释放的热,都被称做“潜热”。

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原来是潜热消耗太多的矛盾,他需要的是循着这个思路,去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具体方法。

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矛盾呢?这个问题日夜萦绕在瓦特的脑际。1763的5月的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的草坪上散步,他突然冒出来了一个极为简单明了的想法——将汽缸里的蒸汽送到另外一个容器里去单独冷凝,不是同样可以达到既获得了可以做功的真空,又保持着汽缸里的温度不致下降?这样不就可以大大提高热的利用效率,节省大量燃料的消耗了吗?

就这样,发明中的一大难题顺利解决了。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头脑灵活的人,会在人人具备的常识和事实里探究,做出合理的假设,自己得出相近的答案。勤于动脑去解决个人的难题,让它变成你的习惯,就会使你的生活丰富充实。

1945年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墨西哥州的沙漠里爆炸。40秒钟后,爆炸的震波到达基地的帐篷,科学家们都站在那里,震惊地思索着。最先发出欢呼声的,是意大利裔美国物理学家恩里克·费米。

在爆炸之前,费米就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再撕成碎片。当他感到第一阵震波时,便把碎片举过头顶,然后松开手。碎纸片纷纷扬扬地落在他身后大约2.5码(约2.2米)处。经过一阵心算,费米宣布,这颗原子弹的能量相当于1万吨TNT炸药。复杂的仪器经过几个星期对震波的速度和压力的分析之后,证实了费米即时的计算正确无误。

研制原子弹的小组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们并不吃惊。费米的天才在整个科学界是众所周知的。193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奖;4年之后,他制造出第一座自续型核链反应堆,宣告了核时代的到来。费米于1954年逝世,自那时至今,没有一位物理学家能像他一样集实验家和杰出的理论家于一身。

正像所有的大师一样,费米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宁愿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而不愿听文雅委婉的冗辞。他擅长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这种才能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芝加哥市有多少位钢琴调音师·费米在芝加哥大学的课堂上曾提出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得出答案的一种方法是:芝加哥有300万人口,如果每个家庭平均有4口人,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该市共有25万架钢琴。每架钢琴过5年必须调一次音,每年就有5万架钢琴需要调音。如果每位调音师每天能调4架钢琴,每年工作250天,l年里总共给1000架钢琴调音。那么,芝加哥市应该有50位调音师。这个答案不精确。实际上可能低到只有25位调音师,也可能高到有100位。然而,用电话号码簿加以验证,调音师的人数正好是那么多。

费米的意图是想说明,我们可以提出假设,然后估算出相当近似的答案。它的原理是,在任何一组计算里,错误往往会相互抵消。例如,有人会假设不是每3个,而是每6个家庭有1架钢琴,他同样也可能假设每架钢琴每2年半而不是5年必须调一次音。由于错误的估计往往相互补偿,其计算结果将趋向于正确的数字。

巴顿创建美国装甲兵

一个善意的建议如同一盏明灯,它能使人在奋进的征程中迈出自信与坚定的步伐。

听了岳父的一句话,巴顿成为了美国装甲兵的创始人。1916年9月15日,坦克第一次出现在索姆河战役,并初战告捷。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和德军在法国境内实施的重大战役行动。在这次战役行动里,英军将坦克送上战场,因为德军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东西,立即吓得目瞪口呆,拿机枪打,打不透它。当天的战果是英军向前推进5公里。如果在从前,英军要付出十几倍的伤亡,才能取得这个战果。从此坦克名声大振,各国纷纷仿效。当时巴顿在干什么呢?当时巴顿是在美军第一个五星上将潘兴的手下当副官。巴顿是一个不受拘束的人,他喜欢到前线去打仗,整天围着潘兴对他来讲是一种折磨。有一天巴顿找潘兴,要到作战部队去。

当时潘兴正考虑在美军建立一支坦克部队,听了巴顿的请求,他点了点头说,好吧,你要离开这里,我没有意见,有两个岗位让你去选择。一个是指挥一个步兵营,一个是组建坦克部队。巴顿听了之后,拿不定主意,于是他想起他的岳父艾尔。艾尔是美国的社会名流,马萨诸塞州一个著名的纺织巨头,巴顿非常信赖他的岳父。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岳父,艾尔的回信非常及时,他说:“我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对于战争一无所知,这里我对你的建议是,应该选择那些你认为对敌人打击最沉重,对自己伤亡最小的武器。”看完了岳父的信之后,巴顿立即就找潘兴,决定去组建坦克部队。1917年11月9日,一纸任命将巴顿送到了美军第一支坦克部队。

当时美军没有坦克,只好从法国军队中要来20辆坦克。巴顿是美军第一个坦克手,他在马恩河上游一个叫郎格勒的地方设立了美军坦克训练中心,由他当主任。因为这个中心只有他会开坦克,所以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刚刚问世的坦克,里面黑洞洞的,漆黑一团,巨大的噪音,根本听不清说话声,可坦克需要联络,于是巴顿就想出一个办法,后面的人拿脚踹前面人的后背——前进;摸摸他的脑瓜顶——停止。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坦克,用肢体语言进行的通讯联络。就这样,巴顿在不到半年的时间组建了6个坦克连,而这6个坦克连在美军被公认为是战斗力最强的。巴顿于是成为了美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

西德里安装备钢盔

许多新事物的诞生,都是在实际中触发灵感而成的,这需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西德里安和头盔战争历来是进攻与防御的平衡与消长之术。在战场上,战斗人员为了保护身体,自古以来就备有盔甲。随着战争渐趋现代化,这些防御装备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各国士兵所戴的钢盔被称之为西德里安头盔。

西德里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将军的名字。为何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现代的钢盔呢?这里面还有着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哩!这是在大战之初,一次,德军的炮火突然向法军阵地倾泻,顿时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法军纷纷逃窜躲藏,但弹片密集,法军非死即伤。伤员也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一人居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这个法军士兵是个炊事员,对自己能在猛烈的炮火中九死一生也感到茫然无知。当时他身上中了不少弹片,躺在伤兵医院里治疗,西德里安将军在医院视察时就向他问起了当时的情景。“德军炮击时,你在什么地方?”“我正在战地厨房里准备做饭烧菜。”“你做了什么应急措施?”法军炊事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在德军轰炸的刹那间,只感到天崩地陷,同伴们东逃西窜,但都没能逃过炮弹的轰击,纷纷倒了下来,他下意识地拿起了支在灶上的铁锅罩在头上,死命往外逃跑,由于身上负伤多处就失去了知觉。他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向西德里安将军作了报告。西德里安将军设法找到了那只铁锅,见上面坑坑洼洼,布满了弹片击中的痕迹,倘不是由于铁锅的保护,炊事兵的头部也非中弹片不可,看来是铁锅救了他的命。“对!”西德里安将军灵机一动,“我要给每个士兵头上安上一个防护头部安全的铁锅。”

不久在他率领的部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防卫装备,这就是形似菜锅的钢盔,这种新式头盔很快就在各国部队中流行开来,并且代代相传。

瓦杜丁喇叭和大炮并用

在战场上,恩威并用是一种策略,它既可以降敌,又可以减少更大的伤亡。

一次,苏军著名将领瓦杜丁领导的军队,将德军的一支部队压缩在一个山沟里。当时的形势是:如果硬打硬拼,要损耗不少兵力和弹药;如果听其自然,德军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瓦杜丁审时度势,决定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

瓦杜丁将军对前线指挥员利雅鲍康中校说:“立即向德军喊话,让他们投降。”

利雅鲍康下令停止射击,他用喇叭向被困的德军高喊:“德国士兵们,你们已被围困在我军的后方,抵抗是徒劳的,投降将受到优待。快派代表来谈判!”回答苏军喊话的是一阵炮火,正如预料的那样,德军仍要顽抗下去。

瓦杜丁将军笑道:“光施恩惠是不行的,还要给他们一点威严,你们师还有多少喀秋莎炮弹。”

利雅鲍康回答:“还可打三个排发。”

“那就先打两个排发,看看什么反应。”

天空中顿时出现了威力强大的弧光,苏军的喀秋莎大炮怒吼了。两次排发之后,德军还在抵抗,但枪炮声明显减弱了,而且显得紊乱不堪。

此刻,利雅鲍康的喊话声又响起来了:“德军士兵们,在你们面前的是整整几个师的兵力,难道你们想全部死于非命,葬身于这条窄小的山沟里吗?”

德国人仍然用射击来回答喊话,但枪声稀落,炮声全无,看来,他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了。

瓦杜丁满意地笑了:“再向他们加点压力,把最后一个排发喀秋莎炮弹赏给他们,让德国人品尝一下挨打的滋味。”

火光再一次掠过严冬的大地,炮弹飞向了德军被围困的山沟。这次,德军已无反抗能力了。

利雅鲍康再一次喊话:“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快投降吧!我们希望你们能活着回去!”

15分钟后,德军的代表来到了苏军的指挥部,同意缴枪投降。这次战斗,苏军并没有损失一个士兵就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林则徐妙计破敌

广东一带人民有许多关于林则徐妙计破敌的传说,其中有两则是用动物巧破敌阵的。

一是醉马破敌阵。当年英军乘船远渡重洋入侵中国,有两艘兵船在澳门靠岸,数百名陆战队士兵在懿律和义律指挥下摸索前进。一路上,英军既没见到清军也没见到市民,却发现有几百匹军马在吃草,义律以为是清军逃跑时遗留下来的,非常高兴,立即下令部队骑马前进,正当他们洋洋得意时,军马却一匹匹倒了下来,英军个个栽倒在地,顿时乱了起来,只听一声炮响,清军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枪炮齐发,打得英军晕头转向,损失惨重。懿律和义律惊慌失措,急忙带着残部狼狈逃窜。原来,这些战马,事先都被灌了麻醉药,时间一到药性大发,便都倒了下去。

二是黄蜂显神威。一天早晨,英军舰船又来骚扰广州,当驶近虎门炮台时,英军发现前边海面有许多红缨帽在游动,英军认为是清军泅水前来进攻,便下令待清军靠近时开枪射杀,当红缨帽靠近时,英军枪炮齐发,只见被击中的红缨帽下黄蜂齐飞,遮天蔽日般向英舰冲来,蜇得英军鼻青脸肿,哇哇怪叫,清军趁机炮击英舰,英舰仓惶撤退。原来,那红缨帽下罩的都是尿壶,壶中装满了黄蜂,尿壶顺流而下,英军误认为是清军水勇,用枪炮击破尿壶,黄蜂便一起飞了出来。

林肯的第一次断案

严密的推理和判断,犹如一束强烈的光线,能将黑暗的夜空划亮。

林肯24岁时在纽萨赖姆林邮局当代理局长。他工作勤恳,当了局长还去送信。

一天清晨,林肯给一位名叫史密斯的先生送信,这位史密斯先生是个神父。因为教堂还没造好,他一个人临时住在一间小屋里。林肯在小屋门前高喊了几声,又连连地敲门,竟毫无动静。也许是出门散步去了吧。林肯这么想着,就到小屋后面的田野里去找。

到那里一看,不好,神父倒卧在旱田里,背上还扎着一支印第安人的箭。

一个警察刚好路过此地,林肯忙向他报案。当警察看到尸体上的箭时,顿时变了脸色,惊叫道:“这是‘黑鹰’在报仇!”

林肯知道这“黑鹰”指的是印第安的撒古族的酋长。警察说:“撒古族的酋长和这个神父有宿仇嘛。”

林肯问:“酋长来报仇,怎么没留下他的脚印呢?”

“那酋长是从远处射的箭,当然不会有他的脚印。”

“那么,为什么连神父的脚印也没有呢?昨晚刚下了雨,田头是湿的,土是软的,只要有人走,就会留下脚印呀!”

“看来,是这场雨把神父的脚印冲掉了。”

“不,警察先生,要是那样,神父的尸体也淋过雨,应该是湿的,可是,他的衣服挺干燥。”

“也许是因为已过了一夜,给吹干了。”

“不可能,”林肯说,“你瞧,他伤口上还有血在凝结。要是给雨淋过,血迹也早给冲去了。”

“那么神父一定是在雨停了以后才被射死的。”

“不,警察先生,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没有神父的脚印呢?难道他死后,还能爬起来把脚印抹去吗?”

林肯说完,仔细观察起四周,他注意到离神父尸体3米远的地方,有一块板壁,高2米左右,这附近就是准备盖教堂的地方。身高1.93米的林肯走近板壁。踮起脚朝板壁的那一边看去,那里是个很荒凉的院子,在一棵大榆树上挂着一个秋千。四周是光秃秃的红土层,杂草不生,也没人走过的痕迹。

林肯说:“我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林肯抱起矮个子警察,让他看到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然后说:“你瞧,那棵大榆树上有个秋千,年轻的神父爱玩,这里又要盖教堂了,他心里高兴,就来这里荡秋千。酋长的箭射中了他,他的身体就随着秋千的摆动,抛过板壁,落在这田里。所以,没留下他的脚印。”

后来查明,林肯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

伽利略智破毒针案

物欲的膨胀,如同一口陷阱,它会将自身推向罪恶的深渊。